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病已繼位之後,為何稱自己的爺爺劉據為戾太子?是怨恨嗎?為何不追為帝呢?

歷史漫談君


都別搶,我來答。

劉據的這個諡號屬於惡諡,《逸周書·諡法解》描述說:不悔前過曰戾。

漢宣帝劉病已為什麼要給自己的爺爺追封這個諡號呢?

細細琢磨確實可能有一絲怨恨爺爺的意思,為什麼說劉據不悔前過呢?

這得從漢武帝晚年發動的“巫蠱之禍”說起,在“巫蠱之禍”沒有爆發之前,一切都很順利平靜。

劉據被冊封為皇太子,不出意外的話會順利的接過漢武帝的權力,但意外卻偏偏出現了。

漢武帝晚年偏信巫蠱,從朱安世誣陷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並且暗中用巫蠱詛咒天子開始,巫蠱之禍就在有心人的推動下愈演愈烈。

江充由於揭發趙王劉彭祖的太子劉丹和自己的姐妹們通姦,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這位江充很快和太子劉據發生了衝突,有一次劉據的使者被派去問候漢武帝,結果這個使者縱馬在御道上前進。

御道是皇帝專用,只有皇帝可以縱馬踩踏,偏偏又被江充看見。

江充就把這個使者抓了起來,劉據去向江充求情,希望他不要彙報給武帝。

但是這個江充為了自己的前途,依然把這件事當成邀功向武帝做了彙報,兩人因此產生間隙。

隨著漢武帝日漸病弱,江充為了自己的前途,便一手炮製了巫蠱之禍,說漢武帝的身體遲遲不見好,是因為有人在詛咒天子。

漢武帝於是讓江充負責追查這件事,巫蠱之禍爆發。

江充藉助這個機會大肆構陷官民,最後江充終於誣陷到太子頭上。

眼見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江充又限制了劉據和漢武帝見面。無奈之下,劉據只好起兵自保,他得到母親衛子夫的支持。

他燒死大量巫師,準備逮捕江充。

這夥人於是去向漢武帝告狀說太子謀反,漢武帝不相信,讓使者去召太子前來。

但是使者不敢進入長安城,就回來撒謊說太子造反了。

兩父子因此反目成仇,各自開始調動軍隊在長安城內廝殺。由於漢武帝親自出面,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局勢。

而劉據無法調動軍隊,只能通過組織囚徒、民眾的方式和漢武帝對抗。

但隨著輿論說劉據造反,他的形勢也越來越不利。

最後兵敗逃出長安城,在民間躲了一段時間。後來消息洩露,被官兵圍捕,劉據不願被辱,因此自殺,他的母親衛子夫之前也因不願受辱而自殺。

劉據的妻子兒女、長子都在長安被害。

此時的劉病已還是一個嬰兒,但很幸運沒有被殺,但同樣也被關進了大牢了。

劉病已早年經歷坎坷,後來劉據被漢武帝平反,劉病已也被送到掖庭裡撫養,恢復了宗藉。

巫蠱之禍中劉據是相當被動的,而且又慘遭誣陷,不能和漢武帝當面對質,起兵也是為了自保。

儘管漢武帝晚年為劉據平反,誅殺了一眾在巫蠱之禍中加害劉據的官員。

但最終還是讓劉據鑄成了大錯,漢宣帝劉病已繼位後,就給劉據追封了“戾”這個惡諡。

關於這個“戾”的含義,董仲舒解釋說:有其功無其意謂之戾,無其功有其意謂之罪。

劉據起兵並不是為了推翻自己的父親漢武帝,他的本意是為了自保。

但是劉據到最後也不願歸順漢武帝,而是選擇自殺,這就是不思悔過,不思順受。

所以儘管劉據是冤枉的,但是基於輿論,漢宣帝劉病已無法給劉據一個美諡,。

再加上他自己因為巫蠱之禍飽受苦難,甚至差點在牢中被殺,也不排除他內心對自己的爺爺還是有一點微詞。

當然,更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劉據畢竟做的事情不符合封建禮制。

《禮記·曲禮》中描述說:

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就是說當孩子的,如果父母有過就要勸諫,如果父母不聽,也只能大哭表示順從;

做臣子的,如果皇帝有過失就要勸諫,如果多次勸諫不聽,那麼只能遠離它。

而劉據起兵雖然是為了自保,但是父子交兵,君臣失禮,這在古代看來就是大不敬,是違背君臣、父子倫理的。

所以,即便漢宣帝想給劉據一個美諡,輿論也不允許他這麼做。

而且這個諡號也不是漢宣帝制定的,而是負責制定諡號的大臣議定的,本始元年六月,漢宣帝下詔命令給衛皇后、劉據以及自己的父母親等人議定諡號。

這些大臣商量了半天,就給了劉據一個“戾”的諡號。

漢宣帝雖然明白這是一個惡諡,但是也只能接受了。

至於為什麼不把劉據追封為皇帝,這就更不符合當時的禮制了,畢竟連個美諡都做不到,就更別提說追封皇帝了。

這是因為在漢代的時候,許多先秦時代的禮制還是大體得到遵循的,漢以後,禮制變得越來越混亂。

像追封皇帝也是胡亂來了。

一來可以顯示政權的合法性;二來也算是光宗耀祖;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漢宣帝的身世

