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博物館:家書紙短 家國情長


家書博物館:家書紙短  家國情長


  家書5萬封、跨越500年。家書博物館坐落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更覺幽靜。

  張丁時常在展櫃前凝望,那些發黃殘破的信紙、深深淺淺的筆跡,將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溫暖、動人。

  收藏家書 傾聽家國故事

  張丁是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徵集、整理家書是他10多年來的主要工作。

  “家書不僅是很好的史料,更是情感的傳承。”歷史系畢業的張丁對“有年代的東西”情有獨鍾。當晚,他就寫出了“關於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的設想”。在他多方奔走下,2005年4月,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等46位文化名人聯袂倡議,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機構聯合發起了“搶救民間家書”活動。2016年,家書博物館成立。

  每接到一封家書,張丁總會在登記簿上詳細記錄捐贈人的信息,然後存放在檔案櫃裡。經他收藏的家書數以萬計,他記得大多數家書背後的故事。

  2006年,張丁的辦公室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老人叫陳素秋,她把與丈夫一輩子的通信都整理好帶了過來。“當時她騎一輛電動車,後面馱著一大箱子書信。”張丁回憶說,“家書被裝訂成冊,共60冊,180萬字,翻開那些家書,手寫的小字工工整整,記錄著她和先生一輩子的情深意切,非常感人。”

  馬友聯姐弟三人捐獻了105封家書,“這是跨越海峽的親情見證。” 1949年,二姐馬友德隨校遷至臺灣,自此骨肉阻隔。經歷28年曲折找尋,弟弟馬友聯才輾轉與二姐取得聯繫。隨後的日子裡,馬友聯、大姐馬友實與馬友德書信不斷,並在分別40年後最終重逢。

  抗疫家書 留住戰疫記憶

  “不為光環,不為名利,只因患者需要,醫者擔當。”“我被這個世界愛著,又怎麼能不去愛這個世界?”自1月31日開始徵集抗疫家書以來,家書博物館已徵集到書信300餘封、日記300餘篇。

  見字如面。對家人的歉疚掛念、親友之間的關心鼓勵、迎難而上的責任擔當、同心戰疫的必勝信念……這些真摯的情感都在一封封抗疫家書裡集中呈現,“每個逆行的身影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值得被記錄,家書就是這些故事的載體。”

  “這是一次溫暖的迴歸。”張丁深有感觸。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人們習慣於用手機等電子設備溝通信息,攤開信紙寫家書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有人擔心家書會走向消亡。但在抗疫中,許多人用書信記錄日常、傾訴心聲,很多“90後”“00後”“10後”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家書。

  寫家書的人少了,與書信相關的節目卻在興起。《見字如面》第一季中,張丁推薦的信有6封入選,其中包括左權家書、志願軍團長宋雲亮家書。“年輕人竟然很喜歡看。”張丁很驚喜,“人都需要心靈的寄託、情感的滋養,家書裡面有最真的感情。”

  

  參觀貼士

  家書博物館現收藏家書5萬餘封,由各界無償捐贈。藏品時間從明末清初至今,包括紅色家書、抗戰家書、軍旅家書、知青家書、兩岸家書、海外家書、抗疫家書等。其中也有康有為、梁啟超、黃興、蔡鍔、陳獨秀、錢玄同等名人家書。

  家書博物館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博物館三層,設有常設展覽“尺翰之美——中國傳統家書展”,每週一至五下午2點至4點半免費對外開放。

  聯繫電話:010—88616101、62510365。

  

  明知危險還選擇堅守這才是勇敢(摘編)

  尹德盧致女兒

一諾寶貝:

  你的畫非常棒!爸爸謝謝你!

  就像你在信中說的,爸爸也會忐忑,也會害怕。我到達武漢時,那天下著雨,從火車站走到賓館,大街上幾乎空無一人,這和我一年前看到的武漢完全不一樣。

  到社區街道走訪時,我看到了社區防控人員的艱辛和不易。很多人春節以來沒回過家,還有年幼的孩子和生病的父母需要照顧。明知危險還選擇堅守,我覺得這才是勇敢。現在,爸爸就和這些勇士一起並肩作戰,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戰“疫”。

  爸爸

  2020年3月19日

  【背景】

  作為國家衛健委向武漢派出的社區防控專家,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童綜合發展研究室副研究員尹德盧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江漢區堅守了一個半月。前些天,尹德盧收到了12歲女兒的一幅畫。這幅名為《爸爸的手與守》的畫作中:病毒肆虐,懸浮的地球戴上了口罩,一隻只蒼勁有力的手臂,攜手抗疫。“裡面有一隻手,就是像爸爸那樣的醫務工作者的。”女兒說,“現在已經春暖花開,我和媽媽盼您回家。”

  

  換個方式守在您身邊(摘編)

  李真致母親

親愛的老媽:

  見信安好!這是我第一次給您寫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我知道,您已窮盡了畢生力氣卻始終換不回我一世安康。您努力了半生,卻換來一波又一波的絕望。您不甘心卻又無能為力。

  生活各有際遇,命運也自有其軌跡。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種自然法則而已。願您能收住淚水,笑看過往!因為我只是換個方式,守在您身旁。

  謝謝你們的不離不棄。愛您的不孝小兒子敬上!

  2017年4月

  【背景】

  2014年,李真考取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生。不料,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後的第三天,他開始持續發燒,隨後被確診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全家千方百計籌錢,“轉戰”長沙、武漢、南京、河北,為李真做了骨髓移植。短暫康復返校之後,2016年4月,李真出現肺部感染,誘發排異反應……

  家人始終不離不棄,尤其母親的堅強讓李真動容。疾病無情。2018年7月7日,李真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9歲。家人帶著李真的遺物,去了天安門、圓明園——這是他4年來未能實現的願望。

  

  只待凱旋之日 再到您的碑前跪拜(摘編)

  王均波致岳父

尊敬的岳父:

  您離開小莉和我們整整一個月了,在那裡還好吧,相信天堂沒有疾病和疼痛!

  您操勞一生,沒有享過什麼福,大半輩子都在照顧治病的老人,恪盡孝道。好不容易把小莉養大,把她嫁給了遠在異鄉、經常回不了家的我,我也常常深感愧疚,感覺對不起當初娶親時“會給她一生幸福”的承諾。

  一個月過去了,武漢的櫻花已經盛開,街上的行人漸漸多了起來,火神山戰“疫”也即將告捷。只待凱旋之日,再到您的碑前跪拜,請您原諒女婿的不孝!

  女婿:王均波

  【背景】

  王均波是鄭州聯勤保障中心宣傳處幹事。今年春節前夕,王均波回到了久別的浙江老家。疫情襲來,初三一大早,王均波火速歸隊。交通中斷,姐夫開車把他送到100裡外的車站,在開車前6分鐘趕上了開往杭州的高鐵,再轉乘北上的列車歸隊,擔當火神山醫院政治工作部幹事。

  2月24日下午,王均波正在火神山醫院忙碌著,突然收到妻子的信息:“爸爸去世了。”而在三天前,妻子的姥姥剛剛去世,後事還沒料理完。儘管心懷內疚,王均波還是毅然留在了抗疫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