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里,我们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封城、戴口罩、隔离等。这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是抗疫经验的积累。鲜为人知的是,从发明医用口罩到建立中国的防疫体系,都离不开一个人——伍连德博士。在清末的东北鼠疫中,他挽救了数万同胞的性命,并由此构建了中国的防疫体系。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伍连德博士(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今马来西亚槟城(槟榔屿)。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引发严重公共卫生危机,伍连德临危受命,担任全权总医官,为了防止飞沫流传病菌从而造成更大的受灾面积,伍连德发明了一种纱布口罩。这个口罩建造工序简洁,制造原料取材轻易,用双层棉纱夹一块吸水药棉,称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成本低,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公众纷纷戴上了口罩,灭亡率也大大降低。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为防止疾病传染而革新发现的医用口罩。最终历时4个月时间即扑灭疫情。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他不避艰险,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路径,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开启了近代中国的防疫事业的先河。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他创造了我国现代医学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位剑桥大学华人医学博士;实施中国医生第一次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1911年主持召开中国政府承担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主持中国政府承担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港检疫所;撰写了第一部英文版的中国医学史。伍连德还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东北陆军总医院(今解放军202医院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等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为中国培育了浩瀚医学人才。因为他的卓越进献,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中国医用口罩之父—伍连德


在1959年出版的英文版《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传》一书的序言中,伍连德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