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和明崇禎皇帝,作為亡國之君哪個更令你感覺遺憾可惜?

三國英雄曹操


首先,從繼位前的社會環境來看。隋煬帝繼位時接手的是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割據局面,完成了大一統天下,改變了魏晉以來華夏三百年的分裂狀態,開創了開皇盛世局面,國力強盛。而明朝崇禎繼位時接手的是萬曆皇帝后期二十多年不上朝理政,導致國運衰敗,黨爭持續,朝政日益腐敗,加之國庫空虛,天災人禍的社會局面。輪到崇禎手裡已經回天乏術,這是明朝滅亡的原罪,明亡實則是始亡於萬曆皇帝。

其次,兩人的作為不同。隋煬帝繼位後,沿襲了科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並疆擴土,三徵高麗,開鑿大運河等,這些舉措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隋煬帝不失為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雖然壞事做了不少,但他不是昏君。晚唐詩人皮日休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來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可見開通大運河對當時及後世都有積極作用。反觀崇禎繼位後,雖然其勤政簡樸,如果處於太平盛世,或許能做個守成之君,但其面臨的社會環境,崇禎卻不是一個匡扶社稷的有為君主。其性格多疑,剛愎自用,對武將不信任,缺乏明斷性格,朝廷政黨傾軋,這些都使得崇禎被祖宗制度套住,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

三,最終的結局都是亡國之君。隋煬帝雖然是有所作為的帝王,但因其好大喜功,勞民傷財,荒淫無度,終致民怨鼎沸,激化了社會矛盾,在各地爆發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中隋朝只有兩世而亡,一個朝代短短几十年命運,殊為可惜。明朝到崇禎帝已經歷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在中國歷史朝代難以超過三百年規律的大限,也在農民起義及關外異族勢力的內憂外患中,崇禎帝讓大明朝最終和他一起,化為歷史的塵埃。在這一點上,覺得崇禎帝很可憐。

綜上,隋煬帝可惜,崇禎帝可憐。



嶽之嵐



若以兩個亡國之君死後的後繼朝代的角度來說,宋安之認為崇禎帝比較可惜。

當然可惜的不是崇禎帝,而是整個明朝。

崇禎帝這個人呢,八個字就可以概括“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放在平世,勉強一箇中庸的守成之君,放在亂世,哎說多了都是淚。

明朝之後的清朝,閉關鎖國不得不說讓人很遺憾,現在大眾印象中清朝是放著熱兵器不用,使用冷兵器,雖然歷史上清朝也使用熱兵器,沒有那麼不堪,但跟明朝比起來差不多是原地踏步,是不進則退了。

所以說崇禎帝如果不死,明朝還有一些希望,說不定有著更好的發展方向。

隋煬帝就不可惜了,畢竟隋朝後面是夢幻盛唐。

以個人來說,隋煬帝有些可惜。

崇禎帝這個人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隋煬帝這個人呢,其實帝王心術是很不錯的,就是步子邁的太大了。

因為他有著很大的野心,超越前人,所以不顧國力濫用民力修大運河、三徵高句麗、營建東都洛陽等,結果步子邁太多,搞壞了根基,不成功便成仁咯。


所以個人認為隋煬帝要比崇禎帝有著更多的可可能,可惜的是他野心太大,實力卻跟不上,只能成為失敗者。


宋安之


亡國之君,死於非命!這是隋煬帝楊廣和明思宗崇禎帝,共同的悲劇命運。隋煬帝被自己的禁衛軍活活勒死;崇禎帝朱由檢,在國破之日,選擇自己吊死。

兩個亡國之君最大的不同是:隋煬帝接手的是他爹留個他的富庶的江山;而明熹宗朱由校留給自己弟弟的是一個千瘡百孔、內憂外患的爛攤子。

所以,我覺得與隋煬帝相比,崇禎帝留下的遺憾,更甚一點。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到達西直門,開始攻城。當天,外城失陷,第二天,內城失陷。