漢宣帝劉病已,是中國歷史上經歷較為傳奇的帝王。

事情要從漢武帝晚年說起。晚年的漢武帝較為昏聵,重用酷吏江充等人。在江充等一群小人的挑撥下,漢武帝對太子劉據,產生了猜忌心理。而太子劉據則擔心秦末,趙高在秦始皇死後,偽造詔書逼死長公子扶蘇的歷史在漢朝重演,於是起兵反抗,最終,劉據的反抗歸入失敗,劉據一家,除了劉據的孫子劉病已以外,幾乎全部遭到誅殺或者被逼死。歷史上,將這一動亂,稱之為“巫蠱之禍”。


“巫蠱之禍”後不久,漢武帝也去世了。漢武帝去世前,立劉弗陵為繼承人——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的漢昭帝。漢昭帝在位期間,並沒有兒子。漢昭帝死後,權臣霍光擁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不料,劉賀在位只有二十七天,就因為觸怒霍光而霍光廢黜。

劉賀被廢以後,大漢帝國需要選擇一個新的天子,這時候,霍光想起了劉病已。

因為巫蠱之禍的衝擊,劉病已打小在民間流落。或許是霍光需要一個沒有政治根基的人來做皇帝,於是,霍光以劉病已為漢武帝的嫡長子之孫的名義,擁立劉病已為皇帝。

漢宣帝的帝王心術

漢宣帝繼位後,並沒有尊自己的祖父劉據為皇帝,而是將自己的爺爺上諡號為“戾太子”,那麼,漢宣帝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於古代華夏來說,周禮好比華夏的信仰,而宗法制則是古代華夏的“憲法”。因此,漢宣帝繼位,也需要講究法理依據。


在漢宣帝后的若干年,一個叫劉秀的人復興了已經滅亡的漢王朝,但是,劉秀登基後,將素未謀面的漢元帝尊為自己的父親,從而獲得了做皇帝的法理依據——因為按照宗法制,不將自己過繼給西漢君王,自己是無權繼承帝位的。

漢宣帝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根據漢武帝的意志,漢昭帝是漢朝合法繼承人。漢昭帝沒有後人,新的漢朝天子需要將自己過繼給漢昭帝,才能獲得稱帝合法性。

因此,漢宣帝沒有理由更沒有依據將劉據尊為皇帝。


此外,劉據之死,一定程度上屬於臣子叛亂君王,不論在道義上還是法理上,都是不能平反的。因此,漢宣帝不能為劉據平反,否則,有鼓勵謀反叛亂的嫌疑,甚至給人以口實。故而在諡號上,將劉據諡為“戾”:既不知悔改——當然也有說法認為也有蒙冤受屈的含義。


藤樹先生


漢宣帝劉詢給了自己祖父劉據一個“戾”的諡號,這個諡號的確不是什麼美諡。相反,它是一個惡諡,但是卻惡得沒有那麼厲害。《諡法》對“戾”的解釋是:“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戾”看似是個惡諡,但實際上漢宣帝此舉等於是把自己祖父的“謀逆”重罪大事化小,由“罪”降格到了“過”,這已經是在給劉據遮羞了。同時,“戾”字獨立於《諡法》之外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蒙冤受屈”,想必這層意思不需要再作過多解釋了吧?漢宣帝之所以給自己祖父選擇“戾”這個諡號,而不是後來唐朝李建成的“隱”或者其他諡號,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昭顯《諡法》以外的這層意思。但是,此舉又不違背惡諡的大原則,各方面都可以交代得過去。



既然劉據是自己親祖父,漢宣帝又為什麼不能給個美諡呢?這還有從“巫蠱之亂”說起。“巫蠱之亂”中,劉據為求自保,以武力對抗父親漢武帝劉徹,雖然情有可原。但是,在中國古代,與父親兵戎相見就是忤逆、與帝王兵戎相見就是謀反,從來沒有情有可原一說!無論劉據是否情有可原,“逆子叛臣”的罪名他是洗不脫的。如果漢武帝認可了劉據這個“情有可原”,就等於是認可了謀反有“情有可原”一說,後世如果都以此為藉口謀反,後患無窮!因此,“巫蠱之亂”之後,漢武帝雖然從父親層面建“思子宮”寄託對兒子劉據的哀思,並且夷滅了江充、蘇文三族來出氣。但是,在國家層面,漢武帝始終沒有為劉據和受“巫蠱之亂”牽連者平反。直到漢宣帝即位,劉據依然揹負著“逆子叛臣”的罪名。



漢宣帝即位之後,為了強調自身地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拔高自己的曾祖父漢武帝,而祖父劉據牽涉的“巫蠱之亂”正是曾祖父漢武帝定了性的鐵案,那就是謀逆!因此,漢宣帝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漢武帝定下的調調。那麼,就只能繼續維持原判,自然也就不能給予劉據什麼美諡了。畢竟現實比什麼都強,曾祖父漢武帝對於自己要遠比祖父劉據作用大得多!



