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震慑他国的神器,于敏,感恩他铸剑为国,护佑华夏。

说到于敏,你可能不太熟悉,他的事迹也是最近几年才被国内外媒体报道。于敏为中国氢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1月16日去世,享年93岁。今天上午,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中国氢弹,震慑他国的神器,于敏,感恩他铸剑为国,护佑华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需要有人检验和把关,核武器和高技术的理论研究需要最专业人才的指导。而在当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于敏。于敏被作为中国核武技术的“最高机密”长期保密,直到88年退休,他的名字才被解禁。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他的功绩我们不应遗忘。

2015年1月9日,他获得2014年全国最高科技奖。当年,他是唯一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这是在连续七年向两位获奖者颁发奖项之后,首次只授予一位获奖者这一荣誉。为此,一些网友甚至发表评论:“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他,才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1961年1月12日,于敏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希望于敏能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但没人料到这种隐姓埋名的工作会持续28年。他几乎是带领中国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在当时国家被严重封锁的情况下不断的理论探索。

国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同志因病去世

1967年6月17日8时00分,罗布泊沙漠腹地在中国各地响起了可怕的“雷声”,中国第一次氢弹爆炸震惊了世界。

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没有我们自己的核力量,我们的国家就不能真正独立。面对如此巨大的问题,我别无选择。一个人的名字迟早会消失,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矣了。

面对国家机密,他没有告诉父母和妻儿,28年来他一直对家人守口如瓶。因此直到当他的工作性质在1988年被解密时,他的妻子孙玉琴才突然意识到。他曾以大学教授的身份访问美国,由于工作关系,他像个哑巴一样保持沉默,备受煎熬。但他坚持不方便问得不问,不该说的不说。邓稼先说他“于敏是个有骨气的人”。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当时,中国只有一台每秒运行10000次计算机,95%的时间必须保证其他科研项目研究的运行。他带领团队利用剩余5%的计算时间,甚至用算盘、计算尺这些最“原始”工具笔算,埋头于草稿纸中仔细分析计算结果,这才有了我国第一个从氢弹原理到配置的基本完整方案。他从不满足于听研究报告,凡事都要亲自画图纸去论证。即使病重躺在床上,他也可以为一个推理过程写几页纸,以便更清楚地向后辈们展示自己。

在余敏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第二代核武器和第三代核武装置。后来,在他和邓稼先的建议下,在美苏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前,中国加快核试验,完成了核武器六大突破,避免了我国核威慑出现时间“断层”。当时的他虽然已退居二线,但仍颇为关心,参与把关。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一首诗总结了自己平淡而又传奇的一生。

于敏

2015年1月9日,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没有发表任何获奖感言,因为他一直相信“这些成就是每个人的,我只能代表大家来拿奖”。因此,他坚持不做这个获奖致辞。甚至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评这个奖,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斯人已逝,功绩长存,感恩他铸剑为国,护佑华夏。

我们会永远铭记!于老,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