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即位後,為何怒斬吳良輔,真是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嗎?


在電視劇《少年天子》中康熙之母,孝康章皇后佟氏因為順治獨寵董鄂妃,擔心自己和玄燁“前途堪憂”,於是選擇委身吳良輔,,幫助玄燁君臨天下。不過事情到最後,康熙皇帝登基以後,很快就解決了吳良輔。有人說就是因為為了遮掩佟氏的醜事,其實不然。



吳良輔的死,更多的是咎由自取,太監亂國的問題。早在順治十五年,順治皇帝就給吏部發了一份諭旨。這份諭旨中提到這樣一句話:“內監吳良輔,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罪責難逃,研審情真。”,對順治帝的這份諭旨,吏部沒有掉以輕心,並最終查明吳良輔確有其史。


“交通內外官員,作弊納賄”僅這兩條,吳良輔就難逃一死。清軍入關以後,有感於前明出了王振,魏忠賢等太監亂政,所以嚴令“內監不得干政,更不得交接外臣”的規律,吳良輔此舉無疑是“玩火自焚”。

順治皇帝沒有誅殺他,是因為他還有用。然而順治帝臨死的遺詔中提到:“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算是直接給吳良輔下了死刑判決書。康熙上臺以後,處死吳良輔其實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就算沒有吳良輔和他母親的那些事,吳良輔也是難逃一死。


我是頭條作者圍知歷史,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好吧,說說吳良輔吧!其實真正殺吳良輔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莊。康熙那時雖已繼位,但尚未親政。說什麼都沒用!

吳良輔和康熙生母佟妃不可能有一腿(那些橋段都是電視劇情節)。但和順治的關係,倒是有點引人遐想!


吳良輔是順治的貼身太監,說個不好聽點的,就算順治和董鄂妃啪啪啪的時候,吳良輔也是站在帳子外伺候的。但這也不能說順治的取向有什麼問題。

順治一生算是從煎熬地渡過的,所以生性乖僻。年幼時傀儡的屈辱感特別重,所以只信任身邊的人,因為孝莊為保皇權的一些做法,讓順治和孝莊產生了隔閡。而此刻身邊的太監就更是他的依靠。

而吳良輔乃前朝宮中遺留太監,所以出生年月不詳。吳良輔心思細膩,懂得利用替順治代言,而結交朝臣,發展順治的勢力。

前期來講吳良輔算是有功之臣。但是這個平衡從順治9年發生了變化,因為多爾袞死了。順治從虛權變成了實權。


這就意味著之前吳良輔如何作為,孝莊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此刻,吳良輔的所作所為變成了專權把持朝政。但是孝莊做事,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危難之時挺身而出,而決計不去搶奪兒孫的權力。

所以為了避免與順治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孝莊並沒有動吳良輔,只是找人給順治上課,讓他總結前朝經驗,立下規矩,中官(太監)不準干政!以牽掣吳良輔。


但很顯然,順治根本沒有在意這事。到了順治15年,終於出事了,在陳之璘案中,吳良輔牽涉其中。按照順治自己定下來的“祖制”,吳良輔必死無疑。但是順治一想到身邊人,結果免除懲罰。

這樣的決定,換了其他老太太肯定不幹了,你特麼挑撥我們母子關係這麼多年,眼看著你快成精了,好不容易你犯了天條,準備剮上一刀的時候,你忽悠我兒,竟然無罪開釋!逼著兒子兌現承諾,也要殺了此人。

但是孝莊不愧為一流的政治家。她對此事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甚至都未在順治面前提此事一個字。


她明知道順治不會殺吳良輔,所以自己越表現出反對,結果就越適得其反,弄不好再搞個後宮干政,結果就往反向發展。

但是順治最終還是拋棄大清而去。所以這一刻吳良輔的後臺轟然倒塌了。孝莊疾如閃電,在康熙元年的二月份動手了。

孝莊處理問題的方式十分老道,充滿了政治智慧。

她以康熙的名義下了一道明詔,詔告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門,列數吳良輔各種罪狀,然後定其罪為“變易祖宗制度”,最終被處死刑。

很多人說,這有什麼政治智慧?不都這麼幹的嗎?其實放在情境裡看,清初的環境一直不穩定。入關後,孝莊孤兒寡母進入大明的宮廷,用的是明朝的太監宮女。除了從關裡帶來的幾萬殺神,剩下的全是大明的降官降將,撐起大清江山。不容易!