至於漢宣帝為什麼不追尊劉據為皇帝這個問題,連個美諡都不能給,更別說是皇帝的名分了!而且,即便劉據不是因為“謀逆”被殺的,漢宣帝只要不是從劉據手中接過的皇位,他追尊劉據為皇帝就一定會遇到阻力,宋朝的“濮議”、明朝的“大禮議”,沒有哪個不是阻力重重!而彼時的漢宣帝剛剛即位,實權依然掌握在霍子孟手中,漢宣帝面對的形勢要遠比宋英宗趙曙和明世宗朱厚熜嚴峻得多!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步廢帝劉賀的後塵。更何況,漢宣帝追尊劉據為皇帝,也的確名不正言不順。劉據已經因為“謀逆”伏誅,漢宣帝的皇位並不是來自劉據,而是來自他的叔祖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最大的前提條件就是他被過繼給了絕嗣的漢昭帝為嗣孫(也有嗣子之說,個人持保留態度,畢竟差著輩兒呢)。名義上,漢宣帝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劉據的孫子,而是漢昭帝的孫子,劉據只能被漢宣帝稱為大伯祖!追尊伯祖為帝,沒有先例,也不合制度、禮法!



雖然如此,漢宣帝還是耍了些小手段的。祖父劉據和父親劉進來頭太大、大扎眼,自然是不方便追尊為皇帝了,但是祖母史良娣和生母王翁須並不起眼。於是,漢宣帝追尊祖母史良娣為戾後、生母王翁須為悼後,也算是變相給了祖父劉據和父親劉進一個皇帝名分了。如果漢宣帝這樣對待祖父戾太子劉據都算怨恨,真不知道怨恨這個詞到底該如何解釋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文|小河對岸

漢宣帝是漢武帝的嫡長子劉據之孫,劉據是漢武帝時期很有名望的太子,其母親是皇后衛子夫,舅舅又是大將軍衛青,姨兄是驃騎將軍霍去病,另有一位姨父公孫賀(其妻為衛青的長姐)官至丞相。而劉據六歲時就被立為了太子,其成年之後,常代漢武帝處理政事,劉據為政寬厚、深受百姓愛戴。種種跡象表明,劉據將來會成為仁厚之君,並可匡正漢武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之失。

但是,劉據卻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構陷而不能自明,於是,鋌而走險、起兵相抗。最終,劉據兵敗,因不堪被捕受辱而自殺。在很多人看來,在漢宣帝即位之後,為其祖父劉據平反、並追尊為帝是很合理之事。但為何漢宣帝並沒有追尊其祖父為帝,而將其諡為戾太子呢?且“戾”又屬於惡諡,漢宣帝此舉是否又有違孝道?

漢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諡號前都有一個“孝”,如:漢孝惠帝、漢孝文帝、漢孝景帝...乃至漢孝獻帝。漢宣帝此舉當然不是有違孝道,而是為了恪守《儀禮》,也體現漢宣帝的孝道。劉據在其死後多年,都沒有諡號。

據《漢書·武五子傳》:....帝(漢宣帝)初即位,下詔曰:故皇太子在湖(縣),未有號諡,歲時祠,其議諡,置園邑。有司奏請;“《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禮不逾閒(制)...諡法曰‘諡者,行之跡也’...故皇太子諡曰戾,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閿鄉邪裡聚為戾園...

漢宣帝給其祖父議定諡號,其本身就是為了盡孝道。而之所以給出了惡諡,也是嚴格根據《古諡法》:諡者,行之跡(表現)也。根據劉據的生平,無法給出好的諡號,而只能給惡諡。儘管劉據比較冤屈,但其畢竟舉兵對抗了君父(漢武帝)。而在以“孝”治天下的漢朝,劉據的行為是無法被寬恕的。根據《諡法》: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從劉據舉兵對抗漢武帝來說,將其諡號定為“戾”是很公正的。而“戾”雖是惡諡,但從字義上講,又有冤屈(曲)的意思。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戾,曲也。從犬,出戶下身曲戾也。

漢宣帝將劉據的諡號議定為“戾”,既是嚴格根據《古諡法》而給出的公正議定,又可表達其祖父的冤屈之意,可以說是兩全之策。

那漢宣帝又為何沒將劉據追尊為帝呢?一言貫之,就是不符合《儀禮》(也稱《禮經》)。從宗法上講:漢宣帝雖是劉據之孫,但實際上是被過繼到了漢昭帝一系。

據《漢書·宣帝紀》:..秋七月,(霍)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

漢宣帝能當上皇帝,就是因大宗(天子之宗為大宗)毋嗣。漢昭帝無後,漢宣帝才撿到了皇位,其繼承了漢昭帝的統系(嗣孝昭皇帝后)。如果漢宣帝追尊劉據為帝,就亂了漢朝的統系。不光漢宣帝如此,歷史上的藩王承繼大統,在宗法上都是過繼。

