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所為何事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以武昌起義為代表的武裝起義。因為1911年是農曆辛亥年,所以稱為“辛亥革命”。自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始,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華民族承受著巨大的屈辱和災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瀕臨滅亡。二十世紀初葉,革命成為時代潮流,清王朝風雨飄搖。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提出民族獨立,民主自由與民生幸福的社會理想,併為此英勇悲壯地實踐。公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應運而生......

中國同盟會的誕生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興中會,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標誌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05年,孫中山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一九一零年,孫中山將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移設馬來西亞檳榔嶼(舊名庇能),在此召開了策動廣州黃花崗起義的“庇能會議”。

辛亥革命所為何事

圖片來自電影《辛亥革命》劇照

廣州起義

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舊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率林時爽、方聲洞、喻培倫、陳更新、林覺民、朱執信等敢死隊120餘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當時總督張鳴岐已經逃走,黃興於是率眾焚燒督署後衝殺出來。他右手斷兩指依然堅持指揮,最終只剩下一人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這次起義因未廣泛發動群眾,加上陳炯明以及姚雨平沒有及時率部響應,從而導致起義失敗,起義人員多數戰死,其中包括林時爽、方聲洞、喻培倫、林覺民等。

廣州的槍聲停了,起義失敗了,骨幹盡皆犧牲。這些死去的年輕人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他們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計成敗利害,甘死如貽,只因信仰二字。

廣州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斂烈士遺骸七十二具,合葬在廣州城外東北郊紅花崗。潘達微認為“紅花”雖豔,卻不如“黃花”鬥霜傲雪,覺得“黃花”之風骨更能表現烈士精神,遂改名黃花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由此而來。後經考證,廣州起義死難的烈士有姓名可考者為八十六人。

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廣州起義失敗,革命烽火不熄。清政府為爭取四國銀行貸款,不惜以鐵路為抵押,喪失主權。六月,四川爆發了保路運動,牽制了清政府的力量,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數月後,湖北新軍中的文學社和共進會響應孫中山革命主張,醞釀著新的起義。 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位於漢口俄租界寶善裡的革命秘密機關,因炸彈意外爆炸致使原定起義計劃暴露。清政府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被捕。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在清政府殘酷清剿面前,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起義第一槍,敲響了清王朝覆滅的喪鐘,史稱武昌起義。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夜,湖北新軍工程八營佔領湖廣總督府,湖廣總督瑞澄連夜逃跑。武昌革命黨人通電全國,呼籲各地回應,舉世震驚。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三日,革命黨人督請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出任革命軍政府都督並向全國發布起義通電。

辛亥革命所為何事

圖片來自電影《辛亥革命》劇照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袁世凱以欽差大臣身份抵臨前線,全盤掌控兵權,隨即令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祺瑞總統第二軍,攻擊漢口。革命軍劉家廟陣地失守。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日,黃興臨危受命,以戰時總司令之任全權指揮陽夏保衛戰。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上旬,為保衛武昌起義成果,鼓舞全國革命形勢,黃興率軍反攻漢口,激戰至十一月二十六日,漢陽陷落。武昌保衛戰歷時四十餘天,牽制了清軍主力,捍衛了新生的革命政權。其間,由各地同盟會的積極響應和領導,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先後獨立,革命風潮席捲全國。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黃興前往南京領導後來被稱之為“辛亥革命勝利奠基之戰”的南京光復之役。歷時四十餘日的陽夏保衛戰,革命軍將士陣亡達四千餘人,為全國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

有些漂泊在外的華僑也紛紛為這場革命捐款,鼎力相助,甚至有賣了祖屋的;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貪官汙吏,個個中飽私囊、欺壓百姓,寧肯出賣尊嚴、出賣土地,也不肯拿出自己的一份家當強國禦敵。咱們這張與生俱來的中國臉曾經讓咱們遭受過多少白眼,多少欺凌,多少苦難和屈辱,這是因為咱們面孔背後的國家,早已腐朽不堪,贏弱不堪,困苦不堪;咱們中國人就這樣任人歧視,被人凱,由人宰割。辛亥革命正是為讓民眾獲得幸福,為民族爭得尊嚴。仍舊有太多的人生不如死,忍受一種沒有尊嚴的生活,像牲畜一樣,為最起碼的生存而奔波乞討,飽受王公貴族和外國列強的壓迫和欺凌。

辛亥革命所為何事

圖片來自電影《辛亥革命》劇照

北方議和代表團以伍廷芳為全權代表,雙方代表進行和談。因袁世凱堅持非君主立憲不開談,談判自開始便陷入僵局。爾後,袁世凱默認共和前提,談判重新開始。十二月二十七日,各省會議代表投票表決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各省會議代表投票表決通過了總統制。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即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退位

《天演論》中說“物競天擇”。世界列強有哪個不是因為革命才得以強盛的,中國豈能不思革命。中國積弱,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室宗親、貴族官吏因循守舊,粉飾虛張;老百姓個個都是苟且偷生、矇昧無知。堂堂華夏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朝廷把香港割給了英國,把臺灣割給了日本,又用兩條鐵路作抵押向四國銀行團借款,這樣的政府腐朽不堪、岌岌可危,怎能任由它毀了我華夏兒女的未來。

有人說這場革命從一開始便是令人心酸的。我觀看《辛亥革命》電影時,影片開頭中國同盟會會員秋瑾為革命犧牲。她說:“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縱使世人並不盡知革命為何,竟讓我狠心拋家棄子,我此番赴死正為回答革命所為何事,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最後,她道出:“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我知道,烈士也只是普通人,血肉之軀。如若只將他們想成和你我差不多的人,也許更能容易理解他們的選擇。

辛亥革命所為何事

圖片來自電影《辛亥革命》劇照

有人說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偶然,我倒相信歷史正是無數個偶然拼湊而成的。前線赴死易,喚醒生者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偉大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最後的話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為中華復興而奮鬥。

一百多年前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黑暗統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進步打開了閘門,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

辛亥革命所為何事?辛亥革命是讓社會進步的理念從此深入人心,人們懂得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是讓我們有中國人自己的工廠、銀行、鐵路、礦山,有了可以追尋的民生幸福,是讓我們這個民族不再受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隸。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革命的洪流洶湧澎湃、勢不可擋。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領導人民前仆後繼,艱苦卓絕,最終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