所以孝莊要抓住一個核心,我培養出來的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絕對優秀的!不然怎麼統御四方,萬民臣服?

首先,這是新皇帝康熙的詔書,雖然他只有六歲,所以我並未干政,做了個後宮不幹政的好榜樣,維護了皇權的神聖;

其次,滿人在關外的時候是不設太監的,後來進了關,根據你們漢家的禮制設置了中官,但是先帝認識到太監不是個好東西,前朝大明也是亡於太監干政,所以定了祖制,中官不準干政,這就又把順治的錯誤洗刷乾淨了,意思責任也不在順治;

再次,既然責任不在順治,那責任在誰?吳良輔本人是逃脫不了干係的,一個巴掌拍不響,那麼還有的責任在誰?就在你們各部衙門。你們要是隻認皇上,不認中官(太監),以後就不是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所以大家要引以為戒,因為後果很嚴重,要殺頭的!

3


厚黑啊,無恥啊!但是非常有效啊!吳良輔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差孝莊一百個等級都不止!


炒米視角


吳良輔是順治皇帝的貼身太監,在電視劇《少年天子》中,太監吳良輔竟然愛上了三阿哥玄燁的生母佟氏,上演了一出太監與妃嬪之間的狗血劇情,以致於康熙在即位後不久便處死了吳良輔,以洩心頭之恨。不過這畢竟只是電視劇中的情節,真實歷史卻並非如此。

吳良輔是前明宦官,清朝入關後,他被順治帝提拔為總管太監。此外,他還是順治朝重臣鰲拜的乾兒子。順治帝駕崩後,吳良輔便成為了輔政大臣鰲拜用於監視內廷的耳報神。

吳良輔是六宮副都太監,仗著有權有勢,肆意責罰其它太監和宮女,甚至當著康熙帝的面訓斥奶孃孫阿姆。更可恨的是,吳良輔未經請示,奉鰲拜的鈞令擅自帶人捉拿御前侍衛倭赫等四人。為此,年僅8歲的康熙帝大為不滿,第一次與鰲拜等人公開對峙,卻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敗下陣來。康熙窩了一肚子火沒處發洩,回宮途恰好遇到吳良輔偷運宮中傢俬孝敬乾爹鰲拜。這回總算找到出氣筒了,找來敬事房總管太監趙秉正,以盜竊宮中財物的罪名對吳良輔施以廷仗之刑(大板子打屁股)。

沒曾想,捱了板子的吳良輔痛得哭天喊地,卻不向康熙求饒,反而高呼乾爹鰲拜前來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裡打。眼見小皇帝發怒,行刑的太監也不敢再打馬虎眼,沒過多久,吳良輔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鰲拜獲悉乾兒子被活活打死,頓時怒上心頭。可吳良輔是宮中太監,宮內事務本就不是輔政大臣的管轄範圍,更何況吳良輔盜竊財物證據確鑿,無可辯駁,只能強忍下心頭怒火。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頒發詔旨,稱吳良輔廣招黨類、恣意妄行、變易祖宗舊制;廣興營造、糜冒錢糧、壞本朝淳樸之風俗,著即處斬。

一代閹宦,就此殞命!


歷史茶坊


電視劇《少年天子》中,太監吳良輔竟然與玄燁的生母佟氏產生私情,不過這只是電視劇中的橋斷,吳良輔作為順治帝的貼身太監,幾乎一天都是跟順治在一起的,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與佟氏培養感情?而且清朝對後宮的管理極嚴,再說太監早就那啥了?

