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近幾年,中國汽車行業的關鍵詞絕繞不開“造車新勢力”,在彼時,傳統車企高管投身造車新勢力也成為了一股“風潮”,都希望在新興的發展趨勢中為自身實力加碼。但由於2018年中國車市遇冷,甚至出現了2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讓尚在襁褓中的造車新勢力沒能過上幾天好日子;加之今年疫情的影響,車市競爭越趨激烈,造車新勢力的未來更加不容樂觀。面對這樣的形勢,不少造車新勢力高管,也開始紛紛轉投傳統車企。

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01

多家造車新勢力高管紛紛迴歸傳統車企

曾幾何時,傳統車企高管投身造車新勢力可以說是一股“風潮”,但在疫情的當下,這股風潮卻發生了反轉,不少曾供職於造車新勢力的高管都紛紛轉投傳統車企。

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長 向東平

3月23日,現代汽車就對外公佈,任命向東平為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副總裁、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長,並於3月23日入職,主要負責北京現代的市場銷售、營銷網絡等業務。而現代汽車之所以聘請向東平,是因為其在車圈奮鬥了22年之久,曾任上汽大眾旗下大眾品牌營銷事業部執行總監兼銷售高級總監,沃爾沃中國銷售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天際汽車聯合創始人、董事兼首席營銷官;既有傳統車企的前瞻營銷思維,又有造車新勢力的運維經驗,能助力現代汽車在日益更迭的市場環境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當然,除了天際汽車之外,面對當前的行業發展形勢,其他造車新勢力也出現了相當大的高層人員流動。在4月1日愚人節這天,就有媒體報道稱,曾於2017年3月加入蔚來汽車,主要負責NIOHOUSE的拓展,探索通過品牌體驗店實現用戶利益的最大化等工作的蔚來汽車用戶中心前副總裁趙昱輝,在3月底入職了長城汽車,擔任長城汽車銷售公司用戶中心總經理,為長城汽車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提供助力。對此,堂哥也向長城汽車一名內部員工進行了求證,其表示:“確有此事,這和推廣電動車有關。今年我們會生產很多種全新電動車,而趙昱輝能為電動車的發展帶來一些創新思維和新的玩法。”

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長城汽車銷售公司用戶中心總經理 趙昱輝

據瞭解,在去年6月份,長城汽車就在北京建立了首家品牌體驗中心,該體驗中心涵蓋哈弗、WEY、歐拉、長城皮卡四大品牌,總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長城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文飛也曾公開表示,這家品牌體驗店未來將作為長城汽車新零售體系的戰略支撐點,成為長城汽車由傳統4S模式向“N”S模式轉變的一個新標杆。趙昱輝的加入,也將為長城汽車的轉變提供更為迎合市場的運維思路,讓長城汽車未來的發展更加穩固。

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上汽大通公關及策略部副總監 鄧凌

此外,不久前才跟一汽夏利完成“借殼”卻又被曝沒錢的博郡汽車的市場營銷和銷售副總裁陳曦,在3月5日宣佈加入奇瑞星途,正式接管品牌營銷工作。合眾汽車的營銷副總裁鄧凌也於近日離職,現已加盟上汽大通並擔任品牌公關及策略部副總監一職。而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起亞汽車,也在近段時間任命了曾負責過蔚來EP9、蔚來ES8兩款車型內飾設計的Jochen Paesen為起亞汽車內室設計副總裁。

從這些造車新勢力高管轉投傳統車企的跳槽群像中,不難發現,面對當下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車企想要不被淘汰,就只有不斷創新,深挖市場訴求,在產品、品牌和服務上集體發力才行。而對於傳統車企來說,引進造車新勢力的人才,從根源上為其發展帶來一些創新的啟發及運維方式,勢必也會讓它們能儘快適應當下市場環境,為消費者帶來更契合自身需求的產品及服務。誠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早前所言:“造車新勢力有一些新的思維模式和打法,是過去很多傳統車企缺乏的。造車新勢力是從零開始的,且在逆境中生長,每天面對很多不確定性的問題,這些經驗會對傳統車企有一些啟發。傳統車企也在做新能源汽車,他們把造車企業的人才挖過來後,在電動車的製造、設計、營銷、服務等方面會帶來一些新的東西。”但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少了核心的高管做支撐,其未來的發展走向也越趨艱難。

02

行業淘汰加劇

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困境不止有高管流失

儘管在先期造車新勢力能憑藉新興的運維模式賺足流量,並得益於早前政策補貼的賦能,斬獲了發展的“第一桶金”;但由於去年補貼的退坡以及燃油車“國六”政策的切換,許多過往有購置新能源汽車意向的消費者,都將目光轉投至價格誘惑力更大的燃油車型上,導致同年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幾近“腰斬”,環比下滑47.5%。也讓依靠新能源汽車發家的它們損失慘重。

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高管跳槽忙,造車新勢力“春天”在何方?

此外,受今年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都遭受不小的打擊,最“靠譜”的資方紛紛撤資,也讓本就依靠資本輸血生存的造車新勢力出現了“資金鍊斷裂”的問題。早前,前途、威馬、大乘等多家造車新勢力就相繼被曝出欠薪醜聞。前途汽車在多次調整員工工資發放時間後,目前仍然沒錢發放拖欠數月,並且在3月16日,前途汽車母公司長城華冠還推出了最新離職結清協議,讓員工自行決定去留;而威馬此前也因“2019年公司業績未達標”這一理由,決定取消發放“年終績效獎金”,員工“十三薪”和“員工購車補貼”等福利將延後至6月以後如數發放。加之企業高管大量的流失,以及自身實力的薄弱,沒有有利技術和生產資質作支撐,其發展已陷入“多面維艱”的境地,在未來更加難以自處。

堂哥點評

眾所周知,造車是一個極為複雜且需要技術及經驗作支撐的行業。在汽車產業百年變革的風口上,不少造車新勢力即便已經邁過了產品落地交付的第一關,但並不代表其就會一帆風順,未來發展之路漫長且滿布荊棘,當前的人才流失僅是其中的一個挑戰而已。若想在車市長存,就必須不斷學習、進化,在產品技術、品牌和服務上集體發力,穩紮穩打,才能贏得市場和資方的青睞,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