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歷史上,關於趙匡胤的死因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不過他離世當晚是跟弟弟趙光義一起飲酒議事,結果隔天凌晨突然暴死,實在有些蹊蹺。而且事後趙光義拿出“金匱之盟”,證實趙匡胤生前答應自己,會傳位給他,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一般皇帝都是傳給兒子或者孫子,傳給弟弟實屬少見,而且趙匡胤也有兒子,當時他的次子趙德昭已經25歲,完全可以繼承。難道趙匡胤的死就沒人懷疑趙光義嗎?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熟悉宋史的讀者都知道,因掌管後周殿前禁軍的都點檢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在陳橋驛這個地方,發動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被手下將史們擁立為帝,從而黃袍加身,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宋朝。

趙匡胤由此成為大宋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大宋立國後,在位十六年的趙匡胤通過一系列"文治武功",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先南"的目標,恢復發展了社會經濟,和平安定的環境得以重新呈現,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建隆之治"。

可以說,大宋是我國曆史上又一個影響深遠的偉大王朝,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功不可沒。

不過,因"陳橋兵變"系歷史劇重演,也給猜疑心很重、武將出身的趙匡胤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後遺症,在擔心別人效法的陰影下,他不僅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部分大將的軍權,還立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使得大宋沿著文人政治的方向拓展,呈現軍事上的"弱宋"形象。

更離奇的是,趙匡胤自34歲稱帝,在位不過16年,就在正值壯年時(公元976年)突然暴死,一代雄主就此倒下,卒年50歲。給後世留下了“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的千古玄謎,讓人唏噓不已。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一、歷史劇重演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字元朗,又名趙九重,公元927年出生於河南洛陽,乃行伍出身,其父是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

趙匡胤年少時,正值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起先在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效力,立下不少軍功。

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後,郭威受命輔佐幼主後漢隱帝劉承祐。在郭威兢兢業業的幫襯下,一舉平定節度使李守貞的叛亂,又大敗契丹,使風雨飄搖的後漢得以穩定。

不過,威望提升的郭威一時功高震主,令後漢隱帝心生不安,便於公元950年痛下殺手,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鎮寧軍節度使李弘義誅殺郭威等人,意欲剷除郭威勢力。

誰知,李弘義害怕,陣前倒戈,向郭威透露了皇帝的密令。

擁兵自重的郭威遂起兵反抗,走上兩軍對壘的謀反之路。結果可想而知,兩敗俱傷。後漢隱帝隨及被誅殺,郭威亦"絕後",其兩個兒子,還有養子柴榮的三個兒子及其家屬也在這場戰爭中被誅殺。

公元951年,郭威在眾將士的擁立下,取代後漢,建立後周天下,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黃袍加身。

郭威稱帝后,即遷任所信賴的貼身侍衛趙匡胤為後周滑州副指揮使、開封府馬直軍使等職。

公元954年,郭威崩逝,因無子嗣,由其養子柴榮繼位,時稱周世宗。

柴榮登基後,又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從此,趙匡胤便追隨柴榮御駕親征,在攻打北漢、契丹聯合入侵的高平之戰、征討南唐的渦口、清流關、揚州、壽州、莫州等之戰中,屢立軍功,歷任殿前都虞侯、都指揮使、定國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等顯要的軍職。

公元959年,柴榮在北伐的途中突生大病,便改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傅,全面統管禁軍,護駕回京。回京後不久,有著"五代第一明君"之稱的柴榮怎奈"天不佑我"英年病逝,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這就是後周恭帝。

柴榮只好臨終前託孤,委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隨同宰相範質等重臣輔佐年幼的新帝。

哪知,有著雄才大略的趙匡胤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雄主,他怎會久居人下!見後周式微力弱,便有了複製老領導郭威黃袍加身的想法,意欲建立新朝成就自己的千古偉業。

