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爲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印度電影之前在我印象中就是動不動就唱歌跳舞,從《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再到《起跑線》,看了過後對印度電影有了很大的改觀,都是敢於面對社會最直接的問題,直擊人心,值得更高的評分。希望社會對窮人多一分理解,他們的孩子沒有錯,都在說人生而平等,這個社會本是本來就不公平,可是孩子沒有錯,不應該被區別對待被歧視,環境造就人性,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樂長大,三觀正,態度正。

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今天來分享一下豆瓣評分8.0的關於教育的影片《起跑線》,影片剛開始是講男女主的相遇,接著就轉到了女主按照雜誌排名給女兒選學校,甚至為了進入好的學校去搬了家。接下來就是為了能夠獲得入學機會,男女主想盡各種辦法去“改變”。千方百計之下,女兒還是沒能入學,一個機緣巧合,男主看到可以以貧困生的身份進行入學,男女主真的就這樣扮成窮人去到了貧民窟。本來以為她們會很不適應,其實不然,她們都生活的很好,並且順利的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在這裡會跟之前富人區有明顯的區別,她們是真正的快樂,是在生活。

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最終男女主的女兒的進入了她們期待的私立學校,可是與此同時,他們擠掉了她們的鄰居兒子的入學機會。要知道這個鄰居為了給皮婭籌學費去撞了車,此生有這也的朋友足矣,最後鄰居的兒子沒有被錄取。男女主因此良心不安投資了一所學校。可是謊言終究有被揭穿的一天。男主也在此時醒悟了,最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公立學校。

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影片中印度的教育問題在中國也是隨處可見,藏著中國教育的痛。家長無法陪伴孩子一生,力爭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為他們的未來保駕護航。但是應試傾向、超綱教學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素質教育要求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即讓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審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教育形式。

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有一條自己人生的起跑線,但這條起跑線卻並絕不該是成人用功利之筆所劃下的,這條線的原點是每個孩子心中那彌足珍貴的真善,而作為大人所真正應該去做的,便是用自己的力量守護住這條真正的“起跑線”。

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電影是好電影,雖然讓人反思,但是社會還是會一直這樣發展下去,雖然不一定要進好的學校,但是如果有機會,那個家長不願意頭破血流的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以後擠進上流社會,這部片子我覺得讓我們真正應該反思的是,不管我們或者我們的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家庭,和什麼樣的人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誠的面對他人與社會,不欺騙不虛偽不做作,做真實的自己。

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影片中還有一點特別諷刺,顧問在問父母如何給孩子解釋“貧窮”這個詞時,父母實話實說與顧問教導的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諷刺到極點,也成了教育宣傳的與實際教導結果的對比。我們真的是在用心教育嗎?還是說我們根本就是在培養傳統意義下所認同的教育?只不過是教育的形式化罷了!

分享就是關愛。但是怎麼說,私立學校就是不適合一般家庭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每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不必強求。是金子總會發光。

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你付出了什麼?

所謂“起跑線”,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不止有一條,而每一個人,只要你足夠努力,都可以在不同階段擁有新的起跑線。

比起跟“起跑線”死磕,孩子更需要的,是學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拿到重新定義起跑線的權利。

我們也許給不了孩子足夠靠前的起跑線,但我們可以傳遞給孩子一些不會被生命長河輕易稀釋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別讓其他人的時間表催著你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