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能說話,所以小薇也不想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

週末不經意看到一部臺灣短片《第三個願望》,故事講述了一個在火葬場長大的女孩,如何在陪伴班老師的理解和幫助下,成功走出選擇性緘默症的陰影。由於家庭環境複雜,女孩小薇被送到陪伴教室。張老師發現小薇喜歡自己默默畫畫,出於擔心,她拿著小薇的畫帶小薇去看心理醫生,經過鑑定,小薇患有“選擇性緘默症”。老師家訪時,發現小薇媽媽在火葬場工作,小薇從小陪在媽媽身邊,在火葬場長大。小薇爸爸患有口腔癌,不能說話。“爸爸不說話,所以小薇也不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小薇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著爸爸。老師給小薇的爸爸寫信,希望幫小薇走出難關,在爸爸的陪伴和鼓勵下,小薇慢慢走出困境。好朋友陪伴小薇過生日,小薇許下了三個願望。

這實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一則公益廣告,並向社會普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一疾病。故事沒有刻意渲染,樸實但卻溫暖感人,真正賺足了櫻桃姐姐的眼淚。

新的一週又開始了,或許櫻桃姐姐還沉浸在週末的故事裡,於是,今天,我們來聊聊“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吧。

兒童選擇性緘默指兒童在一定場合時講話,離開這一場合則沉默不語,拒絕講話,用點頭、搖頭、手勢來表示自己的意願或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的限的單詞或用書面用語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願望。這也是兒童期的一種心理障礙。

兒童選擇性緘默主要是由某些刺激因素如受驚、恐懼、憂鬱、壓抑、孤獨而造成精神緊張所引起的,因此在兒童精神分裂症中較常見。此時除緘默不語外,還伴有其它精神行為異常。另外在癔病中也偶爾可見。

爸爸不能說話,所以小薇也不想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

美國有統計數據,兒童緘默症發病率在0.2%-2.0%之間,和孤獨症的發病率差不多,通常在3-5歲起病,多發於幼兒園、小學低齡段的孩子,其中女孩偏多。但是,這種心理行為障礙不像孤獨症,它有一定的隱匿性,因為孩子在熟悉的環境裡是完全正常的,所以上學前,因為沒有和其他孩子的對照經驗,家長往往很難自己發現異常,通常以為孩子只是有點膽小害羞,不會很在意。

孩子進入新環境,比如進入幼兒園一個月以後,還是沉默不語,並且伴有焦慮、退縮、違抗等情緒再有一個月以上的,父母要注意一下了。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原因很複雜,有先天遺傳性,也有後天影響。比如幼年時經常窩在家裡社交很少,對外面的世界就會感到恐懼害怕,缺乏人際處理能力。

爸爸不能說話,所以小薇也不想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

兒童緘默症一般無腦器質性原因。目前認為,是因精神因素作用於具有某些人格特徵的兒童而產生的,可能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產生症狀之前具有性格特徵

孩子在過去往往具有敏感、膽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賴等性格特徵,孩子的父母常有人格異常和精神障礙。

發育成熟延遲

孩子雖然已經獲得語言功能,但開始說話的時間比正常兒童要明顯延遲,且常常伴有其他語言問題。還常伴有功能性遺尿、功能性遺糞等其他發育性障礙,其中部分孩子的腦電圖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及其他異常變化。

心理社會因素

孩子早年常有情感創傷的經歷,如家庭矛盾衝突、父母關係不和、父母分居離異、父母虐待兒童、家庭環境突變等,有些孩子就是在家庭環境變遷或一次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

爸爸不能說話,所以小薇也不想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

林女士的孩子9歲了,他1歲多開始講話,在家中與父母及其他親人相處正常。但是他有點怕見生人,家中來了客人,總是一個人躲開或去玩耍。一開始父母也不以為意。但後來父母卻發現孩子在有些場合顯得特別興奮,有點人來瘋;在有些場合卻顯得落落寡歡,不太合群。

上幼兒園後,孩子的不合群愈發彰顯出來。在學校裡從不與任何同學講話,也不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是孩子能跟得上老師的講課進程,也能按要求完成作業,成績也還不錯。家訪的時候,老師看到孩子的表現與在學校時不一樣,就跟母親說起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母親跟老師說,孩子回家後和父母交流與玩耍,與一般孩子表現無異。但是在某些場合,孩子會表現得很興奮,他們都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興奮。