吳良輔是順治的貼身太監,順治和董鄂妃啪啪的時候,也是站在帳子外伺候主子的。清朝入關後,他被順治帝提拔為總管太監,因受順治帝的庇護,繼而得以專權把持朝政,一些官員賄賂他,尋求升官,他是皆來者不拒,吳良輔無惡不作,肆意責罰其它太監和宮女,甚至當著康熙帝的面訓斥奶孃孫阿姆。

1655年順治有聖旨:“皇宮太監不得擅自出宮,不得干政,不得結交外官等”,並做了鐵牌立在後宮交泰殿,以後這道聖旨成了皇宮的祖宗家法,一旦觸犯嚴懲不貸。

1658年清廷發生太監勾結外官、結黨營私的案件,首犯正是順治貼身太監吳良輔和前明大學士降清的陳之璘,兩人按律當斬,但順治把他自己定的祖制忘的一乾二淨,或者說是選擇性的遺忘,陳之璘罷官流放,吳良輔免除懲罰。

經過這件事後吳良輔更加無法無天,他認順治朝重臣鰲拜為乾爹,順治帝駕崩後,吳良輔便成為了鰲拜用於監視內廷的耳報神。

吳良輔未經請示,奉鰲拜的鈞令擅自帶人捉拿御前侍衛倭赫等四人。為此,年僅8歲的康熙帝雖大為不滿,但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敗下陣來。

怒火充心的康熙回宮途恰好遇到吳良輔偷運宮中傢俬孝敬乾爹鰲拜。於是立即以盜竊宮中財物的罪名對吳良輔施以廷仗之刑,沒曾想吳良輔痛得哭天喊地,卻不向康熙求饒,反而高呼乾爹鰲拜前來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裡打,吳良輔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頒發詔旨,稱吳良輔廣招黨類、恣意妄行、變易祖宗舊制;廣興營造、糜冒錢糧、壞本朝淳樸之風俗,著即處斬。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一個問題扯了三人出來,康熙,吳良輔外加一個多事的生母——佟佳氏,這三人的關係可夠亂的。俺就問一句吳良輔和佟佳氏有關係,這誰造的謠,您這是把扶持了三代帝王的孝莊擱那去了。話說回來,這要是真的,要剁了吳良輔的人,這頭一個一準是這孝莊,哪能輪到康熙出手。

大傢伙千萬別聽那電視劇裡說的事,那都是捕風捉影鬧的。針尖大個窟窿,到了電視劇裡他能給你吹出拳頭大的風來,按照人家的說法這叫藝術來源與生活而高於生活,所以這麼一高他就和本來的事就脫了節。

所以您要是當了真,這就要鬧笑話嘍。

好吧,老梁今天就藉著這題目來把這事掰扯清楚一點。

吳良輔和順治

這問題咱從吳良輔下手,而要說吳良輔的話,咱就不得不提順治和他的關係,下邊咱就講講這倆人的關係。

吳良輔這人其實是明朝崇禎帝留在宮裡的太監,滿清入關把這紫禁城一佔,得,這宮裡的大大小小的太監就被滿清給收了,當自己人的使喚。

而這吳良輔這人雞賊的很,這兜兜轉轉的就轉到了順治的眼跟前。你還別說倆人確認過眼神之後,這就成了一對好搭檔。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問了,那為啥這倆人能湊一起呢?

其實也簡單,當年順治之所以能繼承那龍窩,全憑運氣。皇太極的兒子一共十一個,能長到成年定型的有八個,其中長子豪格你別管是論資歷還是論實力,那是這八個裡頭首屈一指的。

如果按照一般的情況,皇太極走了之後,應該是這豪格上位。結果他架不住老天爺和他們愛新覺羅家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值壯年的皇太極沒有啥徵兆,呱唧一下就走了,連個遺詔都沒有留下來。

這躲在一邊原本還老實巴交的多爾袞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腿就跳了出來,想要挑戰一下這皇位。

