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辛亥三武”之一寫給黎元洪遺書: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1912年8月15日晚10點許,在北京前門街頭,設卡的憲兵將三輛馬車攔住,從車中拽出一位35歲的中年人。這人隨即被帶往位於西單牌樓玉皇閣的軍政執法處,當夜凌晨1點被槍殺。

死者名叫張振武,是武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被尊為共和元勳,和孫武、蔣翊武並稱“辛亥三武”。

“辛亥三武”之一寫給黎元洪遺書: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張振武

張振武,1877年生於湖北羅田。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軍事將領,“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早年畢業於竹山縣高等學堂,後入湖北省師範學校,受到老師的影響,萌發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戰爭後,變賣家產自費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政治,並加入了體育會,學習習戰陣攻守諸法。1905年助徐錫麟舉義受牽累而避走日本長崎,同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畢業回國,任小學教員,期間因宣傳反清革命思想被捕。1909年參加共進會並負責財務。1911年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首義者之一,1912年8月16日在北京遇害。

賣祖產,充經費,助起義

張振武少年時期就學於湖北省師範學校,接受了不少進步思想,肄業後在武昌省城黃鶴樓道小學當教師。他很善於教學,常在講課時啟發學生革命思想,喚起學生民族自尊心和愛國觀念。

不久他參加了共進會,幫助料理會中的財務事宜。為了革命需要,他不顧家人反對,賣掉了湖北羅田、竹山老家的田產。凡一些革命同志向他求援,他都盡力給予幫助。

武昌起義爆發前夕,孫武負傷入院,蔣翊武倉皇出逃,革命機關相繼被破壞,“首義三烈士”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更是慘歿於總督轅門之下。危急形勢下,張振武主動站了出來,他聯絡各方,力主提前發動起義。

1911年10月9日,漢口機關被破獲後,清吏大肆緝捕黨人,張振武與朱次璋、李華模等磋商,聯絡各方代表約於10月10日晚7時發難。

“辛亥三武”之一寫給黎元洪遺書: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武昌起義——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

次日清晨,方興邀約甘績熙、李華模、李南星和朱次璋等測繪學校革命黨人一起商議,請李華模、朱次璋與張振武聯繫,李、朱二人返回後向方興報告:張振武說,今夜必動。能白晝動更佳。蔡鵬來、朱次璋、李華模等以張振武膽識過人,推其為武漢總代表,張振武推辭不就。

“大敵當前,有敢言棄武昌者,斬!”

江夏保衛戰中,張振武起到了重要的領導、指揮作用,每次革命軍奔赴前線,他必親往激勵,有一次翻越壕溝時甚至險些落水溺亡。

漢陽失守、革命軍士氣陷入低潮,黃興主言放棄武昌、退走南京之際,又是張振武堅辭批駁,以示反對。張認為,武昌和漢陽有大河相隔,北洋軍要想攻下並非易事;就算能攻下,也為其他各地革命贏得了寶貴時間。至於黃興所謂南下攻取南京,他認為不過是洪秀全一般的結局,並無可取之處。

為穩固軍心,張振武發言時甚至以佩刀砍地,眥裂髮指:“武昌為兵事重地,倘不死守,則東南搖動,望風披靡,大敵當前,有敢言棄武昌者,斬!”

會後,張振武不顧自己有傷在身而憤起馳馬舉旗,並沿街高呼:“漢陽不守,乃我戰略撤退,武昌萬無一失!”此舉頗令民心安定。

“辛亥三武”之一寫給黎元洪遺書: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辛亥革命》劇照,房祖名飾演張振武

之後,北洋軍炮轟武昌,炮彈一度落入軍務處並炸死炸傷衛隊三十餘人,一顆流彈甚至落在了會議桌旁,與會人等均嚇得面如土色,唯張振武坦然笑道:“可移至樓下,照常辦公,不必驚恐!”過人膽識可見一斑。

袁世凱和黎元洪的陰謀

武昌起義之後,軍政工作需要迅速開展,於是召開會議,討論如何組織政府。由於原擬定的文件毀於戰火,導致無軍政首長可遵,無成規可循,會議諸將大都各自為政,不相統屬。這時張振武較有見識,他倡議設軍務部,總攬軍隊編制、人事配備、餉項支出、機關存廢等事。

在當時,黎元洪雖然貴為副總統兼湖北都督,但當時坐鎮武漢的主要軍事將領其實是共進會的孫武、張振武和文學社的蔣翊武,人稱首義“三武”。有這“三武”的存在,被推上“都督”寶座的黎元洪自然百般受限制。

“辛亥三武”之一寫給黎元洪遺書: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黎元洪

日積月累,彼此間嫌怨日深,面和心不和,已是軍政府中公開的秘密。身為都督的黎元洪心裡雖然惱怒,但懾於張振武的“槍桿子”,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恰巧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後,一直想打壓南方革命派的軍事力量,因此在對於張振武的態度上和黎元洪達成一致。在袁世凱的親信、參謀次長陳宦的策劃下,黎元洪決定與袁世凱合作,對張振武來個調虎離山之計,將他弄到北京去將其架空。於是袁世凱以表彰功勳的名義將張振武等人召到北京,並封他們為總統府軍事顧問官。

