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總是對別國不友好

國家競爭與生物進化實質上是非常類似

在美國人的眼裡,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供養不起兩個頂級掠食者的。

14億中國人過上美國人一樣的生活,在美國人的眼裡已經是一個災難,更不用說這個國家還想要獲得對標美國地位,這在美國看來,就是想要競爭屬於美國的生態位。

美國與中國在國際上的關係,與中生代末期,翼龍與鳥類的競爭關係非常類似。

翼龍的祖先也是以小體型,食蟲性為基本盤,不斷的在進化中優化自身的條件,最終制霸天空。

在真正飛上天空以後,翼龍開始進一步優化自身飛行能力,體型巨大化。鼎盛時期,天空動輒就會出現翼展十米多的巨大黑影。

但是,恰恰是因為對天空的壟斷,讓翼龍的身體特徵不斷為飛行特化,骨骼中空,翼膜擴大,肌肉萎縮……這樣的翼龍輕輕展翅就可以藉著風力滑行上百乃至上千公里……但是卻失去了原來在狹窄樹林裡騰挪轉移的能力。

而作為飛行的後起之秀,鳥類完全摸著翼龍上天,也靠著在樹林間捕蟲子發育,依靠自身的優勢,將翼龍排擠出了其發家的林間低空,到白堊紀末期,儘管天空中仍然是巨大的風神翼龍在耀武揚威,但鳥類早已完成了對整個天空中下層生態位的征服,只等待一個契機。

契機我們都知道,一個大流星,大火山,大氣候變化,讓已經特化的翼龍積重難返,無力改變,最終將天空拱手相讓。

這與美中發展是多麼的相似!

美國以工業貿易起手,秉持門羅主義與孤立政策,矇頭求發展,最終吃下兩次世界大戰紅利,在蘇聯解體後一飛沖天。

飛天后的美國與飛天后的翼龍一般,在原本的實體工業領域被排擠。改開初期,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就是鳥類身上的羽毛,靠著這種比“翼膜”優越的“羽毛”,中國韜光養晦,悶聲發財,完成了對中低端工業領域的擠佔,並且不斷的向翼龍把持的“高空”(高科技領域)發起衝擊。

現在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白堊紀末期,“翼龍”仍然在緊緊把持著在高科技和貿易方面的控制權。但是“鳥類”在“林間空地”(第二產業)已經羽翼豐滿,有競爭翼龍生態位的能力。

這種競爭與意識形態和民族國家都無任何關係,純粹就是兩個頂級掠食者對生態位的爭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