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劍春秋!團長的“千分尺”

講述礪劍故事,弘揚礪劍精神。小“火”伴們,大家好!接下來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團長的“千分尺”》。



大家來看,我手裡拿的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直尺,它的測量精度為1毫米;這把不鏽鋼尺子叫遊標卡尺,它的精度可達0.1毫米;最後這把尺子叫千分尺,它的精確度能到千分之一毫米。

一般說來,精度很高的千分尺,只會出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實驗室,或者是加工精密機床的工廠車間,但這一把卻是我們常用的“武器”。下面,我就講講我們團長張增輝和千分尺的故事。

礪劍春秋!團長的“千分尺”

我們團專業操作技術性很強,對數據精確度要求極高。當年張增輝從軍校畢業來到我們團當號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千分尺測量。從此,他就跟千分尺朝夕相伴,結下不解之緣。

成千上萬次精準測量,在他頭腦中深深打下極端嚴格、極端準確的思想烙印,用千分尺標準衡量和做好裝檢工作,成為他的一種本能、一種自覺、一種習慣。

礪劍春秋!團長的“千分尺”

記得是在2005年,上級確定了軍事鬥爭準備時間節點和目標要求,部隊上下掀起大抓軍事訓練的熱潮。當時張增輝所在單位裝備比較老舊,故障頻出,特別是一些電氣設備,經常因導通不好半路停機。

看到訓練計劃一變再變,不斷升高標準,為了搶時間趕進度,有的提議把實裝操作改為模擬操作,有的想省略測量記錄環節。

身為主官的張增輝發現後,立馬當場叫停。他手拿千分尺,對大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訓練就是為打仗為實戰,既然千分尺能測量到千分之一,我們就必須精確達標,千萬不能因為怕麻煩,人為降低準確性可靠性。”

他這番話推心置腹,深深打動了官兵的心,實裝操作訓練立刻濃烈了對接實戰的“火藥味”。雖然都明白,按照千分之一精度的測量,意味著要比平時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努力,但人人都極端認真、極端精細,誰都不好意思也不忍心糊弄應付。也就是從那時起,“千分尺”標準逐漸成為訓練場上一條“鐵規”。

礪劍春秋!團長的“千分尺”

張增輝當團長後,“千分尺”標準在部隊不脛而走,逐漸內化為全團官兵的一種精神、一種擔當、一種信念和追求。後來,我們還把千分尺和力矩扳手組成黨徽形狀,製成具有特殊意義的部隊徽章,以彰顯團隊以嚴實鑄忠誠的極致標準和責任擔當。

2016年盛夏,張團長帶領部隊赴西北高原執行實彈發射任務。初次檢測本已達標,不想複測時卻發現某個端面存在一個0.02毫米的間隙。0.02毫米!要知道那間隙薄如蟬翼,比頭髮絲還要細,但就是這樣一個在常人看起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微小縫隙,卻過不了“千分尺”的標準關。

張團長果斷決定重新測量。就是憑著這種嚴實精神和較真勁頭,三種型號導彈同步進場、接序發射、發發命中,在我團訓練發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礪劍春秋!團長的“千分尺”

2017年12月28日,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頒獎儀式現場,獲此殊榮的張增輝團長深情地說:“軍校剛畢業時,我用千分尺測量,擔任團長後,我依然用它千分之一的精度來丈量全團工作……”憑藉這把無形的“千分尺”,我團創造了連續18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的輝煌業績。

如今,這把小小的千分尺,已從團長手中傳遞到每個官兵,化作我團作風過硬的“品牌”和“標籤”。執掌國家戰略重拳,我們將繼續秉持“千分尺”的標準和精神,將“十八連冠”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文字 / 魏江、王建、劉西山

播音 / 賈筱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