寶寶教育之:你還在教孩子孔融讓梨嗎?不如投桃報李,禮尚往來

如何教育孩子成了現在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教育本身有很多可能,也有很多命題和榜樣人物,就像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並不陌生,從小我們就因他而被教育要懂得謙讓,尊長愛幼,甚至被當下延伸為學會分享。孔融的形象非常符合儒家兄友弟恭、父(母)慈子孝的標準,但他是否適合於現在的教育呢?

現今社會,四歲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便二胎政策開放,四歲的孩子也尚處於爭寵階段,而會辯解的小孩已經會問:為什麼我要學習孔融,為什麼不能選自己喜歡的那一個,為什麼這些梨的大小不一樣,甚至還會說出:這很不公平。千萬不要忽視一個四歲孩子的語言能力,也不要忽略人類對爭取自我權力的強烈意識,這些話完全會出自你認為的“小小年紀”。

寶寶教育之:你還在教孩子孔融讓梨嗎?不如投桃報李,禮尚往來

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先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教孩子“孔融讓梨”,是想讓孩子變成人人誇獎的懂事孩子,爭別人嘴裡的一句“這孩子真懂得謙讓有禮貌”,還是想讓他成為任何事情都會謙讓的人?

謙讓,漢語解釋指謙虛地禮讓或退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表示很有禮貌。從歷史上給出的名人典故來看,謙讓讓人看著很舒服:官居宰相能讓三尺地,能牽走最瘦最小的羊,的確是難能可貴。可從實際出發,他們並不缺那點東西,而放在老百姓身上,要做到真正的謙讓,就意味著接受不公平。

教育孩子爭取自己的權益並沒有錯,而所有謙讓的前提必然是沒有實際的利益衝突。

自私嗎?教育孩子無私奉獻才是最冠冕堂皇的道理。

有家長問怎麼才能教會孩子學會分享,但其實最該問的是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分享。

分享須以平等自願為基礎。四歲,我只會問兒子是否想要分享,從不會強迫他“高風亮節”。身邊有個四歲的小女孩涵涵,一天得了一個新玩具在小花園裡玩的很開心,更吸引了幾個小孩子旁觀,涵涵的媽媽說:涵涵,給小朋友一人玩一下,你看小朋友都想玩了。涵涵明顯不願意。涵涵媽說:媽媽平時怎麼教你的,要和小朋友分享,要不然小朋友就不跟你玩了。涵涵想了想,很高興地分享給了每一個人,但我替兒子拒絕了,我說:兒子,如果你想玩,要把手裡的玩具也借給姐姐玩一下,否則不可以玩。兒子說他並不想玩涵涵的玩具,所以沒有交換。

分享須以擁有足夠支配權為前提。三四歲的孩子,他的概念裡只有自己能有多少。

有一次兒子買了一包零食,有小夥伴在一邊,我問:兒子,你給小朋友一個吧。兒子看到零食有很多,就一直跟那個小朋友分享,直到剩下的不多時兒子才表現出不再分享的意思,我也不會說他怎麼這麼小氣,這是孩子的天性,當東西變少了甚至只有一個的時候,孩子首先想到的是“所有權”才是最正常的表現。自己沒玩夠或沒吃過的東西直接給了別人,換做成年人,我們會嗎?

寶寶教育之:你還在教孩子孔融讓梨嗎?不如投桃報李,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思報玖,情深汲引屢拋磚。謙讓是正確的,但不如禮尚往來的教育來的客觀。

對於給過兒子吃的或玩具的小朋友或大人,我都會告訴他下次做出同樣的回應,教他“禮尚往來”的道理。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在禮尚往來裡既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又能讓孩子懂得感恩,而孔融讓梨卻無法傳遞給孩子正確的禮讓觀念,二胎家庭裡還勉強說得過去,但對於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說,用“孔融讓梨”教育孩子謙讓有點牽強。

再深入一點說,長大後的孔融變成了怎樣的人呢?

1.董卓推薦孔融去當北海相,到任後孔融強徵稅款,還殺了五個出去收稅的人。

2.自己無帶兵之能,被黃巾餘黨打敗,棄百姓和士兵不顧,落荒而逃,投奔曹操。

3.曹操頒佈禁酒令,孔融是文采而傲,上書不許,只為自己喝酒方便,使得曹操不滿而不知,最後因為與禰衡高談闊論調侃父母,又拿祖先開玩笑被人揭發,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總結起來就是殘暴自私,目無尊長,《後漢書》的作者范曄道:“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那麼嚴格意義上講,孔融不能稱之為教育的榜樣人物。

禮讓是守禮儀,懂得謙讓,謙讓是指謙虛地禮讓或退讓。

所以與其用“孔融讓梨”教育孩子懂得謙讓,不如以“禮尚往來”的方式讓孩子學會“禮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