三月十八日的夜晚,紫禁城籠罩在陰森恐怖的氣氛中。崇禎帝知道事已至此,已無可挽回,大明的天要塌了。

崇禎帝先讓后妃上吊自殺後,自己持劍到壽寧宮,長平公主牽衣而哭。崇禎帝說:“汝何故生我家?”一劍砍斷長平公主的左臂。接著到昭仁宮,直接砍死昭仁公主。

就在這一天的夜裡,崇禎登上了煤山,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景山,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樹上,這一生噩夢般的17年,結束了。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崇禎帝留下最後的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大明王朝276年的國祚,亡於1644年。

很不幸,崇禎帝在位17年,不好女色,沒日沒夜地,為國家社稷拼命工作的結果是,大明王朝,亡了!

更為悲哀的是,崇禎早已知道這個結局。所以,常常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有史學家評價崇禎帝的一生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細看崇禎一朝,歷史不是沒有給崇禎帝力挽狂瀾的機會。可是,崇禎帝一次又一次地錯失了良機。

一、自毀長城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由於母親早死,身邊沒有可信賴的家人,童年的孤獨,對他的猜疑、偏執、固執的性格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啟皇帝朱由校撒手歸西。第三天,18歲的朱由檢,繼任大統。次年,改元崇禎。

崇禎帝最大的敗筆是,殺了股肱之臣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祖籍廣東東莞,落籍於廣西藤縣。崇禎帝私下裡會叫他“蠻子”。他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卻在天啟六年做了遼東巡撫。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被閹黨魏忠賢所排擠,憤而辭官回鄉。

崇禎帝上臺後,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袁崇煥雖是文臣,卻是明末最善於與後金軍隊作戰的明軍將領,他的軍隊在明末也是最能作戰的軍隊。就在被殺之前不久,崇禎帝還說,守遼非蠻子不可。

可惜的是,在兩軍對壘中,崇禎帝多疑和剛愎自用的性格,鑄成了他的大錯。皇太極略施小計,用《三國演義》中的“反間計”,就讓崇禎帝輕易相信。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煥被判凌遲,在北京鬧事,遭千刀萬剮,無知百姓紛紛“搶食其肉”。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仍舊守遼東。”這是袁崇煥臨刑時,口占的一首詩。一個大忠臣竟是如此的下場,讓人不勝唏噓。

袁崇煥一死,遼東的戰局更無人可以收拾。農民起義的聲勢也明顯壯大。大明王朝從此陷入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

最後為袁崇煥平反的,居然是清朝皇帝乾隆。歷史,經常會有這樣的黑色幽默。

二、剿撫不定

即位伊始,崇禎帝就開始對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動手術。第一個就是要切除的危害明朝的毒瘤——閹黨魏忠賢。

沒想到的是,很容易就將這顆毒瘤徹底剷除。崇禎帝,這時信心滿滿,以為自己成為一代明君,看來並不是太難。

人運氣壞的時候,喝水都會被噎死。崇禎帝也是夠倒黴的,繼位第二年開始,各地連年大旱,隨後,蝗災與瘟疫接踵而至。“赤地千里,十河九幹。”相伴而來的是“人吃人”的人間慘劇。

天災人禍,小民走投無路。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造反”。造反的人群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大家比較熟悉,他叫李自成。他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個下崗驛卒。

崇禎二年,一場轟轟烈烈的“整頓驛站,裁撤驛卒”運動,全國共省下了六十八萬兩左右的白銀,而李自成成了下崗驛卒。李自成參加了農民軍,“奮臂大呼,九州幅裂”。就是他,成了崇禎帝的噩夢。

饑民四處造反。這讓崇禎帝十分頭疼,於是派左副都御史楊鶴,擔任陝西三邊總督。

楊鶴到陝西一瞧,不得了!遍地是農民軍,自己手頭的那點兵力,哪能對付過來。於是,他提出招撫策略:解決饑民吃飯問題,政府發給耕牛農具,好生讓農民回家種田當順民。崇禎帝欣然同意。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怎奈,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滿足大多數窮餓至極的農民。招撫政策,根本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這下麻煩大了,有一個人不幹了。崇禎帝火大了,立即罷了楊鶴的官職。又重新啟用“剿殺”政策。

