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除了死亡,再跟孩子聊聊“告别”,来不及告别的遗憾更心痛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我忘记什么事了。”爷爷说着,不再笑了。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爷对艾斯本说,你要乖一点(但也不用太乖),他们还说好了要时不时地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

这是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结尾的一段话,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流眼泪。跟亲人的告别,很心痛,很难过。但是,这种心痛远不及,没有告别的遗憾。

清明节除了死亡,再跟孩子聊聊“告别”,来不及告别的遗憾更心痛

没有好好告别,是遗憾更是心结。

得知姥爷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孕晚期,家里人没让我参加葬礼,也劝我不要哭。我也避免想这件事,掉了些眼泪不敢再哭。直到姥爷去世后的第七天,我做梦梦到姥爷回家来吃饺子,在梦里我一直在哭,然后哭醒后又放声大哭了了很久。

等到我擦干眼泪,再去回忆梦境,想起在梦里我跟姥爷告别了,终于感觉有个心结放下了。面对亲人去世是很难过的,但是来不及告别更是遗憾。

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里一个同学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趴着课桌上哭,同学们都关心他,询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当天是姥姥出殡,但是大人们都不让他去,说他年纪小不懂事。

当时这个同学说,“我知道再也见不到姥姥了,但是我想送送她,跟她告别。”在场很多同学听到,都跟着他一起流下了眼泪。

告别的仪式,是给哀伤的情绪一个宣泄口。消极的情绪,如果不经排解,只是埋藏在心底,始终会是一个心结。

清明节除了死亡,再跟孩子聊聊“告别”,来不及告别的遗憾更心痛

清明节,寄托哀思,更是在疏解情绪。

年幼的孩子不懂得清明节的意义,其实,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讲,清明节就是可以让哀思有个充分发泄的机会。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有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可以将悲伤释放,去告别去放下。

大人们觉得小孩子应该回避死亡,但是对于已经有认知能力的孩子来说,面对亲人的离世产生的悲伤和焦虑情绪,如果没有有效的疏导,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允许孩子参加告别仪式,也可以通过画画、写信、祷告等方式,帮助孩子去寄托哀思。要让孩子充分地宣泄悲伤,并且安抚孩子。

可以通过回忆过往的美好经历,重温亲人之间的温暖情感,让孩子感受到虽然亲人不在了,但是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这样的告别,能够让孩子正视死亡,不再恐惧,也能够渐渐放下悲伤。

清明节除了死亡,再跟孩子聊聊“告别”,来不及告别的遗憾更心痛

理解死亡,才能更懂得珍惜当下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