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豐臣秀吉:先打朝鮮再攻佔中國,遷都北京後征服印度

提到戰國時代,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我國曆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又一大變革時期。

當時,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起始標誌,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之久。雖然曠日持久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也不可否認戰國時期中國的農業、思想、科技和軍事等都得到發展。最終在各國諸侯圖強求存下,秦國率先變法和改革,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乃至完成統一大業。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一千多年後的日本也迎來了自己的戰國時代,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隨後經過數十年的戰亂,織田重臣豐臣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又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而作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豐臣秀吉在建功立業後,其野心也是極其膨脹,可以說他剛統一日本就想佔領中國,甚至連朝鮮還沒打下就想遷都北京攻打印度了!

日本豐臣秀吉:先打朝鮮再攻佔中國,遷都北京後征服印度

在日本歷史中,豐臣秀吉是一位頗具傳奇性的人物。豐臣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名古屋市)的一個貧苦農家,初名藤吉郎,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曾是尾張國大名織田信秀的親兵,但因在一場戰鬥中受傷致殘,不久就因傷重去世。隨後其母迫於生活的壓力改嫁同村的男人竹阿彌,可繼父竹阿彌為人性情粗暴,對年幼的豐臣秀吉常常拳腳相加,最後在他十六歲那年,拿了生父留給他的永樂錢一貫文離家出走,闖蕩江湖。

據日本史料《太閣素生記》記載,早年艱辛的生活,導致了豐臣秀吉營養不良身材矮小,並且外貌酷似猿猴,因此常被人稱為“猴子”。而儘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有時也很無奈,豐臣秀吉在遠江國做了四年幫傭後便回到尾張,投奔尾張的領主織田信長。作為織田氏的家臣,豐臣秀吉從打雜的僕役做起,靠自己的的聰明才智,得到信長賞識,成為下級武士。在織田家他深得織田信長喜愛,其家庭地位也不斷提升,六年後,豐臣秀吉成為織田家軍隊的小隊長,並參加了著名的桶狹間合戰。

日本豐臣秀吉:先打朝鮮再攻佔中國,遷都北京後征服印度

1573年,豐臣秀吉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被織田信長擢升為大名。1582年,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被家臣明智光秀襲擊,被逼自殺身亡,隨後豐臣秀吉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而“豐臣”這個姓氏也是他出任關白(相當於御前第一大臣)以後要求朝廷賜封的。1591年,豐臣秀吉在他54歲的時候翦滅群雄,基本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完成日本統一,成為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

豐臣秀吉確實有能力,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而正因如此,也讓豐臣秀吉的野心迅速膨脹,自感實力強大他在剛統一日本沒多久就想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首先要征服朝鮮半島,再以朝鮮作為跳板進而佔領中國,最後實現征服印度的願望。

其實,早在天正六年(1578年),豐臣秀吉就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宿志”。隨後在即將統一全日本時,豐臣秀吉也在給別人的信裡就說:

“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日本豐臣秀吉:先打朝鮮再攻佔中國,遷都北京後征服印度

就這樣,在攻打朝鮮前一年,也就是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的當年就派出使者通告朝鮮國王李昖,表示他有意於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請予以協助。據《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雲》記載:“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

當時,作為大明王朝藩屬國的朝鮮可謂是對中國非常忠心,當即就拒絕豐臣秀吉的野蠻要求。而看到朝鮮拒絕,豐臣秀吉立馬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己則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戰爭,史稱“壬辰倭亂”。當時朝鮮八道武備廢弛,李昖重文輕武,朝廷派內鬥激烈,以致“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最終有備而來的倭寇,從釜山登陸長驅直入,僅兩個月內就相繼佔領漢城、開城和平壤,隨後直奔咸鏡道,逼近中國邊境。

日本豐臣秀吉:先打朝鮮再攻佔中國,遷都北京後征服印度

由於正面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讓豐臣秀吉自認為此時的日軍強大無比,稱霸亞洲指日可待。同年,5月18日豐臣秀吉發佈了遷都北京準備令。要知道,當時朝鮮還沒打下來他就想遷都北京,可見其內心是多麼狂妄自大。緊接著,他要求日軍在兩年之內打敗明朝遷都北京,然後自己並不準備住在北京,而是要呆在寧波府,因為寧波當時是中國的大港口,他要在寧波主持征服印度的戰事。

豐臣秀吉構想的是如此的完美,可那時候的明朝實力還是很強的,看到豐臣秀吉如此猖狂,加之朝鮮國王請要求出兵援助,最後經過幾輪商議後,明朝萬曆皇帝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2萬出征,副總兵祖承訓帶大部隊隨後進入朝鮮,拉開了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日本豐臣秀吉:先打朝鮮再攻佔中國,遷都北京後征服印度

此戰也是明朝後期著名萬曆三大徵之一,前後共持續了七年之久,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結束。而這次戰爭也是中朝人民並肩戰鬥共同奪取勝利的一役,體現了中朝人民休慼與共、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後來到清乾隆年間,到訪中國的朝鮮人洪大容還對陝西道監察御史潘庭筠稱道明王朝的再造之恩。

1599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帝升座午門,接受都督邢玠等獻上的日本俘虜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來的敵人的頭顱傳送天下。次月,萬曆皇帝頒《平倭詔》詔告天下:“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

日本豐臣秀吉:先打朝鮮再攻佔中國,遷都北京後征服印度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經過中朝兩國聯合,日本在戰場上損失慘重,尤其是豐臣家的軍事實力大大下降,而豐臣秀吉也在這次戰爭中去世。豐臣秀吉去世後,不到六歲的豐臣秀賴繼承豐臣秀吉的位置,可主少國疑,雖然豐臣秀吉離世前要求五大老和五奉行交換狀書,使他們效忠於豐臣家。但是有實力的大名還是蠢蠢欲動,比如德川家康就藉此取代了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江戶幕府。

最後我們要說,明朝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但由於明朝遼鎮精銳遭到損失,短期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只能坐視努爾哈赤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

反觀元氣大傷的日本,通過這場戰役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江戶幕府馬上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後,中日間又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中日戰爭。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東亞三國之間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