稍稍平息的民亂趨勢又起。內憂未平,東北地區的烽煙又起。一邊要對付農民軍,一邊又要防禦邊患。崇禎帝,首尾難以相顧。

四處流竄的農民軍,一次又一次,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被剿滅。然而,他們總能逃出生天。這跟崇禎帝的一會兒招撫一會兒剿滅的政策有關。農民軍鑽了政策的空子,當快走投無路時,就詐降。這樣,就能吃飽喝足,且有了喘息的機會,休養生息,等待東山再起。

農民軍一次次的詐降,屢試不爽。使得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絕處逢生,化險為夷。所以,農民軍又成星火燎原之勢。最後,使得大明王朝大廈傾覆的,就是這些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為首的就是“闖王”李自成。


三、戰和不決

其實,明朝不亡,還是有機會的。與滿清和議,也可能是一條走得通的路子。1642年,松錦大戰。皇太極殲滅了十餘萬明朝精兵。此時的皇太極,尚未有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遠大志向,對於他來說,瀋陽東遼之地,本來就不是自己世傳下來的現在擁有這麼一大片廣闊的土地,足矣。

而且長久以來,滿清(後金)對和議一直都是最積極的。明朝對於和議,卻總是猶猶豫豫,加上崇禎帝極好面子,心裡面的“天朝上國”一直在作怪,遲遲下不了決心。

松錦大戰後,崇禎帝是動過這個念頭的,也派人去跟滿清接觸。而且,這時的皇太極,所提條件也不苛刻:願意居於明朝屬國地位,只要“天朝”每年“饋贈”萬兩黃金、百萬兩白銀即可,清國上貢明朝每年貂皮千張、人參千斤,作為回報。至於“國界”,皇太極想以塔山為清國界,以寧遠雙樹鋪中間土嶺為明國界,在連山一地設立互市的集散地。

明朝使臣馬紹愉,回程行至寧遠,立即把密報送到北京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家中。是明朝的氣數,也是陳新甲的命數。陳新甲看後,將密報放在桌上,自己入書房寫條陳做功課。

歷史真是個怪物,有時候你會覺得非常偶然。一個家僮的一個習慣性動作,改變 了歷史的走向。陳新甲的家僮太勤快了,看到那份密報,以為是日常必須對外公佈的“塘報”,馬上讓人拿去傳抄散發。

這下炸鍋了,輿論譁然,群情激憤。崇禎帝羅織了幾個罪名,殺了陳新甲,以平眾怒。和議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明朝也就失去了集中力量對付內患的唯一歷史機會。

四、有君無臣

何謂“有君無臣”?

也就是說,崇禎帝對朝中大臣,過於嚴苛,以至於,朝中無可用之人。因為在過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難出現敢於擔當的大臣的。所以,後代的史學家常常感嘆崇禎朝“有君無臣”。

崇禎帝換朝臣,就像換衣服一樣頻繁。內閣大學士,本是朝中重臣,相當於宰相職務。可是,他在位17年,內閣大學士居然輪換了50人。

濫殺大臣,也成了崇禎帝的習慣性動作。17年間,被殺的大學士有2人,被譴戍的大學士也有2人。在六部尚書中,刑部尚書換了17人,其中,1人被處死,多人下獄,獄中瘐死2人,其餘大多不得善終。兵部尚書中,1人下獄瘐死,1人被處死。

更不可思議的是,那些應對遼東戰事和平息農民起義的將領,也動輒被殺。在地方督撫中,總督被殺7人,巡撫被殺11人。

看看這些數字,真的令人心寒。

“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成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為壅弊。”這是晚明著名學者劉宗周批評崇禎帝的奏疏上說的。結果看得見:眾叛親離。