結果就是多爾袞和這豪格倆人就掰扯不清楚了,最後倆人各退一步推了幸運星順治出來。

說穿了順治就是個傀儡,這後邊多爾袞把豪格給掐死了,捎帶著和孝莊玩曖昧,這順治就成了說話沒人聽的皇帝。

所以順治和誰呆的時間久,這就不用猜了吧,那當然是太監了,而這些個太監中能守著順治寸步不離的就是這吳良輔。

所以兩人關係好,那是有原因的。

兩人的關係到了啥程度

那麼他倆的關係好到啥程度了呢?當年滿清入關之後,滿清皇帝家裡那一窩子事都由一個衙門口統一管理,這衙門口叫內務府。

而這內務府都是那些個皇親國戚來管理,這是滿清的規矩。

這吳良輔瞅著內務府糟心的很,這就向順治提出,仿照大明朝的二十四衙門整個十三衙門出來,這頓整改下來,太監一個個的都蹲到了這些衙門口裡當上了主管。

說實話這事整下來,太監這沒茶壺嘴的傢伙們,這插手的地方可就多了。就這麼一檔子事,您就說吧,恨他的人多不多。

俺再說一件事,1653年的時候,這吳良輔靠著順治的信任和恩寵,這就開始往宮牆外邊溜達,這一溜達就和朝堂上的官員勾搭上了。

您就說把,這太監和官員勾搭上了,還能有個好嗎?

滿清對這事防範的還是比較嚴厲的,沒多久這事可就發了。這一傢伙下去牽連了不老少的人,大學士陳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綱、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等等,這要是按規矩辦,這幫人都得剁了腦袋以儆效尤。

可順治感覺這事株連的人著實多了一點,搞了從寬處理。撐死了搞了個流放就完事了。而這吳良輔被順治壓到屁股後頭,沒事了,沒多久又蹦躂出來瞎溜達。

所以這吳良輔和順治那絕對是一對好哥們。

那麼吳良輔是咋被幹掉的呢?

當年順治寵幸董鄂妃大傢伙都知道吧!董鄂妃為順治生下第四個皇子,把個順治高興的屁顛屁顛的,還昭告天下“這娃是俺第一子”,瞧那意思這就有封為太子的心思。

可這孩子福薄,三個月不到這就走了,這一傢伙把個本來就體弱多病的董鄂妃給整趴下了,時間到了1660年八月的時候,這就自己個走了。

董鄂妃這麼一走順治撐不住了,要死要活的要當和尚,這那成啊!孝莊怒了,這好說歹說的,把個吳良輔給踢了出來,讓這貨代替順治出家。

好吧,就這麼一個沒有茶壺嘴的傢伙,一腳丫子就跨進了寺院當和尚去了。

剃髮的時候,順治還竄過去瞧熱鬧,這回來沒多久,也就是五天的時間,據說就得了天花,一命嗚呼了。

這事鬧的,不過這事的結局還有另一個版本,說這順治其實沒有死,是人家看了吳良輔當和尚的過程,這心就擱不下了,就是想當和尚,於是拋家舍業的跑五臺山做了個真和尚,滿清覺得這事,說出去太丟人了,所以官方統一口徑說是得了天花死的。

但不管咋說,這順治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這到是真的。

這事過去沒多久,康熙也登基,朝堂上還算安靜,滿清算是緩過氣了,回手就把這蹲在寺院裡當和尚的吳良輔抓了起來,轉手就被劊子手給剁了腦袋,還有在他那十三衙門一併給丟到了垃圾堆裡,內務府又開始在滿清的地頭上運作。

所以這事的前前後後和這佟佳氏沒一丁點關係,您別聽電視劇裡瞎說,佟佳氏和吳良輔搞關係,著了康熙的恨,被康熙給剁了,根本就沒這事。

而且電視劇還有一個版本,手這吳良輔認了鰲拜當乾爹,康熙身邊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稟報給鰲拜,這就進了康熙的眼睛裡,讓康熙逮住機會,一頓大板子活活打死了,這也是藝術昇華得到的產物,千萬別信。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吳良輔都當和尚了,咋還要殺他,這是為啥呀?”