張振武一看這情況,擺明了想架空他嘛,於是對陸軍總長段祺瑞抱怨說:“難道我們湖北人就配做個顧問官?”袁世凱沒有辦法,只好又封他為蒙古屯墾使加以敷衍,又在經費等具體事務上百般拖延,張振武看袁世凱只是敷衍了事,一怒之下便回了武昌。

“辛亥三武”之一寫給黎元洪遺書: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袁世凱

後來袁世凱特意派出湖北籍的參議員劉成禺、鄭萬瞻回武昌進行調解。劉成禺等人屬於議會中共和黨的參議員,張振武屬於共和黨中的民社派,他們出面張振武也不能不給面子。在各方努力下,張振武和黎元洪等武昌地方軍政大員至少在表面上恢復了和氣,而後袁世凱趁熱打鐵,再次發來電報邀請張振武赴京。

臨行前,黎元洪還贈送張振武大洋4000,以作川資。

可他哪裡知道,他們一行40餘人前腳剛到北京,黎元洪給袁世凱的電報後腳就到了。 

“張振武以小學教員贊同革命,起義以後充當軍務司副長,雖為有功,乃怙權結黨,桀驁自恣。赴滬購槍,吞蝕鉅款……元洪愛既不能,忍又不敢,伏乞將張振武立予正法,其隨行方維繫屬同惡共濟,並乞一律處決……”。

袁世凱並沒有立即行動,而是回電說:“原電蠱惑軍士,勾結土匪,破壞共和,昌謀不軌等,近於空言,似不得為罪狀”,要求黎元洪補充說明,確認黎元洪所說情況是否屬實。

黎元洪當即再度回電,說明“張不獨為全鄂之害,實為天下之害”,同時還派了饒漢祥等人,快車進京,面見袁世凱,“告袁以鄂軍隊俱已佈置妥協,萬無他虞,請即日行刑”。袁世凱見黎元洪已做好準備,於是在1912年8月15日發佈軍令處決張振武。

“不料共和國如此黑暗!”

1912年8月14日,張振武在德昌飯店宴請同盟會和共和黨要人,希望“消除黨見,共維大局”。8月15日晚上,為調和南北感情,他在六國飯店宴請北洋將領薑桂題、段芝貴。酒席散後,張振武與馮嗣鴻、時功玖分乘三輛馬車回旅杜,途經正陽門時,潛伏的軍警突起攔截,按照袁世凱的軍令,將張振武捆綁起來,押解西單牌樓玉皇閣京畿軍政執法處。

臨刑前,張振武還抱一線希望,要求公開審判,根據罪名定刑,“豈可憑空殺人”。負責監刑的執法處長陸建章晃著袁世凱的命令,“大總統軍令上只有‘立予正法’,並未命令審訊。”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張振武怒道:“不料共和國如此黑暗!”

1912年8月16日凌晨1時,張振武在執法處被綁於木樁上,其腿、肩、腦、腹、胸等處共中六槍,“死時腹裂腸出”。當晚,張振武的親信、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也在旅館被捕,隨即槍決。這就是震撼民國的“張振武案”。

張振武被殺之後,全國輿論譁然。報界紛紛發表評論,指責此案與民主法制相悖。《民立報》認為,“共和國家全賴法治,惟法律乃能生殺人,命令不能生殺人。惟司法官乃能執法律以生殺人,大總統不能出命令以生殺人。今以民國首功之人,大總統、副總統乃口銜刑憲,意為生殺。”嘲諷袁世凱這位民國總統與專制皇帝完全一樣,他們的命令就是法律,法律就是聖旨;民國雖建,但人治猶在。《亞細亞日報》的評論者還就張振武案,將民國法律與清朝法制相比,藉以抨擊袁世凱與黎元洪。

“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張振武死前,寫下了三封遺書,其中一份是給黎元洪的。信中說:

“元洪足下:我能手造中華民國,自起義以至今日,實屬儻來之歲月,死生久置之度外矣。但恨不死於戰場而死於讎仇之手耳。好一個愛既不能,忍又不可。足下如再愛我,請將我全家殺戮,使一家骨肉聚首九泉,振武感激不淺。足下之待英雄真是神聖不可侵犯。古人云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言念及此,肝腸寸裂,暗無天日之世界,我亦不願活矣。總統不交法庭而下軍令,不以刀殺而以槍斃,不赴法場而赴暗室,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辛亥三武”之一寫給黎元洪遺書:死後有知,當為雄鬼以索其命

張振武之墓

張振武對黎元洪的恨,就算死了也難以釋懷,而他的死對於民國初年政壇的紛爭來說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但所幸他的事蹟並沒有被世人所遺忘,1982年8月15日,在張振武的故鄉竹山縣,政府出資將張振武的墳墓修繕一新,並由當年參與辛亥革命的老人喻育為之撰寫墓碑,表示永遠的懷念。雖然這樣的紀念蹉跎了半個多世紀,但也足以讓張振武在天之靈有所安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