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爲了以德服人嗎?

  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都會有一個疑問,諸葛亮為什麼要對孟獲七擒七縱。

  好不容易把敵軍統帥捉到了,卻又輕易地放虎歸山,莫非是腦子秀逗了?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為了以德服人嗎?

  但諸葛亮是什麼人,那可是遊戲中智商100的牛人,現實中更是被尊為智慧的化身。

  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臨危託孤,又能六出祁山,帶領國力最弱的蜀國,與國力最強的魏國抗衡十多年,不落下風。

  咱們的諸葛丞相怎麼可能腦子秀逗?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為了以德服人嗎?

  很多熱心的朋友馬上就幫諸葛丞相做出瞭解釋。

  最被認可的解釋當然是“以德服人”。

  諸葛亮是讀書人出身,從小接受儒家仁義思想的薰陶,覺得以武力征服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用仁德感化才能讓南蠻心服口服。

  這個解釋聽上去似乎蠻有道理,不過,漢朝曾有一個叫狄山的腐儒,提出要用仁德感化匈奴,結果……被匈奴人砍了腦袋。

  所以,仁德感化這一招是行不通的。

  諸葛亮並非腐儒,深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怎麼會用如此愚蠢的計策呢?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為了以德服人嗎?

  於是又有人興奮了,說諸葛亮其實就是這麼愚蠢,就是犯下了如此愚蠢的錯誤。

  《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故意將一場失敗的軍事行動,粉飾成了諸葛亮的“妙計”。

  但這種說法其實也是站不住腳的。

  歷史上,諸葛亮從成都出兵,先平定雍闓、高定叛亂,再討平南蠻孟獲,直到班師回朝,前後僅用半年時間。

  要知道,在古代那種交通條件下,這已經是極快的速度了,說明戰爭非常順利。

  而且,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南蠻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叛亂,也間接證明這一戰是非常成功的,為蜀國南方贏得了幾十年的太平。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為了以德服人嗎?

  那麼,問題又回來了。諸葛亮究竟為什麼要“七擒孟獲”呢?

  這裡就要講到另一場戰爭——秦攻百越。

  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又發起了對嶺南百越的征伐,結果橫掃中原無敵手的秦軍卻遭遇慘敗,數萬人死在了百萬大山中。

  蜀軍南征孟獲的形勢,與秦攻百越非常相似。若是諸葛亮一戰斬殺孟獲,南蠻其他的酋長必然心生懼意,退入山中去打游擊。

  蜀軍再要一座座山頭去剿,戰爭必將陷入曠日持久。

  到時候蜀軍困在山中,糧草不繼,又要遭受大山中的毒蟲、瘴氣,以及敵人無處不在的暗箭、陷阱,結果將會怎樣,不難想象。

  特別是蜀軍南下的時間:五月渡瀘。

  農曆五月,正處夏季,正是病毒繁殖,瘟疫高發的季節。這個時間節點對蜀軍是十分不利的。

  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諸葛亮大膽地採用了七擒七縱之計,誆騙孟獲走出大山,一次次地把人帶到平原地帶讓蜀軍消滅。

  經過七次戰役之後,孟獲才驚醒過來,南蠻的青壯幾乎死光了。

諸葛亮“七擒孟獲”,真是為了以德服人嗎?

  所以,愚蠢的那個人不是諸葛亮,而是孟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