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穗=高產?

如果大穗不等於高產的話,說明大穗還不夠大,不在其它。

搞小麥育種的人,沒搞過大穗或沒欣賞過大穗的不多。

大穗,不僅僅是對小麥育種人有一定吸引力,包括對搞小麥生產和推廣的人來說也不例外、也都有很強的吸引力。有吸引力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首先大穗好看;其次,穗子大了,穗粒數就多,單穗重就高了……想象著,小麥產量也就順理成章的高了。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接觸小麥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小麥育種上,堅持搞大穗育種的小麥育種人有卻不多;生產上,有較長期種植大穗和種植大穗真正實現“高產”的實例也不多,這都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也簡單,就是:當人們接觸了大穗以後,發現大穗是真實的,但小麥是群體作物,群體作物就要有一定或是基本的群體來支撐,而幾乎所有的大穗類型都是屬於單位面積內成穗較少的類型,它們無法保證這個“一定群體”或“基本群體”的要求,這也就與老百姓所常說的“稀谷秀大穗”相關了!大穗不實在、大穗與高產並不搭界,光看著好、或新鮮沒用。

大穗單位面積穗數少、產量不高。

為了解決大穗類型存在的問題,人們曾經付出過不少的努力,也想了不少的招術,包括加大播種量、縮小行距、實行“亂籽”播種等等,結果人們發現,折騰了半天,穗數沒有明顯的提高,產量基本還是那樣兒!我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本性難移”啊!招數中,即使是有時通過人為方式讓單位面積穗數提高了一些,最終也是隨著穗子的變小、穗粒數的明顯降低而宣佈“折騰”的告終。

育種更是如此。人們見到了大穗和發現大穗存在的“毛病”後,第一個想法或育種目標就是增加穗數!就是用一些成穗多的品種或材料當增加穗數的“目標親本”來雜交、來改造大穗不多穗的毛病……思路是對的,這些也完全符合組合的組配原則,但“折騰”半天最終的結果都一樣——大穗的雜種後代還是穗少;穗多了穗子就變小了!

這樣,人們的結論有了——所有的大穗都不好利用或不好改造!

百姓日常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事例:家裡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很有特長,譬如足球踢得好。這時,我們的多數家長都要順著孩子的特長,將其送入更專業的學校,或是請一些專業的老師來為其輔導提高……這些做法明顯的理由就是令孩子的特長方面有更大更好的發揮。而不是發現孩子足球方面的特長後不去發揮這個特長,而是尋找孩子的“短板”。譬如說孩子在書法和繪畫方面不行,就去玩命的補齊這個“短板”,最終弄得特長沒有得到發揮,“短板”也更不可能補長。

我想大穗應該也是這樣。大穗類型有其形成大穗的“內因”和潛質,我們應該像把孩子送入更專業的學校,或是請一些專業的老師來為其輔導,提高或加強其在踢足球方面的優勢一樣,看看順著大穗的潛質其還能夠提高多少。是不是可以將一些同樣有這樣潛質的品種或材料組合到一起,讓它們的這個大穗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和展現,而不是補齊穗數少的“短板”!

其實,我的這個想法在“老瓦”、“二瓦”時期一直就有,但苦於沒有更多更理想的大穗資源,這些實踐就被一直擱淺著。去年,我又接觸了一些有別於我原來“老瓦”、“二瓦”的大穗類型,更確切的說是這些類型的表現有好於“瓦”類,這樣具體的計劃就在今年又開始了。

大穗材料有四個類型可以利用:

第一類就是航空麥、學民大穗。它們屬於同一類,是大穗的基礎類型,表現有大穗大粒,不晚,穗型不太尖,莖稈粗壯,穗子長度可在16釐米以上,小穗數25個以上,多花多實,穗粒數超過一百的可能性有,單穗重可達3~4克。

第二類是我們自己的4803和34121類。這個類型表現莖稈矮,穗子較大,早熟、籽粒光澤好、粒質硬的類型,是屬於較大而不晚的類型。

第三類是山東紫類。其特點是莖稈質量非常的好,株高高度適中,籽粒偏小一些,這樣類型是我們繼續增加單穗重後莖稈質量保證的基礎。

第四類就是去年我剛剛蒐集到的“噸半不倒”類。其方穗,小穗數多,排列整齊,但穗數就是少。有了這些不同的大穗類型我們就可以將它們往一塊組合了,不怕大,怕不大!穗數少一些沒關係,當我們有望將單穗重提高的到5克以上時,就是現在的雜交水稻高產類型模式,那時,每畝穗數有20萬就是每畝1000公斤的單產,我們還要更多的穗數幹嘛?!那麼,今天我們手裡的這些對類型那個穗數不都高於每畝20萬呢?這樣設計,事情就有意思了。

我兩套親本,曲周和漯河同時做,看看同樣的組合、同樣的材料、同樣的思路,在不同的生態區會有什麼不同的表現,及時發現,爭取在“玩”兒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或放棄。

大穗=高產?

圖1:所有的大穗類型都要在基本群體下種植看看其表現,單行表現出來的穗數等都是不真實的,會造成認識和利用上的失誤。這就是在基本群體下的大穗類型表現,是第一類——航空麥。

大穗=高產?

圖2:在漯河做的一些大穗配大穗組合。

大穗=高產?

圖3:“噸半不倒”——穗數太少、晚、灌漿差。

大穗=高產?

圖4:4803類——矮稈(66公分)、較早、灌漿好、籽粒大並光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