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過孟獲?

諸葛亮是否有過七擒孟獲?這是諸葛黑紅粉之間較量的幾個核心問題之一。

《三國志》裡記載諸葛亮對南用兵,“其秋皆平”,這其間,既得益於諸葛亮罕見的在兵法與政略上的過人天賦,也和諸葛亮的門徒兼忘年之交的馬謖的攻心計,有著莫大的關係。


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過孟獲?


《三國志》引裴注的《漢晉春秋》對於諸葛亮“七擒孟獲”的記載,並不被諸葛亮的黑粉們承認,相反,他們還對習鑿齒的立場和行文習慣,產生了質疑。 因為,從歷史記載上來看,南人歸附這件事,是習鑿齒的貼金之詞。實際上,南人並不沒有停止反叛,而且還牽扯了蜀軍的精力。

《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記載:"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裡,其郡徒有名而已" 是說:諸葛亮平定南方後,叟夷多次造反。殺死太守龔祿、焦璜,以後的太守不敢在郡內居住,只能住在離郡八百里的安定縣,越巂郡名存實亡。

建興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興十一年劉胄造反,這些事件的發生距諸葛亮平定南方還不到十年光景。以後,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又造反。

可見諸葛亮的"七擒七縱"並沒有一勞永逸地解決西南地區的民族問題,蜀漢在連年北伐的同時,還要對付南方的叛亂,國力消耗可見一斑。

但南中面積廣闊,記載也有可能被誇大,因為後來的記載越來越多,歷史上的南征地盤也越來越擴大。


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過孟獲?


至今,中緬邊境上的許多少數民族對諸葛亮崇敬備至,視之為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龕";在中緬邊境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區,還可見到為紀念他而建的諸葛祠、武侯廟、孔明城等。

諸葛亮的南征對緬甸境內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同樣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在中國史書中有清楚的記載。如趙汝適《諸蕃志》中記載,"蒲甘國有諸葛武侯廟";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普坎(今緬甸蒲甘)城中有武侯南征碑";謝清高也在《海錄》中說,"恪姑(今緬甸勃固)有孔明城"。

蜀漢亦移南中萬多家勁卒、青羌到蜀地,分成為五部,號為"飛軍",非常勇猛。又分開瘦弱,配給大族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設置五部都尉,號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說法。而夷人都十分剛毅、鬥狠,與大族、富豪關係很差;蜀漢便勸大族捐出金帛,聘請夷人作部曲,聘請越多,便可世襲官位。於是夷人漸漸臣服屬於朝廷,建立起夷、漢並列的部曲。

而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南人的小規模叛變雖然沒有停止,但相較東漢時期,南中卻相對的平穩,而多次叛亂亦被馬忠、李恢、呂凱等快速平定。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快速平叛,得益於其恩威並重的治理方案。而且,從記載上來看,南人組成的部隊——無當和飛軍,可能是諸葛的主力部隊的重要構成。有粉絲猜測,狙殺魏國名將張郃的部隊,就可能是來自南中的飛軍。

這裡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就是孟獲的身份。根據不同記載,孟獲的身份大致有以下幾種猜測:


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過孟獲?


1、少數民族軍頭。《漢晉春秋》和《三國演義》以及我國的民間故事中,大約都提到了”蠻王孟獲“這一形象。

2、緬甸認為孟獲可能是該國的一個貴族。因為緬甸版本七擒孟獲的故事中,其實是”七擒諸葛亮“,當然,這並不能改變有關諸葛亮的遺蹟和廟宇,權做一笑罷了。而緬甸小邦也無法與熟知五經七書的天朝軍隊抗衡。

3、孟獲可能是漢人。明代的黃承宗就認為,孟獲後來被拜為蜀漢的御史中丞,說明孟獲的孟,是古代出國夷民的後人。

4、孟獲可能是個泰國或緬甸人。


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過孟獲?


如果4的說法成立,將改變我們對南中平叛的固有看法,南中平叛,可能是一場隱藏在正史背後的入侵戰鬥,諸葛亮為了北伐,自然需要更多的資源,而這就是諸葛亮南征的最根本的可能。而我在《真臥龍也》系列中也提到過,諸葛亮大軍,可能一直打到了印度,如果這麼聯想,所謂的”其秋皆平“就是描述了當時成書後的晉代,所擁有的國土是在秋天之前就已經被諸葛亮打下來了,而超過範圍的部份,陳壽則沒有計入。或者說,以陳壽師徒的地位和官階,未能通達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