就在公元960年,機會翩然而至。

宰相範質風聞北漢、契丹聯軍再次南下入侵後周,不察之下奏報新帝,令趙匡胤率軍出征迎敵。

趙匡胤大喜,便與親兄弟趙匡義及親信趙普等人密謀,商議如何兵不血刃取代後周。

於是,在趙匡胤統率北周大軍到距都城開封二十公里之處,也就是陳橋驛,今天的河南開封陳橋鎮。趙匡胤的手下在趙匡義、趙普等人的授意下,先於晚上散佈兵變的情緒,說"今皇帝幼弱,難以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如擁立節度使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們原本對能征善戰的趙匡胤折服不已,如今知悉趙匡胤的心思,無不聽從,次日,便一致擁護趙匡義、趙普等人的運作,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強披在趙匡胤身上。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二次黃袍加身。

趙匡胤披上黃袍後,假意醉酒才醒來,裝出很不情願的狀態,說,"各位非要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當天子。"

趙匡義、趙普率眾將士忙拜於陳橋驛下,齊聲表示"惟命是聽"。

於是,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並下達命令,"回京後,善待後周恭帝和太后及公卿大臣,對侵掠朝市府庫。"(後來,趙匡胤為此刻碑立誓,這就是有名的"誓碑遺訓")

宰相範質,守衛都城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知悉趙匡胤已發動"陳橋兵變",又見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想反抗當即被處死後,已知大勢已去,只得打開城門迎接,率百官聽命。

見此,後周恭帝柴宗訓只好同意翰林學士陶谷事先擬好的禪代詔書,宣佈退位。

這就是歷史,陰差陽錯中似乎重複著一個奇怪的定律:郭威代後漢建立後周,不過9年,他手下的親信趙匡胤亦效法於他,以同樣的手段代後周建立北宋。

假如郭威沒有第一次黃袍加身,或者在後漢隱帝的誅殺之中,其子沒有被殺,還有柴榮登基後,一直高壽……也可能沒有趙匡胤的什麼事,當然也就沒有第二次黃袍加身……

歷史不容假設,就有這麼弔詭的巧合。也許,這就是因果循環,冥冥之中早已刻下了某些更改不了的註定,增添了一份玄謎。

趙匡胤登基稱帝后,因其所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便以宋為國號,改元"建隆"。

北宋自此取代後周,開創了又一個大一統的盛世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二、兵不血刃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立宋之初,天下仍處於五代十國割據之中。為一統天下,在趙普等謀士的策劃下,趙匡胤著力改革軍制,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了平定天下"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軍事戰略。

出征前,為防止歷史劇再次重演,趙匡胤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暗示一批高級將領主動交出兵權。

因他是通過"陳橋兵變"得來的大宋皇帝之位,總是擔心手下信不過的大將也會效法於他,在某一天採取類似的辦法篡奪其位。

公元961年7月,趙匡胤特意安排了一次酒宴,將石守信、張令鐸、高懷德、王審琦等手握重兵的將領請來飲酒。

酒宴正酣時,趙匡胤便發話說,"各位軍將,沒有你們,我當不了皇帝。但今天我當了皇帝,每天都沒有睡好覺,還不如以前當節度使快樂。"

石守信等人一聽,大驚失色,忙問,"陛下何出此言,難道有人要算計你嗎?"

趙匡胤說,"這倒沒有,我擔心有朝一日,有人將黃袍披在你們某一位將領身上,即便不想當皇帝,那時還由得你們吧?"

石守信等大將瞬間明白,皇帝趙匡胤是擔心他們擁兵自重造反呀。便紛紛放棄兵權,於次日稱病辭職,解甲而去。

這就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通過此舉,他"溫和"地收繳了軍權,於是,放心地進行了一系列一統山河的戰爭。

公元963年,趙匡胤令慕容延釗、李處耘以荊湖之戰為突破口,佔領荊南、湖南。

公元964年,趙匡胤令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分兵兩路,合擊成都,於次年一舉滅掉孟昶統治的後蜀。

公元970年,趙匡胤又令潭州防禦使潘美統率大軍攻克南漢。次年,南漢滅亡。

公元974年,趙匡胤令宣徽南院使曹彬率軍向直抵金陵。次年,南唐滅亡,後主李煜投降。

經過以上戰爭,趙匡胤實現了"先南"的大部分任務,使北宋逐步走向統一。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三、終結"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建隆之治"

趙匡胤雖說是武將出身,但並不是草莽英雄,亦有勇有謀,也有文才,其清正廉潔、為人寬厚、以身作則的人格魅力讓人折服。他還有一首七言絕句《詠初日》流傳於世: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首詩其實寓意深刻,很形象地表達了趙匡胤剷平割據、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所以,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後,又通過"杯酒釋兵權"令手下一批大將交出兵權,才放心地南征北戰統一山河。

