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拙見:哀悼,溝通“生與死”的橋樑


《痴人拙見 :哀悼 ,溝通生與死的橋樑》

【國家確定2020年4月4日為國家哀悼日,以此紀念和緬懷在“疫戰”中犧牲的烈士和同胞。清明節原本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的一個祭祀的節日…

“哀悼”不僅僅是親人對逝者的記憶和懷念,它更重要的是,要讓活著的人們不要忘記逝者生前的未竟事業,還需要有人繼續來完成…

此外,從時間的角度上來看,“哀悼”還是告別災難的一種莊嚴儀式 ~ 其目的就是要讓失去親人們的生者,能夠自己真正的去面對失去親人的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只有面對事實,才能夠化悲痛為力量,才能真正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恢復過來。其次,哀悼日儀式對於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有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讓我們珍視生命、無悔人生…

正如毛澤東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中所說: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 今後我們的隊伍裡,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裡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那麼,如何理性看待“哀悼”和“哀悼”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呢

~ 承認和麵對逝者永遠不再會回到現實,是”哀悼”儀式應該完成的首要任務…

人死不能復生的道理,是所有活者的人都具備的一種理性認知…

但是現實生活中,由於有些生者對逝者生前的嚴重依賴性,致使他們拒絕相信逝者事實上死亡已經發生的事實,他們仍舊停滯在悲傷過程之中…

他們在思想意識深處,否認死亡的事實、否定喪失的意義、否定死亡的不可逆轉性等等,就是害怕和擔心自己的今後…

其實希望和逝者重聚在現實生活中,是人的一種正常情感需求,特別是在失去親人後數日或數週之內…

然而,面對失去親人的事實對於每個活著的人來說,是需要時間的…因為它不僅僅是個人一種理性接受的過程,同時也是個人一種情感接受的過程…

~ “哀悼”是一個人適應沒有逝者重新生活的開始

失去親人對活著的人來說,是悲傷和痛苦的,這悲傷和痛苦,不僅涉及到了失去親人的生理、情緒、行為上的所有悲傷和痛苦的體驗;同時還涉及到了人們能否重新適應沒有逝者的新環境 …

而“哀悼”儀式則是要讓人們承認和解決這種悲傷和痛苦所必需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否則悲傷和痛苦就會以病症或其它不可預知的形式表現出來…

~ 此外,“哀悼”還是人們重新適應沒有逝者的新環境 ,所必要的條件…

由於生者與逝者的關係、自我觀念、個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以及家庭、教育、生活信念等等的多樣性,生者在失去親人的早期,在生活中會感到許多的無助、不足、無能、幼稚,或是人格肢解;生者可能會一下子感受不到自己在社會生活中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而“哀悼”則是喚醒生者,下決心要做到以前所做不到了事情 、學習以前所不學不會的技能,從邁向新生活所必須的人文關懷…也是生者對逝者最好的追憶和思念形式…

總之, “哀悼”不是讓人們放棄與逝者的關係,而是要幫助生者在情感生命和社會生活中,為逝者找到一個適宜的歸宿,使生者在緬懷和思念中,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更加的平安、健康、幸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