崇禎帝人生的最後一站,很悲涼:陪著他上吊的,只有一個司禮監太監王承恩。其實,歷史地看待歷史,明朝的覆亡,不能全怪崇禎帝一人。他接手的,簡直是一個燙手的山芋:災荒連年不斷,農民起義蜂起,大金軍隊入侵,大臣黨同伐異。

由於年輕氣盛,有個偉大的夢想,要重現昔日大明的輝煌,他清心寡慾,勵精圖志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每天白加黑、黑加白地拼命工作,一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是經常的事。比一比他的兩位先祖,就知道他有多努力。

他的高祖嘉靖帝,在位45年,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祖父萬曆皇帝,在位48年,30年不上朝。這兩位爺,在位時間加起來將近一個世紀;而不上朝時間加起來,也有半個世紀多。

“明亡始於萬曆,終於崇禎。”這話千真萬確。正如李自成檄文所說:“嗟爾明朝,大數已終。”

這樣看來,九泉之下,面見列祖列宗,崇禎帝完全可以毫不愧疚地說:“列祖列宗,我對大明盡力了!”


聊齋癮


手裡有資源卻沒有好好利用導致失敗才能算是可惜吧,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說:“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隋文帝留給隋煬帝的是大把的財富啊,隋煬帝“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所以他是令人遺憾可惜的。但是明朝崇禎帝則只能說的上是可憐了,畢竟明朝發展到崇禎在位的時候已經是江河日下了,他老祖宗留給他的是一個爛攤子,在這個時候,即位的是朱由檢還是朱元璋,抑或是漢武帝、光武帝等等,可能都難以翻盤,所以,崇禎帝說不上可惜。

在上篇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了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漢武帝的評價,他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即,在司馬光眼中,漢武帝除了沒有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亡國之外,基本上和暴君秦始皇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司馬光沒有點名“孝武”的話,這段話大家是不是也可以套用到隋煬帝身上呢?

隋煬帝在位期間,為整個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修運河以及發動政治變革等作為都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可惜的是,他是栽樹的人,不是乘涼的人。

同樣,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一下崇禎——順利繼承皇位對他來說也許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崇禎算不上是一位昏君,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在內憂外患之下明朝亡國了,崇禎成為“南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不是至少會像宋高宗趙構一樣,開創一個新局面呢?


國史通論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隋煬帝楊廣和明崇禎帝朱由檢,兩個都是亡國之君,卻又有所不同。

楊廣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始作俑者,而朱由檢卻是被亡國,他上臺時,明朝已經在滅亡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換句話說,如果當初登基的不是楊廣,隋朝未必會這麼快滅亡;而不管登基的是不是朱由檢,明朝都一定會滅亡。

題主問這兩個人哪一個更令我感覺遺憾可惜。

我的回答是這兩個人都讓我感覺遺憾可惜,但所遺憾之處又有所不同。

嘆楊廣

楊廣是一個很有雄才大略的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千百年來,很多記載都把他描述成荒淫暴虐,窮奢極欲的人,讓人覺得楊廣這個人很蠢,亡國就是活該。

但楊廣其實並不蠢,史稱楊廣“好學,善屬文”。

楊廣還寫得一手好詩,全隋詩共收錄了楊廣40多首詩詞。

楊廣志向高遠,他上任後改年號為“大業”,就表明了他希望能建立一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秋大業的雄心壯志。