首先大傢伙要確定一點,要殺這吳良輔的人是誰?孝莊!

這源頭找到了,咱就不難理解了。孝莊最恨的是啥事?順治死或者當和尚,當然不管這過程是咋樣,但順治是瞅了你五天之後就沒了。那麼孝莊不恨你吳良輔,那叫見了鬼了。

還有順治想當和尚,如果不是身邊人的放縱,順治能想到這茬?就算是想不到,這鍋也得你吳良輔背,畢竟是你和順治走的最近不是。順治乾點啥事,你吳良輔不知道,孝莊第一個就不信。

這還有,滿清的規矩是太監不能參政,你到好督促順治搞了十三衙門,這啥意思,這是要蹦出五指山攪和朝堂?事實上你確實也是這麼幹的。

作為這事的最大禍端,其他人都流放了,哦!就你沒事,這那說的過去,為了平息一下氣憤,那麼吳良輔的腦殼他也不會好好的呆在脖子上。

所以題主問題中提到的三個人,康熙和佟佳氏根本就和這問題沒啥關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吳良輔和康熙的老媽有一腿,這不過是小說家之言罷了。他被誅殺的原因,只因為他背後還站著一位大咖,孝莊太皇太后為了打擊對方,同時以絕後患,這才對其痛下殺手。可以說,吳良輔之死是替別人背了鍋,而他背後的大咖就是大太監曹化淳。

吳良輔何時入宮成為順治皇帝的近侍,目前沒看到有可靠的資料記載,但他應該在順治很小的時候就已經來到了皇帝身邊。順治皇帝年紀幼小,而又時刻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之下,孤獨和恐懼之中的他,對身邊人的感情非比尋常這很容易理解。所以順治對吳良輔的感情十分親厚,這是情理之中的事。

從這點上推斷,吳良輔很可能是明朝時期就已經進宮,後來又被滿清朝廷留用的太監。

太監在皇帝幼年時就隨侍在側,等皇帝親政後太監掌握大權,最後朝廷被太監搞得烏煙瘴氣。這個套路怎麼看都像明朝時王振、劉瑾之流走過的路。吳良輔雖然沒有前輩們的風光,順治也不同於前朝的昏君,但吳良輔還是做成了一件事:勸說順治效仿明朝的後宮體制,設立了十三衙門,讓後宮都處於太監的掌握之中。

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卻是對滿清祖制的改變,而吳良輔的行為更會讓人聯想到一個令人色變的詞彙“閹患”。順治顯然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在他預感到自己即將離世之前,為了能讓吳良輔躲過劫難,特意指派吳良輔去憫忠寺(今法源寺)削髮,並且親臨現場給吳良輔站臺,希望這和舉動能成為吳良輔的護身符。

但可惜的是,順治駕崩後,吳良輔還是沒逃過一劫,被孝莊太皇太后以康熙的名義誅殺了,罪名正是:變易祖宗制度。他所建議設立的十三衙門制度,也被全部廢除,改回了由內務府管理後宮事務。

那麼一連串的問題就出現了:吳良輔雖然是皇帝的隨身太監,他真的有能力說服皇帝改變祖制嗎?即便他有這個能力,那麼他具備設立制度的學識嗎?他被誅殺真的只是因為“變易祖制”嗎?為什麼順治臨終前的安排也不能保住他的性命?

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吳良輔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背後還站著一位大咖,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出自對方的授意,而他最終被誅殺,也是孝莊太后殺雞儆猴之舉。這位背後的大咖,就是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太監曹化淳。

曹化淳自幼家貧入宮做了太監,不過他這位太監卻與眾不同,進宮之後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詩文無所不通,成了太監中頂尖的人物。更因為他洞明世事人情練達,在宮中的地位扶搖直上,在崇禎年間做到了心司禮秉筆太監和東廠提督,這已經是太監能做的巔峰了。

