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能说话,所以小薇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

周末不经意看到一部台湾短片《第三个愿望》,故事讲述了一个在火葬场长大的女孩,如何在陪伴班老师的理解和帮助下,成功走出选择性缄默症的阴影。由于家庭环境复杂,女孩小薇被送到陪伴教室。张老师发现小薇喜欢自己默默画画,出于担心,她拿着小薇的画带小薇去看心理医生,经过鉴定,小薇患有“选择性缄默症”。老师家访时,发现小薇妈妈在火葬场工作,小薇从小陪在妈妈身边,在火葬场长大。小薇爸爸患有口腔癌,不能说话。“爸爸不说话,所以小薇也不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小薇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爸爸。老师给小薇的爸爸写信,希望帮小薇走出难关,在爸爸的陪伴和鼓励下,小薇慢慢走出困境。好朋友陪伴小薇过生日,小薇许下了三个愿望。

这实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一则公益广告,并向社会普及了“选择性缄默症”这一疾病。故事没有刻意渲染,朴实但却温暖感人,真正赚足了樱桃姐姐的眼泪。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或许樱桃姐姐还沉浸在周末的故事里,于是,今天,我们来聊聊“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吧。

儿童选择性缄默指儿童在一定场合时讲话,离开这一场合则沉默不语,拒绝讲话,用点头、摇头、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意愿或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的限的单词或用书面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这也是儿童期的一种心理障碍。

儿童选择性缄默主要是由某些刺激因素如受惊、恐惧、忧郁、压抑、孤独而造成精神紧张所引起的,因此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中较常见。此时除缄默不语外,还伴有其它精神行为异常。另外在癔病中也偶尔可见。

爸爸不能说话,所以小薇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

美国有统计数据,儿童缄默症发病率在0.2%-2.0%之间,和孤独症的发病率差不多,通常在3-5岁起病,多发于幼儿园、小学低龄段的孩子,其中女孩偏多。但是,这种心理行为障碍不像孤独症,它有一定的隐匿性,因为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是完全正常的,所以上学前,因为没有和其他孩子的对照经验,家长往往很难自己发现异常,通常以为孩子只是有点胆小害羞,不会很在意。

孩子进入新环境,比如进入幼儿园一个月以后,还是沉默不语,并且伴有焦虑、退缩、违抗等情绪再有一个月以上的,父母要注意一下了。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很复杂,有先天遗传性,也有后天影响。比如幼年时经常窝在家里社交很少,对外面的世界就会感到恐惧害怕,缺乏人际处理能力。

爸爸不能说话,所以小薇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

儿童缄默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目前认为,是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产生症状之前具有性格特征

孩子在过去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孩子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发育成熟延迟

孩子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孩子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心理社会因素

孩子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孩子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爸爸不能说话,所以小薇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

林女士的孩子9岁了,他1岁多开始讲话,在家中与父母及其他亲人相处正常。但是他有点怕见生人,家中来了客人,总是一个人躲开或去玩耍。一开始父母也不以为意。但后来父母却发现孩子在有些场合显得特别兴奋,有点人来疯;在有些场合却显得落落寡欢,不太合群。

上幼儿园后,孩子的不合群愈发彰显出来。在学校里从不与任何同学讲话,也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孩子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课进程,也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成绩也还不错。家访的时候,老师看到孩子的表现与在学校时不一样,就跟母亲说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母亲跟老师说,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交流与玩耍,与一般孩子表现无异。但是在某些场合,孩子会表现得很兴奋,他们都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兴奋。

4岁的小胖在家是十足的小皇帝,能说会道,最喜爱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情节,家人都觉得小胖非常有表演天赋,有心想将他往艺术道路上培养,可是经过几次比赛和演出,小胖在现场的表现都差强人意,上台之前频繁的上厕所、躲在大人身后、也不说话一双眼睛泪汪汪的看着你,你问他什么他不做任何回应,偶尔摇头或者点头,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回到生龙活虎的样子。家长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也想知道孩子是否有选择性缄默症。

爸爸不能说话,所以小薇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孩子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不过,孩子有选择性缄默的现象,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这仅仅属于小朋友的部分社会功能没有发育好,一般不需用药,通过心理调整干预后,大多数孩子都会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任其发展,有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因为童年缺乏与同龄人交流,总是孤零零的,性格发展上会朝着压抑、抑郁的方向走,没有表现欲,群体生活的参与感下降,朋友少,社会支持系统也少,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爸爸不能说话,所以小薇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

樱桃姐姐从相关机构了解到,真正得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从比例上看不算多,但在家活蹦乱跳,出门紧张胆小的孩子还真是为数不少,这样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的性格做些干预和训练:

1、让孩子和性格内向的长辈分开住,让外向话多的长辈住进来,这样对孩子的语言刺激会丰富些。

2、有选择性缄默的小孩往往是不愿意出门的,家外面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紧张不自在。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强迫孩子出门,先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先邀请

1个,然后鼓励自己的孩子和他多交流。因为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看到少量的陌生人也会相对放松些。如果看到孩子和小伙伴有交流了,哪怕只说了一两个字,家长要马上鼓励,可以奖励些糖果、玩具等,以正面强化,千万不能因为孩子不讲话而呵斥、强迫、惩罚他。

孩子如果能和1个小伙伴主动表达了,家长就再多邀请1个小朋友;孩子能和2个小朋友玩在一起了,再邀请第3个,逐步增加孩子的社交人数,这样孩子在集体面前就可以开口说话参与社交了。

3、父母在家模拟场景,跟孩子做些游戏。其中,让孩子扮演讲话很多的一方,父母扮演不说话的一方,还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诱导“不说话”的父母说话。这样的场景模拟,既能让孩子体会到不说话的不利之处,又能使孩子积累正向情绪,使孩子有信心解决自己的问题。

4、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和别的小伙伴玩得比较好了,那么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出去玩玩,最好是让已经熟悉的小朋友带着出去,自己远远地跟着即可,以免孩子到了陌生环境一紧张,又想抱着大人不撒手。这样慢慢锻炼,孩子的选择性缄默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5、用一些奖励来激励孩子用语言交流。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奖品。当不同阶段的目达到时,奖励他/她的“勇气行为”。并且使用图表记录孩子达到目标的及进程。这些目标可以包括以社区为基础的暴露(例如,带孩子去商店买喜欢的东西,让他/她自己拿钱结账)。孩子可能会点自己的食物或者用手指出自己的选择,使用这种方法来増加孩子在不同情况下社交的舒适度。“请您记住,不要放弃!”。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处在挑战的情况而感觉不舒服。但让孩子暴露在这些情况下其实帮助他们减少逃避,并让他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后适应。

6、告诉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让老师给同学们解释选择性缄默(条件许可的话)。让老师制止孩子们给自己贴的标签(例如,“不说话的那个人”)。如果孩子开始讲话了均不要大惊小怪。最好装作他/她经常说话的样子。


爸爸不能说话,所以小薇也不想说话,这样爸爸就不是一个人了!

《第三个愿望》这样的影片是不忍心看第二遍的。特别是看到老师到小薇家里家访与小薇爸爸坐下交流的画面更令人心生怜悯。然而同情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患口腔癌的父亲也能够给孩子寻回幸福呢。

用我们最大的关心和包容,去理解选择性缄默症的温柔。

这个世界,比起怜悯和同情,平等的理解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