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海绵城市示意图 | 图片源自网络

我国在2012年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此涉及在各级空间规划编制中落实源头、中途、末端多个尺度的海绵系统。丘陵地区的自然雨水廊道在空间上通常是枝状、锐角、非均质分布的,在构建城镇海绵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合理保留各级雨水廊道,使之适应和满足城镇空间建设的基本需要。本刊第8期刊登了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焦胜、周敏、戴妍娇等的论文《基于雨水廊道的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旨在探讨一种兼顾自然水文过程保留与建设开发需求的丘陵城镇用地规划模式,并提出基于雨水廊道构建多尺度海绵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多尺度丘陵城镇海绵系统的构建框架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城镇海绵系统构建路径

文章选取湖南省怀化市方中县泸阳镇总体规划中的海绵系统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生态排水廊道,根据地形特征提取并修整得到流域(小流域)、子流域、场地尺度的雨水干廊、支廊、毛细廊道,同时结合绿地规划形成城镇级、组团级、街坊级(地块级)的绿化廊道;其次,通过各级廊道连接城镇中对应尺度的节点低影响设施,并结合景观绿地规划作为城镇主要开放空间;然后,层级化划分雨洪管理单元,尽量在源头即场地尺度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控制雨洪,场地无法消纳时,将雨水通过生态排水支廊排入子流域海绵系统,子流域无法消纳时再通过干廊排入流域海绵系统,以此建立起层级递进的雨洪汇流网络,延长雨水在地表的径流过程,替代传统“快排”模式下的灰色雨水管网系统,解决暴雨多发气候下城镇易涝的问题。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四级自然雨水廊道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泸阳镇海绵格局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泸阳镇生态排水廊道与低影响设施节点


此外,把海绵系统的构建贯穿于各级城市规划编制中,可以大幅节约规划编制和调整的时间,实现“多规合一”。在城镇空间布局时,综合考虑海绵格局,防止建设用地侵占水生态高敏感区域,同时避免机械保留雨水廊道致使城镇建设用地破碎化;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各级绿地与海绵体结合划定,并以强制性内容控制:一级廊道以蓝线和绿线划定,二级及以上廊道及大中型节点海绵体以绿线划定,划定的蓝绿线在建设过程中严禁改变规划用地类型;在雨水管网规划时,与生态排水廊道衔接,在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上相互配合,并结合暴雨径流模拟分析,反复校核-反馈-修改,协同实现雨洪管理目标;在指标图则中,加入场地尺度海绵系统控制内容,建立完整的从场地源头到流域出口的暴雨径流通道,保障海绵系统在开发建设中的全面实施。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多尺度廊道剖面示意

丘陵城镇多尺度海绵系统构建研究

图则指引


<code>(撰稿:周敏。全文见《城市规划》2019年第8期P95-P102)/<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