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到中年

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几年;

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去吧!

---------张爱玲

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到中年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儿时,读过张爱玲的书籍,印象中那是个满是忧伤的女子,满纸悲文,但掩藏不住她的才华。

再次触及张爱玲的作品,也是不太敢去读她,她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文字里头,那里有她的聪慧,她的通透,她的世俗,你会发现她是如此的清孤,很大方也很果敢,身上带着很多新时代女性的自由开放的气质。

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到中年


一、原生家庭,果断迈出

张爱玲出身在这金色灿烂又是万物凋畅开始的时节。即使她身处名门,父亲古典迂腐,

喜欢旧日的风习,而母亲西洋奔放,带着一些孤芳自赏的信息,喜好一切新事物。

看似和谐的家庭但并不和睦,从小,并没有受到父母亲的太多的关爱,而更多的关注给弟弟,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淡漠,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这样缺少关注,爱的家庭,张爱玲因此更加地听话懂事,成绩优秀,努力用功学习,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同。


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到中年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孩子不仅会受父母的性格,处事方式和行为风格的影响,还有可能被这种影响羁绊一生。

张爱玲遗传了父亲的偏执和母亲的忧郁,但张爱玲并不柔弱,反而有一股不愿服输的气质。

年仅10岁的她,在父母离婚时,便有开始有一个海阔天空的计划:中学毕业后到英国读大学,要比林语堂出风头,要穿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要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到中年


二、经济独立,追求自我

张爱玲开始决定卖文谋生时刚满21岁。

在17岁那年,逃离家后,后来因为战事的原因辗转到香港读书,那时她与母亲曾在香港居住过一段时间,沉迷于赌博的母亲,输掉了张爱玲八百元的奖学金,交往了一个年轻的男友,两人共赴欧洲。

那段时间,张爱玲过得特别苦,求助于母亲,母亲回信道:若现在嫁人,不仅可以不读书,还可以用学费打扮自己,继续读书,不仅没有学费,还要为学费伤神。

不愿意随便嫁人荒度余生,张爱玲便挨家挨户得给杂志投稿,靠着不多的稿费,养活自己。

在学校里,努力用功学习,文章一直都写的很好,得到国文老师的器重。她十几岁时就开始在上海发表文章,后来在上海成名。

她曾说过:出名要趁早,不然不痛快。所以她一直主张年少时要精彩的张扬,到了老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就会很难。

所以成名之后,每次听到有人说自己对稿费锱铢必较,她都不屑一顾,因为对她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值钱的钱,有了它,才能在生活里站稳脚。

用别人的钱,哪怕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经济独立,追求自我,当不必依附于他人而活,才能谈兴趣,谈自由,谈理想。


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到中年


三、爱过,才不辜负生命。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胡兰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

在写作的世界里,她无师自通,在情感世界里,却懵懂无知。

她与胡兰成的结成却是一纸婚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那个时候,胡兰成有家室,她是知道的。起初交往引为知己,并没有相关要成为男女之间的恋情,但感情来得一发不可收拾。

那个让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的胡兰成,却是一个感情不专一的男人。在张爱玲去温州找胡兰成的路上,因为舟车劳顿,便染了风寒,但是来到胡兰成的小院,却还居住着另一个女人,胡兰成每日与那女人暗生情愫,眉目传情,张爱玲便郁郁寡欢,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居住了一个多月便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的张爱玲给胡兰成寄了一封回绝信,从此便是陌路人,隔音尘。往后的胡兰成多次想挽回这段感情,统统没有得到回应。

之后到了美国,遇上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半身瘫痪的丈夫,张爱玲便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她白天辛勤笔耕,夜晚便照顾丈夫的起居。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时,她比以往更加的沉着冷静。直至丈夫的二十多年,放着大笔的财富不用,每天写作,到生命的终结。

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到中年

人的一生注定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敢爱敢恨,是情场难得潇洒。敢于成长,是一颗强大的内心。

不管是清贫的日子,还是孑然一身,都是她选择的生活方式,如同她的经典语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瘙子。

人自生向死而行,能无忧无惧,除了靠内心的沉静,还有一股平和的勇气。

年少时不懂张爱玲,读懂已是中年。我想:世间上少有人可以活的这么自我,通透。来人世间走一遭,莫过于把酸甜苦辣都尝一遍。

如此,便不辜负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