劉秀自己打下的天下,可為了表明自己承繼大漢江山的名分,還得該奉漢宣帝為祖、漢元帝為父。據《東漢書》記載:..詔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竇融議: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劉秀)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別為南頓君(劉秀之生父)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親親之恩。帝(劉秀)從之。

這在今人看來有幾分令人啼笑,可這就是過去宗法繼承的必要禮法,而被稱為“大禮儀”。拿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清朝來說,光緒、宣統(溥儀)也都是被過繼到咸豐一脈。那光緒能追尊其生父醇親王奕譞為帝嗎?溥儀能尊其生父載灃為帝嗎?顯然不能。

這跟歷史上的開國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幾代為帝是不一樣的,開國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幾代為帝,那是已經改朝換代了,而另有了皇室譜系。而跟明朝建文帝追尊其父朱標為帝也不一樣,建文帝追尊朱標為帝,那是因為朱標、朱允炆這一支本來就是大宗,而建文帝以皇孫繼承了明朝大統,在宗廟的昭穆次序上,本來就缺了一環。

按先秦禮制,天子七廟,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即: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朱允炆追尊朱標為帝,完全合乎禮法。

當然,也不是所有藩王承繼大統,都願意遵循這套禮法。明朝的嘉靖帝就因此套禮法而與內閣大臣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史稱“大禮儀之爭”(嘉靖以藩王承繼大統,按宗法得尊明孝宗為父)。嘉靖能獲得勝利,從表面上是抓住了明武宗詔書的遺漏之處,而提出了“繼統不繼嗣”這一論點。實際上,這完全是詭辯之詞。詔書只有區區幾十字,又不是合約,哪能每一點都能講得清楚?而繼嗣是繼統的前提,繼統不繼嗣在宗法上也根本站不住腳。

明孝宗的皇后(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等人,也完全沒有料到嘉靖是如此的白眼狼,弄得自己騎虎難下、步步退讓,以致嘉靖獲得勝利。而如果嘉靖要是清末的光緒,慈禧早把他都打瘸了,還繼統不繼嗣?你不當別人的後代,誰能讓你繼承家業?


有知社


漢宣帝劉病己雖然因緣際會當了皇帝,但是因為他的爺爺,也就是前太子劉據,畢竟是起兵造反,屬於謀利的大罪。所以漢宣帝也無法給他最終平反,但是採用一個戾的諡號,事實上已經等於是減輕了太子的罪行。


在漢武帝末年,由於受到權臣江充的逼迫,太子劉據最終忍無可忍起兵造反,雖然殺掉了江充,但是此舉也使自己陷入到謀逆的地步,最終只能夠兵敗生亡。雖然漢武帝后來為此事感到後悔,並建立了思子宮,但是還是認為太子屬於罪無可赦,所以並沒有給太子平反。因為謀逆這種事情都能平反的話,世界上也就沒有什麼大罪了。


漢武帝死後將皇位傳給小兒子劉弗陵,也就是漢昭帝。可惜漢朝帝命不長,很快就死掉了,並且死的時候還沒有兒子。權臣霍光開始立了昌邑王劉賀為新的皇帝,可惜昌邑王實在是太過荒唐,最後霍光又廢了他,另外立了太子劉據的孫子,也就是劉病己為皇帝,這就是漢宣帝的由來。

不過漢宣帝繼承皇位是等於是過繼給了漢昭帝劉弗陵為子,繼承了漢昭帝的皇位,而並不是繼承來自於他爺爺原太子劉據的皇位。因為霍光認為漢武帝最終並沒有給太子劉據平反,所以劉據依然是一個罪人。而劉病己作為皇孫,後來得到了大赦,所以不能夠再認劉據為祖先,而漢昭帝又沒有子嗣後代,所以劉病己應該繼承漢昭帝的皇位。


在剛開始的時候,霍光權傾朝野,劉病己也不敢違逆他的意思。後來霍光死後,劉病己才算是真正的親政,但這個時候劉病已也不敢輕易的給自己的爺爺原太子完全平反,畢竟起兵造反這種事情眾所皆知,很難洗得乾淨。但是漢宣帝給爺爺劉據上的諡號戾,已經是比較偏中性的一個歧義詞,意思是太子雖然有罪,但是是被奸臣迫害最終無可奈何才起兵的。這已經算是將他起兵造反的罪行降輕了一些,但是完全平反還是不可能,畢竟起兵造反這種事情不能夠鼓勵。

還有一點,就是漢武帝在整個漢朝擁有無可比擬的地位,而太子劉據造反是他欽定的鐵案,所以漢宣帝劉病己也不敢輕易推翻漢武帝所下的結論,但是至少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他祖父的罪行。


平安讀歷史


簡單來說,那時候沒有追封皇帝的先例,而且漢宣帝不能追封祖父為帝。

皇帝這個稱號是秦始皇創立的,然而短短十餘年,秦朝就滅亡了,劉邦贏得楚漢爭霸勝利後,建立了西漢。

雖然說漢承秦制,但在不少方面,西漢跟秦朝是不一樣,比如說諡號和廟號制度,這兩項在秦朝都沒有,西漢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至於追封皇帝這事,整個漢朝都沒有,這個風氣可能到曹魏建立才有,曹操就被追封了武皇帝。