明末之後曹化淳降清,成為與順治朝夕相處的近侍。但他這個近侍卻比吳良輔高出無數層級,原因是他才華橫溢,深得順治賞識,兩人之間雖名為主僕,但實為師徒。順治嚮往中原文化,而曹化淳正是經史子集無所不通的飽學之士,順治對他自然是青眼有加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在一本名為《北遊集》的書中有詳細記錄。


《北遊集》的作者道忞禪師,俗姓林字木陳,曾被順治皇帝召進皇宮說法,後來還賜其法號“弘覺”。道忞禪師在這本書中,詳細記錄了自己和順治皇帝的交往和問答,其中屢有順治與曹化淳關係的記錄,並說曹化淳“奉侍異朝新君達十餘載。始則教之以漢文典籍,繼而導之入三寶之教;平日書畫怡情,亦無不為之啟導;主奴之間,雖無師弟之名,而終不失其實。”

佛門高僧當無虛言,順治應該是把曹化淳當做了自己的老師看待,而曹化淳也的確在某些方面發揮了自己的特殊影響力,比如在修葺崇禎皇帝陵寢的事上,主事官員因為崇禎是前朝故君,同時工程又無利可圖,所以辦事拖拉,曹化淳就曾三次上書順治,督促施工的進度,而順治也為此切責了有關人員。

曹化淳陪伴了順治十多年,其身份、地位自己在順治那裡的影響力,自然遠非吳良輔一個普通閹人可比。但曹化淳和吳良輔兩人,卻又有著相同的出身和共同的利益,他們都是閹人,他們都是明亡留用人員,他們都希望近順治而自重。所以能力地位都弱於曹化淳的吳良輔,很可能就成了衝鋒在前的人。具體的說到改變祖制這件事,其背後真相也就呼之欲出:曹化淳在幕後出謀劃策,吳良輔則衝鋒在前。

他們或許改變不了天下的局勢,但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他們肯定會有掌握紫禁城的能力。至於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就不得而知了!

孝莊太皇太后在政治上十分敏銳,所以下手毫不留情,甚至不惜無視順治的遺願,也要幹掉吳良輔。而至於曹化淳,也在順治駕崩的同年去世。有史學家猜測,他很可能是在十三衙門撤除、吳良輔被殺等事發生後,心中有了強烈的危機感,最後選擇了自我了斷!


李飛叨


不是,最根本是因為吳良輔逾越祖制、變更祖制,孝莊叫康熙下令殺了吳良輔。

答主認為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與吳良輔不可能有染,正史中並無記載,這些都是小說中虛構的,加上電視劇(如:《少年天子》)的傳播,使很多人都認為孝康章皇后與吳良輔有染。

吳良輔是前朝留下來的宦官,後受順治帝的寵幸,繼而得以專權把持朝政,在順治帝的庇護下,吳良輔無惡不作,一些官員也賄賂他,尋求升官,吳良輔皆來者不拒。

順治15年時,發生了宦官與官員賄賂勾結的案件,吳良輔也身在其中,對於宦官干政在清朝的死罪,因為順治帝入關後借鑑明朝歷史,嚴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是這次順治帝把其他人的處置了,唯獨包庇了吳良輔。

經過這件事後吳良輔更加無法無天,在順治帝死後,他還沒有醒悟,他還想改易清的祖制,這次徹底激怒了孝莊皇太后。

孝莊皇太后忍吳良輔很久了,但是礙於順治帝,所以一直為顯露,在康熙一即位,孝莊皇太后便下旨依“變易祖宗制度”之罪將其處死。

朝廷發佈吳良輔的罪行主要有:“……內官吳良輔,陰險狡詐、巧售其奸。熒惑欺矇,變易祖宗舊制…廣招黨類,恣意妄行……”

怒斬吳良輔的孝莊皇太后,並不是康熙,康熙當時才八歲,對於這些事情都還不太懂。

對於其生母與吳良輔有染,答主認為就是那些小說家虛構的,藉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吳良輔作為順治帝的貼身太監,幾乎一天都是跟順治在一起的,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去與孝康章皇后培養感情?而且清朝對後宮的管理極嚴。