4歲的小胖在家是十足的小皇帝,能說會道,最喜愛模仿動畫片裡的人物情節,家人都覺得小胖非常有表演天賦,有心想將他往藝術道路上培養,可是經過幾次比賽和演出,小胖在現場的表現都差強人意,上臺之前頻繁的上廁所、躲在大人身後、也不說話一雙眼睛淚汪汪的看著你,你問他什麼他不做任何回應,偶爾搖頭或者點頭,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回到生龍活虎的樣子。家長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也想知道孩子是否有選擇性緘默症。

爸爸不能說話,所以小薇也不想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

對於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準確診斷相當困難,需要一個全面的檢查評估,包括神經系統檢查、精神心理檢查、聽力檢查、社會交流能力檢查、學習能力檢查、語言和言語檢查以及各種相關的客觀檢查。目前,美國有關專家認為有5個臨床特徵可作為診斷依據。

1.在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不能”說話,而在另外一些環境說話正常。

2.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

3.無言語障礙,沒有因為說外語(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語問題。

4.是由於入學或改變學校、搬遷或社會交往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

5.沒有患諸如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智力發育遲緩或其他發育障礙等發育或心理疾病。

不過,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的現象,家長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這僅僅屬於小朋友的部分社會功能沒有發育好,一般不需用藥,通過心理調整干預後,大多數孩子都會恢復正常。但是,如果任其發展,有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因為童年缺乏與同齡人交流,總是孤零零的,性格發展上會朝著壓抑、抑鬱的方向走,沒有表現欲,群體生活的參與感下降,朋友少,社會支持系統也少,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爸爸不能說話,所以小薇也不想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

櫻桃姐姐從相關機構瞭解到,真正得了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從比例上看不算多,但在家活蹦亂跳,出門緊張膽小的孩子還真是為數不少,這樣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的性格做些干預和訓練:

1、讓孩子和性格內向的長輩分開住,讓外向話多的長輩住進來,這樣對孩子的語言刺激會豐富些。

2、有選擇性緘默的小孩往往是不願意出門的,家外面的環境會讓他們感到緊張不自在。爸爸媽媽可以先不要強迫孩子出門,先請別的小朋友來家裡,先邀請

1個,然後鼓勵自己的孩子和他多交流。因為是在熟悉的環境中,孩子看到少量的陌生人也會相對放鬆些。如果看到孩子和小夥伴有交流了,哪怕只說了一兩個字,家長要馬上鼓勵,可以獎勵些糖果、玩具等,以正面強化,千萬不能因為孩子不講話而呵斥、強迫、懲罰他。

孩子如果能和1個小夥伴主動表達了,家長就再多邀請1個小朋友;孩子能和2個小朋友玩在一起了,再邀請第3個,逐步增加孩子的社交人數,這樣孩子在集體面前就可以開口說話參與社交了。

3、父母在家模擬場景,跟孩子做些遊戲。其中,讓孩子扮演講話很多的一方,父母扮演不說話的一方,還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誘導“不說話”的父母說話。這樣的場景模擬,既能讓孩子體會到不說話的不利之處,又能使孩子積累正向情緒,使孩子有信心解決自己的問題。

4、如果孩子在家裡能和別的小夥伴玩得比較好了,那麼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出去玩玩,最好是讓已經熟悉的小朋友帶著出去,自己遠遠地跟著即可,以免孩子到了陌生環境一緊張,又想抱著大人不撒手。這樣慢慢鍛鍊,孩子的選擇性緘默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5、用一些獎勵來激勵孩子用語言交流。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制定獎品。當不同階段的目達到時,獎勵他/她的“勇氣行為”。並且使用圖表記錄孩子達到目標的及進程。這些目標可以包括以社區為基礎的暴露(例如,帶孩子去商店買喜歡的東西,讓他/她自己拿錢結賬)。孩子可能會點自己的食物或者用手指出自己的選擇,使用這種方法來増加孩子在不同情況下社交的舒適度。“請您記住,不要放棄!”。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因為處在挑戰的情況而感覺不舒服。但讓孩子暴露在這些情況下其實幫助他們減少逃避,並讓他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後適應。

6、告訴孩子的同班同學或者讓老師給同學們解釋選擇性緘默(條件許可的話)。讓老師制止孩子們給自己貼的標籤(例如,“不說話的那個人”)。如果孩子開始講話了均不要大驚小怪。最好裝作他/她經常說話的樣子。


爸爸不能說話,所以小薇也不想說話,這樣爸爸就不是一個人了!

《第三個願望》這樣的影片是不忍心看第二遍的。特別是看到老師到小薇家裡家訪與小薇爸爸坐下交流的畫面更令人心生憐憫。然而同情並不是他們最需要的,患口腔癌的父親也能夠給孩子尋回幸福呢。

用我們最大的關心和包容,去理解選擇性緘默症的溫柔。

這個世界,比起憐憫和同情,平等的理解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