就漢宣帝所處時代來看,他不追封祖父為皇帝是很正常的,像劉邦也才追封生父為太上皇而已,而且從宗法上看,漢宣帝也不能尊祖父為帝。

我們知道漢宣帝是漢武帝的曾孫、劉據的孫子,可他的皇位卻不是從漢武帝那裡直接傳來的,中間多了個漢昭帝(漢廢帝可以忽略),漢昭帝是漢武帝幼子,劉據的弟弟,漢宣帝的叔公,正是因為他無後去世,漢宣帝才有機會登上皇位。

當皇帝絕嗣後,歷來的解決辦法就是從宗室過繼一個當嗣子,原本霍光選的是漢昭帝的侄子劉賀,也就是漢廢帝,結果廢帝在位27天被廢,霍光重新選了漢宣帝。也就是說,漢宣帝是以漢昭帝后嗣的身份繼位的,在宗法上,漢昭帝是他的先祖,劉據是他先祖的哥哥。

其實在繼位的第一年,漢宣帝就開始提尊崇父祖的事。

《漢書·武五子傳》載:帝初即位,下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諡,歲時祠,其議諡,置園邑。”有司奏請:“《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禮不逾閒。謹行視孝昭帝所為故皇太子起位在湖,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親史皇孫位在廣明郭北。諡法曰‘諡者,行之跡也’,愚以為親諡宜曰悼,母曰悼後,比諸侯王國,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諡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園置長丞,周衛奉守如法。”

有關部門的報告說得很清楚,一切按照《禮》來,陛下從昭帝那裡繼承了皇位,總不能還尊自己的父母為帝而把昭帝丟到一邊吧?經過商量,有關部門報出了他們定的諡號——劉據諡號“戾”,加上他生前的尊位是皇太子,稱戾太子,漢宣帝的祖母史良娣稱戾夫人;漢宣帝生父劉進諡號悼,漢宣帝生母稱悼後。

在禮法的壓制下,漢宣帝同意來這個報告,不過在給祖母墓園取名的時候,他稱之為戾後園。其實他不可能尊祖父為皇帝,別說沒用這個先例,漢宣帝也沒這個想法,他之所以一上午就提尊崇祖父的事,無非是想讓大臣們回憶起,在二十年前,他的祖父才是大漢的太子、皇位繼承人,他這一脈才是正統,儘管他的皇位從漢昭帝手中來,但那不過是意外罷了。

至於祖父的諡號,從《諡法解》:"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來看,戾的確是惡諡。不過東漢的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解釋戾字:“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戾指身受冤屈,更加符合劉據的冤死結局。

究竟漢宣帝選擇的是惡諡意義以掩飾曾祖漢武帝之過,還是選的冤屈意義以概括祖父結局呢?又或許,他就是特意利用這種多義性模糊對祖父的評價吧,這跟怨恨可搭不上邊。

在繼位兩年後,漢宣帝還提議給曾祖上廟號,在強力壓下反對聲音後,他給漢武帝上廟號曰世宗,但那兩個激烈反對的官員夏侯勝和黃霸只是被關起來,兩年後又被放了出來,還被漢宣帝委以重任,估計漢宣帝對曾祖才是有所怨氣,只是為了鞏固地位才上的廟號。

漢宣帝定祖父的諡號,可能還要考慮一下霍光的意見,在繼位八年後,霍光已經去世,霍氏家族也已經被處理,漢宣帝正式尊祖母為戾後,同時有關部門還在《禮》裡邊挖出一條:“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的記載,於是劉進夫婦可以名正言順地享受天子待遇了。


平沙趣說歷史


漢宣帝劉病已繼位之後,為何不敢追封自己的爺爺劉據為帝而是稱為戾太子呢?是因為不能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

漢宣帝為何追諡自己的爺爺劉據為戾太子呢?

公元前74年,劉據之孫劉病已在權臣霍光的擁護下繼位為帝。公元前73年,漢宣帝劉病已下詔追諡自己的爺爺劉據曰:“戾”,所以劉據稱為“戾太子”的由來來自於漢宣帝的追諡。

那麼漢宣帝為什麼給自己的爺爺追諡為“戾”呢?