司馬長史


吳良輔和康熙生母佟妃不可能有一腿,那些橋段都是電視劇情節,題主被編劇矇騙了吧,再說太監是個太監,太監就那啥了。


吳良輔是順治的貼身太監,說句不好聽點的,就算順治和董鄂那啥的時候,吳良輔也是站在帳子外伺候的。但這也不能說順治的取向有什麼問題。順治一生算是從煎熬地渡過的,所以生性乖僻。年幼時傀儡的屈辱感特別重,所以只信任身邊的人,因為孝莊為保皇權的一些做法,讓順治和孝莊產生了隔閡。而此刻身邊的太監就更是他的依靠。
而吳良輔乃前朝宮中遺留太監,所以出生年月不詳。吳良輔心思細膩,懂得利用替順治代言,而結交朝臣,發展順治的勢力。但是1658年清廷發生了一起太監勾結外官、結黨營私的案件,犯案人為首的正是順治貼身太監吳良輔和前明大學士降清的陳之璘,本該處以極刑的兩人,陳之璘罷官流放,吳良輔更是受順治包庇,免除懲罰。
1661年順治去世前怕朝廷把太監吳良輔給處置了,在去世前5天讓吳良輔出家到憫忠寺。但是吳良輔仍然沒有逃過這一劫,順治死後第3天朝廷就宣佈了吳良輔的四大罪狀: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勾結外官、亂紀朝綱,把吳良輔處死了。孝莊是個很有手腕的人,先帝立的規矩以前沒人辦,現在我可以辦,殺一個有罪的太監正好可以震懾朝廷。所以康熙即位後,是孝莊老媽子斬了吳良輔,不是康熙,另外歷史上吳良輔和佟妃沒有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清宮森嚴,別被電視劇給毒害了,現在的辮子戲除了朝代和皇上是真的,其它全是假的。

大風起兮偶飛揚


吳良輔就是代替順治皇帝出家的太監,在順治皇帝以得天花“駕崩”後又返回宮中。據說吳良輔深得順治皇帝的信任,並封其為後宮太監主持(首領太監),而且吳良輔為了攀附權貴,認鰲拜做自己的乾爹。


康熙斬吳良輔,真的是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嗎?


在電視劇《少年天子》的劇情中,演的是太監吳良輔喜歡上了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被幼年的康熙看到並記恨。以至於後來康熙在親政不久便把吳良輔給活活打死,得以出口惡氣。但是這只是電視劇為了劇情需要而杜撰出來的,但是歷史的真相卻不是這樣。


真相是吳良輔仗著自己是後宮首領太監,有鰲拜這個乾爹做靠山,不把剛登基的康熙放在眼中,在後宮作威作福,隨意懲罰打罵太監宮女,不把宮規制度當回事,其囂張到連蘇麻拉姑也敢訓斥,整天在康熙的面前指手畫腳,說是奉鰲拜的旨意伺候康熙的,這作死的態度,為此康熙恨得咬牙切齒。



吳良輔本來是前明朝的宮中宦官,由於對明朝律吏很瞭解,順治皇帝很喜歡他,並加以重用,據說吳良輔這個人很貪財,經常收受別人的錢財。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在順治十五年的時候,陳之磷案吳良輔也牽涉其中,順治心疼身邊受懲罰,竟然讓此案不了了之,糊弄過去了。因為順治的寵信,吳良輔沒有改變,反而後來變本加厲。


這些都被孝莊太后看在眼裡,卻按著沒有發作,直到順治皇帝倒臺後,康熙繼位,吳良輔轉投靠鰲拜監視康熙,徹底惹怒了孝莊太后。



說來也巧,有次吳良輔為了給鰲拜過壽,偷盜宮中名貴物品時候,剛好被逮個正著,康熙一看處置吳良輔的機會來了,就以其盜竊宮中物品的罪名對其仗刑伺候,本來是想給他點顏色算了,那知道吳良輔就連在挨板子的時候,還叫著讓乾爹鰲拜來救他,康熙聽完更來氣,讓人使勁打,給打死了。

