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從小生活在關中,吃小麥長大,原以為它就是個普通的農作物,最多也是創造了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麵皮和鍋盔的的傳奇,沒想到背後藏著的簡直是“神奇”:因為小麥,春秋時的祖先發明瞭水車、水渠,推翻了“水往低處流”的千古論斷;因為小麥,春秋時的祖先又發明了“鐵質犁鏵”,實現了“牛耕”,成為戰國時最重要的“國力”;因為小麥,到了秦漢時祖先又發明了石磨、餅和乾糧,有了乾糧作軍糧,秦始皇才一統六國,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因為小麥,秦漢時的祖先發明瞭風車、鐮刀、連枷、簸箕和木鍬;因為小麥,三國時的諸葛亮發明了“釤shàn子”。

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有了石磨,出現了各種麵食,在關中獨霸一方。在秦漢時期,凡是麵粉製作的食品統稱“餅”,如燒餅、湯餅、蒸餅、籠餅;餅具有明顯的優點:味道好,營養高,耐飢餓,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食品。有一種特殊的“餅”叫“餱”hóu,其實就是方便餅,便於攜帶,不易變質,易果腹,就是現在所說的“乾糧”。秦軍有“乾糧”作軍糧,南征北戰,成為“虎狼之師”,建立起大一統的大秦帝國。可見,小麥是秦王朝的締造者之一;沒想到,長城和兵馬俑的根基竟然就是這些看上去弱不禁風的禾本科植物。

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首先是灌溉,人們發明了水車。水車的出現,是在春秋時期;從此,水往低處流的定論被人力推翻。秦國修建了最為龐大的鄭國渠(引涇河流入渭北)。按《史記》記載,有了水利後,關中平原一畝地可產小麥250斤。其次是鐵器和牛耕。沒鐵器前,人類處於“青銅時代”,但青銅器比較名貴,多用於禮器和貴族用品,僅有少量製作農具;農具的主要材料仍是粗陋的木頭和石頭。春秋時期,冶鐵在中國出現;到了戰國時期,鐵器農具漸漸普及,牛耕成為可能(有了耐用的鐵質犁鏵)。《戰國策》中說,秦國具有更強大的國力,第一就是“牛耕”。第三,石磨的發明。沒石磨前,祖先直接煮熟吃,既難吃,也難消化;發明了石磨後,就有了麵粉;從麥粒到麵粉,其間的時間跨度上千年,因此,石磨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去,關中收割小麥主要是“鐮刀”,即使是壯勞力,一天只能收割不到一畝。但是,據說,三國時的諸葛亮發明了一種古老的農具“釤shàn子”,它由竹筐、木架、大鐮刀片、木把、手把和拉繩組成;如果用它收割小麥,與鐮刀相比,速度要快上六七倍:一個壯勞力,一天輕輕鬆鬆收割5畝;可惜,這個“所向披靡的利器”失傳了;有趣的是有人在關中合陽縣發現了“釤子”的實物。據查,唐朝時就大力推廣釤子。

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在秦漢時,人們發明了“風車”。這是一種用人造的風將麥子和麥秕分開的農具,連李約瑟也點贊:是中國傳向西方的“重要機械和技術發明”。“風車”,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同期的發明還有連枷、簸箕和木鍬。現在的關中,小麥產量已大幅度提升,“鐮刀”已被“聯合收割機”替代,連枷、簸箕和木鍬也走入歷史,輝煌不再;不變的是“農耕方式”,變化的是對國家舉足輕重的影響,大漢、大唐也將隨風飄逝。

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在關中,有明代的古城牆,但你知道嗎?古城牆的規模、形制和基礎卻是唐代的。那時,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胡商雲集,天下精英無不百川歸一;常住居民超過100萬,加上流動人口以及駐軍,這需要多少糧食啊!3.6萬平方公里的關中平原,即使再“精耕細作”,也會力不從心。解決的辦法就是“水網”,依託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疏通河道,實行漕運。到了宋代,亞熱帶南移,關中又成了寒冷乾旱,水稻走了,梅子退了,竹子也不見了,中國的重心移出了關中平原,轉向溫暖廣闊的南方,關中成為一片蒼涼的故土。

關中麥子,關中平原,對農田來說居全國之冠.天府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