根據《逸周書 諡法解》: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顯然這裡的“戾”的意思是指不思順受的意思。是指劉據不順受,起兵殺江充,子弄父兵的事實。所以這個“戾”的意思還算是中性的,因為劉據起兵反抗雖非不得已,但是這確是事實,而且在古代儒家思想盛行的時代,最為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關係。

所以就算漢宣帝有心,但是基於這個起兵反抗,子弄父兵的事實,追諡為“戾”已經是漢宣帝能為祖父劉據平反的最大程度了。

漢宣帝為何不能追封爺爺劉據為帝

漢宣帝不能追封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客觀因素決定的。

1.因為漢宣帝的皇位並不是從自己的爺爺這一脈的手中繼承的,而是從自己的叔祖父劉弗陵手中繼承的。

所以按照禮法,漢宣帝既然繼承了劉弗陵的皇位,就相當於過繼給劉弗陵這一支脈,只能認劉弗陵為祖,因此就算要追封也只能追封劉弗陵,不能給自己的祖父追封的。

歷史上也有過類似於漢宣帝這樣的皇帝,唯一敢於突破禮教,封自己的父親為帝的只有明朝的嘉慶皇帝,而且當時嘉慶皇帝還是想盡各種辦法,折騰了三年多才終於勉為其難的把這件事情做成功。當時嘉慶帝能做成功這件事可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僅費時費力,還讓自己的權威受損,通過和權臣的利益交換才得以實現。

漢宣帝當時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當時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關係已經深深的影響了帝國的方方面面,就算漢武帝晚年有心為劉據平反,也不敢這樣做,更何況是漢宣帝。而且當時漢宣帝可以說是沒有一點根基,如果他敢於這樣子做,就會得罪一大批儒家官員,這樣離被廢棄就不遠了。

2.劉據當時起兵已經是事實,而且天下人皆知,不能不考慮時局影響。

當時劉據雖然是因為江充等一幫人借巫蠱之案,逼得不得不起兵自保,但是他起兵的事情弄得天下人皆知,而且這種違背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的行為是受天下人所不認同的。

如果強行為其平反的話,這不僅在朝中會得罪一大批權臣,而且會動搖帝國的根本。試問如果起兵反抗這種行為都被平反的話,那麼皇帝的權威將不復存在。

當時的朝廷還是把持在霍光等一幫深受儒家思想的大臣手中,你敢於這樣子做,那麼皇帝是不想幹了嗎?

所以不管是為了自身利益著想還是為了帝國江山穩定著想,漢宣帝都不能這樣子幹。

漢宣帝不能這樣子做是由於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導致,但是不敢這樣子做主要是受到主觀思想的控制。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從主觀方面討論為何不敢。

漢宣帝為什麼不敢追封自己的爺爺為帝

漢宣帝的主觀思維中為何不敢呢?

因為漢宣帝心中有一個理想,就是能獨自掌權,施展自己的治國理念。

總所周知,漢宣帝來自於民間,體會到了底層百姓的疾苦,所以當他有機會登上皇位的時候,他最想做就是當一個為民為國的好皇帝。

要想當一個為民為國的好皇帝首先就要能大權在握。但是縱觀當時的朝堂,權臣隻手遮天,他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傀儡。所以他只能隱忍,只能不斷的獲取霍光的信任,這時候去追封自己的爺爺為帝,這不是個好主意。

那麼為了實現自己為民服務的理想,漢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證明自己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而不是憑藉權臣的關係。所以當漢宣帝繼位第二年,他就為漢武帝立廟,以此來顯示自己權力來源的合法性,並藉此來說明自己才是漢武帝的嫡系遺脈,提高自己的威望。

所以漢宣帝當時不敢追封自己的爺爺為帝,是因為他有著深遠的考慮。他想為天下蒼生著想,為百姓著想,所以當時他由於根基淺薄,為了贏得霍光的支持,不得不也不敢這樣做。

從漢宣帝后面的一系列所作所為中興了漢室江山,也可以佐證當時漢宣帝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敢主觀的這樣做。


歷史應該有趣


我們知道,古代的人,如果從旁支上位當了皇帝,或者從黎民百姓到當皇帝,都會對自己的父親、祖父,乃至於更久遠的祖先進行追諡。

(曹丕劇照)

這種追諡,如果祖上確實積累了戰功,當然需要進行追諡。比如曹丕把對曹魏建國立下大功的父親曹操追諡為武皇帝。司馬炎把對西晉建國立下大功的祖父司馬懿追諡為宣皇帝,同時,還追諡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追諡司馬昭為文皇帝。

就算是那些沒有任何功勞的祖上,也會進行追諡。比如趙匡胤當了皇帝后,就追諡自己的高祖父為宋僖祖文獻皇帝,追諡自己的曾祖父為宋順祖惠元皇帝,追諡自己的祖父為宋翼祖簡恭皇帝,追諡自己的父親為宋宣祖。也就是說,一直追諡到高祖一輩。其他一些開國皇帝,也都是這樣做的。

有一些皇帝,他的家族是皇族,但是他的祖上不是皇帝,他當了皇帝以後,也會對自己的祖上進行追諡。最著名的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祖父朱見深是皇帝,不過,他的父親朱祐杬不是皇帝。他從旁支上位當了皇帝以後,便一定要追諡自己的父親為睿宗獻皇帝。因為這件事,還和大臣們發生了長達數年的關於“大禮議”的爭論。

(趙匡胤劇照)

由此可見,一個人當了皇帝以後,會多麼重視自己父輩祖輩及以上長輩的歷史地位。之所以古人會這麼做,是因為古人有一種重要的觀念,就是任何人皇位的得來,都是上天決定的。而上天是通過什麼方式決定的呢?是以祖上積下陰德的方式決定的。也就是說,因為祖上積下了陰德,你因此可以當皇帝。你既然當了皇帝,就不應該忘記祖上的這一份陰德,所以應該對祖上進行追諡,以確定他們的地位。