宮中的鰲拜得知吳良輔被打死,知道康熙這是在殺雞給自己看,但是又礙於這是後宮之事,自己無權干涉,也就只能吃憋了。

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頒發詔旨,以吳良輔變易祖宗舊制,貪汙受賄,等數十條罪名交由刑部,數罪齊發,吳良輔就比完蛋。


微風之語


吳良輔是清朝時期的一個太監,因為多種的關係以及糾葛,從而傳出了很多其與康熙母親的桃色新聞。其實這種事只要大家細細的去咀嚼,細細的去品味,你就會知道這此事的可信度簡直就是零,就退一萬步來說,太監在進宮前早就已經淨身,已經不具備了男性的能力,而且在清朝順治年初期,宮中有孝莊太后把持,所以宮中的制度很是嚴格,再加上妃子的人數也不是很多,所以這種事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天方夜譚。所以,我們由此推斷康熙年吳良輔的死絕不是因為此等子虛烏有之事,而是另有原因.

我們首先來看吳良輔被判處死刑的時間,該時間為“康熙元年二月”,換句話來說就是康熙剛剛登基的第一年,而康熙在繼位時的年齡為8歲,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吳良輔是在康熙八歲的時候被下令處死。我之所以計算這樣的時間,除了讓大家知道這個宦官在什麼時候被處死外,還要讓大家知道吳良輔被判處死刑的時候,康熙只有八歲。

八歲的這個年齡相當於是在童年中,此時的他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形成,在對待事物上還沒有自己的風格,甚至說其批閱奏摺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我可以由此推斷處死吳良輔的不是康熙,而是這位小皇帝身後的孝莊太后。

其實,孝莊太后和吳良輔的“矛盾”在順治時期就已經結下了,在那個時候可能因為順治帝的內心極度沒有安全感,而且再加上之前一直被多爾袞所架空,以及在清人入關後各色旗人因為權力而相互爭鬥,所以使得其內心極度的不平衡,從而這種不安和不平衡慢慢的演化成了其對於身邊大臣和親戚的極度不信任。真因為這樣心裡變化的發展,使得順治皇帝在後期只對一個人倍感信任,這個人便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大太監吳良輔了。因為皇帝身邊的太監大多是陪伴了皇帝很久,可以說是像明朝萬曆皇帝和馮保一樣的感情,所以這使得皇帝對於自己身邊的這個和自己從小玩到大的“夥伴”很是信任。可這種信任慢慢就成了吳良輔狐假虎威,乘機斂財的砝碼。

要知道清朝曾經立國宦官不可干政的祖訓,如果一旦發現收到的懲罰將會是很重很重的,但當大太監吳良輔在和外朝官員的勾結,被孝莊太后以及各路大臣發現後,本應該處死的吳良輔居然因為順治念及舊情而網開一面。這樣自打耳光的做法使得孝莊太后很是震怒,可卻因為害怕落人口舌“後宮干政”而將這份震怒深深的埋在了心裡,一直埋到了康熙元年的二月才最終爆發了出來。

在康熙皇帝繼位後,孝莊太后便開始了清算吳良輔的行動,一方面她暗示百官積極供出吳良輔的罪證,一方面在明面又對吳良輔不溫不火。最終在群臣的力推下,這個活躍在順治時期的寵兒終於倒在了孝莊的面前,倒在了清朝祖制的面前。

所以說吳良輔的死去其實並不是康熙皇帝所做的,因為那是的康熙皇帝不過是一個八歲的小孩子,而真正想致死死地的不是別人,而是在順治朝一直沒有表態的孝莊太后。

其實吳良輔之所以會被判處死刑,那是因為其做了大清王朝的出頭鳥。因為清朝對明朝宦官干政有所瞭解也有所忌憚,所以才會在祖制中加入了宦官的制約,可就在這個時候吳良輔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挑戰著祖制的威嚴,而孝莊為了以後的皇帝在處理此事中遵循祖制,不開先河,才將這個亂政的大宦官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