當趙匡胤覺得武將的功能差不多都實現了,大宋天下還得依靠文官集團來執掌朝政,逐漸恢復和發展已達崩潰邊緣的經濟。

於是,趙匡胤"偃武修文",便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大宋國策。此後,宋太祖開始著力於"文官政治",通過選賢任能、重用德才兼備的文人推進北宋初期的政治經濟建設。

在強化中央集權方面,分設政事、軍務和財政三大平行系統,由皇帝直接統管,地方權力集中於朝廷,由文官到地方擔任知州,另置通判與之牽制。

同時,改革科舉制度,實行謄錄、彌封、鎖院等系列制度,力求通過科考使有才能的士子脫穎而出,憑著滿腹經綸有效治理國家。

此外,趙匡胤還重視農業生產,大力發展農桑,減輕徭役,澄清吏治等。

這些利國利民的舉措,有力醫治了五代十國長期以來的割據局面和戰爭創傷,很快恢復和發展了大宋朝的經濟。

趙匡胤在位的十六年,為大宋經濟的繁榮夯實了基礎,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建隆之治"。

據考,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大宋雖有"弱宋"之說,主要體現在軍事方面的軟弱,而在國家財政上,大宋其實是最有錢的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四、實現"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盟"和弔詭的"燭影斧聲"

遺憾的是,這樣一位自小就有異相的一代雄主,竟在50歲時猝死。

據說,趙匡胤剛出生的那天晚上,自帶金色,滿屋都映照著赤紅的光,還奇香無比,一夜都未散去。由此,人們認為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故稱之"香孩兒"。

趙匡胤玄奇的出生似乎應驗了他的不凡,他的離奇去世也留下了讓人猜測的千古之謎。

就在趙匡胤一系列"文治武功"的打造下,大宋步入欣欣向榮的發展階段。

公元976年10月19日晚上,趙匡胤高興之下,召來兄弟趙匡義,一道喝酒,商議國家大事。兩弟兄聊得是酣暢淋漓,當晚,只見二人杯來盞往,好不快活。大醉之下,兄弟趙匡義就夜宿趙匡胤的宮中。

那知,第二天醒來,趙匡義就聽聞哥哥趙匡胤突然暴死的消息。

隨後,趙匡胤隆重葬於永昌陵,廟號太祖。趙匡義在"兄終弟及"的遺命下繼位,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宋太宗。

宋太祖趙匡胤離奇身亡,就沒有人懷疑趙光義嗎?

據說,宰相趙普後來從金匱(櫃子)中取出杜太后生前留下的關於帝位"兄終弟及"的遺書,這就是"金匱之盟",也稱"金櫃之盟"。系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倆的母親杜太后當年病危時,因趙匡胤在側侍候,便召見趙普,記錄其遺言:若趙匡胤駕崩後,傳位於兄弟趙匡義。

由此,趙匡義得以合法繼位,他繼位後改名趙炅(之前為避兄長趙匡胤"匡"的名諱,曾改名趙光義)。

曾有人質疑趙匡胤之死,認為這是趙匡義的蓄意謀殺,所謂的"金匱之盟"無非是一場騙局,是趙匡義收買趙普後偽造的。

有一本書叫《湘山野錄》,就詳細記述了趙匡胤在開寶九年一個大雪飛揚的冬夜,召見趙匡義共商國是,趙匡胤屏退下人後,他們兄弟倆喝酒對飲,在那次弔詭的夜宴上,只見宮室裡燭光下人影晃動,略微聽見趙匡胤用玉斧刺雪說話的聲音。於是,就有了趙匡義謀殺趙匡胤的"燭影斧聲"之說。

趙匡胤究竟是怎樣死的,已無從查證。只留下這一千古不解之謎,任由後人評說。

欣慰的是,趙匡義接過帝位後,沿著兄長的宏願,繼續前行。在公元979年,御駕親征,包圍太原,北漢滅亡。宣告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總體上實現江山一統。此外,宋太宗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發展農業生產,夯實文官政治。在位21年,順應了歷史潮流,穩步推進了北宋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