但是,作為從旁支中上位當皇帝的漢宣帝劉詢,卻追諡自己的祖父劉據為“戾太子”。這個“戾”字,顯然是一個貶義詞。周朝的古書《逸周書》中,有一章《諡法解》對這個詞曾有解釋:“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諡法解》是古代最早的,也是沿用最久遠的關於“諡法”進行解釋的文獻資料,也就是說,是最權威的解釋。既然在權威解釋中,“戾”是一個貶義詞,因此,很顯然,漢宣帝劉詢給自己的祖父劉據的諡號就是一個“惡諡”。

那麼,劉詢為什麼要給自己的祖父一個“惡諡”呢?

我認為,劉詢在給自己祖父劉據一個“惡諡”的問題上,是極有智慧的一種做法,也體現了劉詢一種高超的政治智慧。

(劉據劇照)

首先我們要明白,不管劉詢給自己祖父的是“惡諡”還是“良諡”,畢竟是一種諡號。有諡號肯定比沒有諡號好。

諡號是一種歷史地位。一個人有諡號,就是確立了他的歷史地位。張廷玉在退休的時候,一定要提醒乾隆皇帝,把他“配享太廟”,就是確立歷史地位的表現。乾隆皇帝時期,還有一個叫尹嘉銓的大臣,為了讓乾隆給他父親一個“諡號”,結果被乾隆皇帝給殺掉。

劉詢要給祖父劉據諡號,但是,又不能給劉據一個好的諡號。不錯,劉據當年確實是被江充冤枉的,但是,他造反也是事實,這是不能迴避的。如果否定了劉據造反的事實,也就是否定漢武帝,同時也是否定一種當時主流的價值觀,顯然是不恰當的。

當然了,劉詢也必須強調劉據是冤枉的。只有說明劉據是冤枉的,劉詢所謂漢家皇室的嫡傳的正宗性,才顯得理由充足。所以,他又選了一個“戾”字。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戾”字還有一個專門的解釋:“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也就是說,其中含有委屈的蒙受冤屈的這樣一些意思。同時,如果加上一個三點水,就是“淚”,包含冤屈的意思更明顯。所以說,劉詢表面上是在給祖父劉據一個“惡諡”,實際上是在為劉據申冤,並因此確定自己皇位得來的正宗性。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病已本是漢武帝嫡系曾孫,如果漢朝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那麼皇位也遲早是他的。只可惜,命運給他開了一個玩笑,他一出生,祖父就深陷巫蠱之禍,滿門盡斬,只剩下他一個人流落民間。不過,兜兜轉轉,皇位最終還是回到了他這裡。

劉病已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曾遭到廣陵王的質疑,他只有用自己是漢武帝嫡系一脈的事實,來強調自己的正統與合法,這樣一來,祖父衛太子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為祖父正名。

“宣帝繼位,胥曰:‘太子孫何以反得立?’”(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但是,漢武帝后期雖然已隱約意識到衛太子是被冤枉的,畢竟最終沒有下詔平反,誰也不敢質疑漢武帝的決定。況且,這麼多年過去了,證據早已丟失,要證明衛太子的清白,十分困難。

其次,按繼承製的規定,後繼者繼承的是前人的基業,劉病已只能被視作是漢昭帝的正統繼承人,繼承的是漢昭帝的基業,朝臣絕不允許他以衛太子為正統。

再次,劉病已得以繼承皇位,是霍光擁立的。霍光的外孫女上官小妹是漢昭帝的皇后,劉病已一上位,就尊上官小妹為太皇太后。如果此時劉病已尊奉衛太子,那正統的太皇太后則應該是劉病已的奶奶史良娣,這種情形不是霍光樂意看到的。

因此,基於以上種種困難,劉病已無法幫衛太子平反,恢復其正統身份,只能儘量弱化衛太子的罪名。由於衛太子的確曾與漢武帝有過兵戎相見,這是怎麼也無法隱瞞的事實,因此最終定名為“戾太子”。戾,意思是知而不改,也有違反的含義。

“不悔前過曰戾”(史記正義-諡法解)

一方面,衛太子沒有完全服從漢武帝,難以幫他開脫;另一方面,衛太子當時的情形,並非主觀,也實屬迫不得已。因此劉病已最終接受了這個諡號,這已經是他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喵喵趣見


漢朝沒有追封祖宗為“皇帝”的制度,只有追封祖宗為“皇”的制度。

“皇帝”和“皇”是兩碼事。

前者指的是追封某某為皇帝,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追封。被追封者不僅可以享受皇帝規制的陵寢,還可以有諡號,能進太廟;後者指的是追封某某為皇帝的生父,相當於是一種身份認證。被追封者也可以建陵,但是沒有諡號,也不能進太廟。並且,“皇”只能追封父輩,隔了輩的不能追封。

