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在馬鈴薯主糧化的背景下,馬鈴薯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重要的農作物,當地增加了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探究了馬鈴薯高產、優質栽培模式。

農技部門通過採用不同栽培模式分析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性,得出了最佳的種植模式。基於此,本文重點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產量和商品性的影響。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平南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糧食種植基地,種植的馬鈴薯品質和產量優良。新時期,平南縣薯類種植農業合作社數量不斷增加,促進了馬鈴薯種植的發展,但是很多合作社、企業都沒有實行高產優質的種植標準。對此,當地農技部門展開了不同種植模式、同一馬鈴薯品種的對比試驗,以判定馬鈴薯的產量和商品性,並在多次試驗對比中得到了最佳種植結果。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1 檢測方案

1.1試驗田與試驗品種

試驗地為平南縣某試驗地塊。試驗田整體地勢平坦、通透性好、肥力中等,前茬種植水稻(馬鈴薯為冬種)。試驗馬鈴薯的品種為中薯7號(平南縣農業局引進)。

1.2試驗方法

將整個試驗區劃分為4個試驗田區,每個田區壟高不同,分別為0、7、14、20cm。種植株行距為25cmx40cm,複合肥用作底肥,施加量為2000kg/hm²。由於是冬種馬鈴薯,為了確保馬鈴薯健康生長,採用當下較為流行的黑膜覆蓋方法,將馬鈴薯放到壟上,上層覆蓋2~3cm土壤,並覆蓋黑膜保溫保溼。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1.3播種與田間管理

在11月上旬播種馬鈴薯,當月根據田間實際情況展開一次中耕鬆土和除草工作,並適時追肥,每個小區施加0.3kg尿素。為了保證試驗結果的有效性,不施加氮磷鉀肥。12月中旬開展第2次中耕培土除草,每個小區施加0.1kg尿素和0.5kg硫酸鉀,採用壟溝水肥一體化施加方案。整個試驗階段都採用相同的防治方法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1.4項目調查

次年3月對馬鈴薯展開臨田測產,同時分析不同壟高馬鈴薯的商品性。

2 結果與分析

2.1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的產量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每667m²總產量如下:0cm壟高為1212kg,7cm壟高為1448kg,14cm壟高為1549kg,20cm壟高為1625kg。可見,隨著壟高的增加,馬鈴薯產量明顯上升。通過分析可知,由於馬鈴薯薯塊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膨大,對周圍土壤造成了壓迫,且是反作用力影響,限制了馬鈴薯增長。此外,由於採用壟溝水肥一體化方案,如果壟高較低,由於土壤反作用,會影響馬鈴薯生長;壟高較高,則會導致馬鈴薯根系無法充分吸收水分和養分。因此,壟高為14cm左右最佳。馬鈴薯雖然喜溼,但也怕溼。水量過多存於低壟,容易產生爛根問題,且黑膜覆蓋方法會降低水分蒸發,難以控制土壤溼度。試驗田中,cm壟高、cm壟高已經出現個別腐爛馬鈴薯,且外觀形態為下小上大。可見,

在壟高影響馬鈴薯產量方面,14cm壟高(左右)最適宜。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2.2栽培模式對馬鈴薯商品性的影響

馬鈴薯的大小決定了馬鈴薯的商品性。通過上述數據信息可知,不同壟高對馬鈴薯商品性有直接影響。低壟在馬鈴薯成長中和土壤相互壓迫,會影響馬鈴薯生長率。再加上冬季土壤存在一定程度固結,進一步提升了壓迫性,是導致0、cm壟高大薯率和中薯率較低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肥料吸收不足,低壟土壤溼度較大,自然會影響馬鈴薯商品性。14、0cm壟高由於受土壤壓迫小,因此大薯率、中薯率更高,在養分和水分都比較適宜的情況下,商品性更高。

綜合考慮商品性和大薯率、中薯率個數方面,14cm壟高最優。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3 馬鈴薯栽培方法

3.1選地整畦

在田間種植過程中,畦面規格標準為寬80cm、溝寬40cm、畦高14~20cm。提高壟高可以適當增加馬鈴薯產量和商品性,還可以提升排水性能。開溝挖出的泥要均勻撒在畦中,將畦面處理為弓背形,確保壟高達標。

田間雜草的處理要以綠色處理方案為主,包括人工翻耕、物理除草等,儘可能不使用除草劑。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3.2種薯處理

選擇健康且表皮光滑的種薯,質量控制在20~50g。如果種薯沒有渡過休眠期,需要催芽處理,打破種薯休眠儘早萌發,提升出苗的整齊度。使用整薯種植方法,用刀自上而下削成25g小塊(共三四塊),之後用甲基託布津浸種,晾曬後切口結痂,避免出現腐爛。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3.3播種與施肥

種薯處理完畢後放到畦面上,每個畦面擺放四五行,行距為40cm,株距為30cm,每667m²播種5000株。播種時,用力壓一下種薯,保障芽眼和土壤充分接觸。播種完畢後,在上方覆蓋一層腐熟農家肥。

施肥時,施加2000kg/hm²複合肥,擺種株行距為25cmx40cm。擺種完畢後,在表面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和5cm的稻草,稻草上方覆蓋8cm碎土,將畦面整平。

稻草覆蓋不得過厚或過薄,過厚不利於出苗,過薄可能產生綠薯問題,影響產量。齊苗或出苗30d後,需要每隔7d噴施1000倍代森錳鋅、1000倍博醫、1000倍阿米妙收各一次,避免薯苗感染病毒病、疫病等。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3.4水分管理

在馬鈴薯生長期間,需要確保水分充足,特別是在薯塊膨脹期間,地表蒸騰旺盛,薯莖生長迅速,要有足夠的水分保持土壤的溼潤度,促進薯塊膨大。

充分給水還可以促進稻草腐爛,為薯塊生長髮育提供更多營養。乾旱時期,可以採用小水順畦溝灌法,讓水分慢慢滲入畦內,切勿採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平南縣降水充足,乾旱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如果遇到雨季或低窪位置,要著重進行排水防漬工作。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3.5實時收穫

莖葉呈黃色表示已經成熟,成熟的薯塊有70%以上漏出表面,只需要將稻草扒開即可取出薯塊。即使少數馬鈴薯在裂縫孔隙中生長,也不會入土太深,很容易被挖出。結合上述試驗結果,保證壟高可以提升大薯量和中薯量,將商品性好的馬鈴薯取出分批上市,之後覆蓋好稻草,讓個頭小的馬鈴薯繼續生長。反覆如此,即可提升大薯量和中薯量,提升種植效益。

馬鈴薯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高產,還能吃上放心馬鈴薯

4 結 語

分析平南縣農技部門的試驗可以發現,適當增加壟高可以有效提升馬鈴薯的商品率和產量,因此在馬鈴薯種植中至少要保證壟高在14cm以上。但是,不能隨意增加壟高。相比14cm壟高,20cm壟高雖然產量有保證,但大薯量和中薯量減少,商品率下降,但差異不顯著。所以,合理的壟高為14~20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