戾太子劉據是漢宣帝的爺爺,因此宣帝無法追封他為“皇”。並且由於西漢也沒有追封祖宗為“皇帝”的制度,所以漢宣帝也無法追封他為皇帝。


這裡順帶說說中國歷史上的追封皇帝。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追封皇帝,是秦始皇的父親贏子楚。他被追尊之前,他的諡號是秦莊襄王 ,追尊之後,改為“太上皇帝”。

秦朝之後的西漢沒有追封過皇帝,只是追封了七個人為“皇”,其中就包括了漢宣帝的生父劉進。(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活著的時候冊封的太上皇,所以他不是追封皇帝)

兩漢之間的新莽政權追封了九個人,但都不是皇帝。王莽這個人的思想比較“奇特”,他把黃帝和舜帝都追封為自己的祖宗,也算是開啟了中國歷史“怪異”追封的先河。

東漢滅亡後,曹丕追封了三個皇帝,分別是魏武帝曹操、魏太帝曹嵩、魏高帝曹騰。所以曹操、曹嵩、曹騰分別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第三、第四位追封皇帝。(同時曹騰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太監身份被追封為皇帝的人)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他追封父親孫堅為吳武烈帝,於是孫堅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五位追封皇帝。

公元266年,司馬炎稱帝,他繼位後也仿效曹丕,一口氣追封了三位皇帝。分別是晉宣帝司馬懿、晉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這三位便分別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六、第七、第八位追封皇帝。

西晉之後,追封皇帝逐漸開始多了起來。到了南北朝時,那都不能用多來形容了,完全可以用氾濫來形容。

比如北魏就追封了34人為皇帝,幾乎佔了中國歷史上追封皇帝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僅次於北魏的,是後來的金朝,一共有14人被追封皇帝。


唐朝建立的時候,李淵追封老子李耳為玄元皇帝。於是李耳便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跟皇帝沒有實際關係,但被追封為皇帝的人。

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綜合了王莽和李淵的套路,追封夏朝第二任君主姒啟、西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平王姬武為自己的老祖宗。彷彿是在向天下人告示,自己的家族也是有祖宗的喲。

西夏的時候,夏仁宗李仁孝出於對儒家的崇敬心理,便追封了孔子為“文宣皇帝”。不過後來的元明清三代都不承認,清朝時,改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有了“文皇帝”,自然就要有“武皇帝”。宋朝的時候,宋徽宗追封關羽為王,到了清朝順治皇帝在位時,他追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這也是關羽自南宋以後,在中國民間影響力為什麼那麼大的原因。


扯遠了,說回漢宣帝和他爺爺劉據。宣帝不追封爺爺為皇帝的制度原因前面說了,下面說說現實原因和劉據的諡號為什麼是“戾”。

公元前91年,太子劉據起兵反抗江充,經過一番戰鬥後,劉據兵敗身亡。

劉據死後,漢武帝不立太子,並且在私下裡表示了對兒子身亡的哀思。但是,武帝僅僅只是哀思,並沒有給兒子平反。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臨死前,他將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立為皇太子,是為漢昭帝。十三年後,昭帝病故,死前沒有子嗣。

權臣霍光和張安世在昭帝病死後,經過私下商議,決定立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劉病已為帝,是為漢宣帝。

關於宣帝繼位的法統,當時是有爭議的。霍光認為,武帝沒有給劉據平反,這就意味著劉據仍然是罪人,而罪人之孫怎麼能當皇帝呢?並且出於繼續擔任輔佐大臣的需要,霍光也不能讓宣帝以劉據之孫的身份繼位,否則他憑什麼還擔任輔臣?於是最後,漢宣帝便以漢昭帝兒子的身份即位為帝。(這就意味宣帝的即位合法性和權力來源於漢昭帝和霍光,霍光可以繼續輔政)

漢宣帝是個政治天才,他很清楚霍光心裡的小九九,知道自己想坐穩皇位,就必須要跟霍光搞好關係,必須要積極擁護武帝晚年的所有政策。如若不然,昌邑王劉賀就是他的榜樣。所以宣帝繼位後,也就不敢給爺爺劉據翻案,只追封了父親劉進為“皇”,爺爺劉據為太子,諡號“戾”。



那麼,這個“戾”是什麼意思呢?

表面上看,這是個貶義字,實際上,卻是個有歧義的中性字。

先說貶義的意思。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劉據起兵反抗的行為,屬於第二條解釋:即不思順受,在蒙冤後,沒有“順受”,而是發兵反抗,殺老爹的臣子,有造反事實。雖然情有可原,但造反就是造反。

宣帝以“戾”為諡號,用“不思順受”來評價爺爺劉據,霍光是挑不出毛病的。

再說中性的含義。根據東漢著作《說文》的字面解釋:“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

按這一層解釋的意思,諡“戾”者,有蒙冤受屈之意。宣帝借“戾”字,可能也暗自表達了對爺爺蒙冤受屈的哀悼。



不過總體來說,“戾”是惡諡。過分拔高爺爺劉據,對宣帝也沒有好處(畢竟他的法統來自漢昭帝),所以不管漢宣帝心裡是怎麼想的,他也不能承認他爺爺做的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