為了實現他的大業,楊廣四處征戰,到處營建工程,從留存至今的京杭大運河,這條貫通南北的河道,就可以看出楊廣這人的想法有多大膽,果敢。

只可惜,為了實現他的大業,楊廣忽視了底下百姓和軍隊的利益,繁重的負擔將他們都往絕路上逼迫。

這是楊廣這個天生貴族的一項缺陷,一直高高在上的他,習慣了萬民的頌揚,卻不關心人民的死活。

楊廣的另一項缺陷是遇到挫折心理素質差,從小順風順水,心想事成的楊廣,在帝國開始崩潰之初,便像一隻鴕鳥一樣,把自己的腦袋埋在了沙裡,選擇了逃避。

此時的楊廣害怕而慌張,不敢去面對正在發生的潰敗,幼稚而可笑。

我為楊廣感到遺憾,遺憾他本可以有機會成為千古一帝,卻將一手的好牌活活打爛。

嘆朱由檢

朱由檢很可憐。

他應該沒想過自己會成為皇帝。

他上位時,大明帝國已經千瘡百孔,無論是帝國外部還是內部,都是一堆的問題。

關外,女真人步步緊逼,明朝在遼東的利益幾乎喪失殆盡。

帝國境內,各地暴亂四起,起義不斷。

朝堂之上,黨爭不止,積弊嚴重。

無論朱由檢做的夠不夠好,至少這個皇帝是盡責的。

他沒有像大多數的亡國之君、末代皇帝那樣,窮奢極欲,尋歡作樂,用肉體的快樂來麻痺自己,去逃避帝國的失敗。

相反,他試圖挽救帝國,他殫精竭慮,甚至省吃儉用。當他這個皇帝穿著打有補丁的衣服時,只為了能多籌點軍餉時,他的臣下正在中飽私囊,繼續蛀蝕這棟帝國大廈。

在李自成兵臨京城時,朱由檢親自出宮,卻沒有一個皇親、一個官員肯開門接納這位皇帝。所有人都背叛了他。

最後,他揮刀砍掉心愛女兒的手臂,只為了不讓女兒被進城的起義軍姦汙。

而他自己,則帶著唯一的太監,自縊而死。

我為朱由檢感到遺憾,他或許確實能力不夠,可是他的命運是多麼的不得已,不得已坐上皇位,不得已拯救這個行將滅亡的帝國,不得已承擔帝國滅亡的所有責任和罵名。

楊廣這個人給我的感覺是可惜,而朱由檢卻是讓我覺得可憐。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亡國之君都不是什麼好皇帝,比如秦二世、隋煬帝、後主劉禪以及宋微宗、宋欽宗,尤其是在皇帝素質普遍不高的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在人們眼裡更不是一個有什麼作為的好皇帝。有人更是認為他剛愎自用,嗜殺成性,一有不順心就殺大臣,殺掉囊崇煥是“自毀長城”,更因此認為他亡國是因為自己的昏庸。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崇禎帝不僅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皇帝,反而有很多可取之處。更令我感到遺憾和可惜。

崇禎帝在煤山上吊之前說過兩句著名的話“請(賊)勿傷我百姓一人”、“朕非亡國之君,汝等皆亡國之臣”很多人認為前者是崇禎帝虛偽的表現,後者則是他為自己開脫。

崇禎固然不是聖人,但他絕對是一個好人,甚至是一個好皇帝。

但因長期受到清代官方妖魔化記述以及過分美化李自成起義的影響而對他的評價失之偏頗,甚至這兩句話都被人故意曲解。崇禎皇帝對自己接手下來的江山有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了每日上朝的祖制,後來隆慶、萬曆皇帝改成了每逢三、六、九上朝的規定。萬曆皇帝更是創造了20年不上朝的先例,但是崇禎稱帝后,立刻恢復了祖制,十幾年如一日的天天上朝,確如自己所言:“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可以說,他是明朝皇帝中最繁忙、最勤勞、最憂苦的一位。

不僅勤政,而且廉政。

登基伊始,崇禎帝就首先從自己做起,毅然宣佈停止專供宮內使用的蘇杭綢緞織造活動,並讓太監從蘇州購置花紡車送進宮內教女紡布以供宮中使用。他自己也常常著多次洗過的衣服,而且為了耐穿,襪子都縫上了布底。崇禎十三年(1640年)七月始,他更是開始穿布衣,吃素食。

一些歷史學家對崇禎評價很低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崇帝貪財,寧可亡國也不把歸自己用的內帑拿出來毀家紓難。但事實上崇末期內帑裡早就沒有什麼銀子,已經是窮的一乾二淨。崇禎皇帝因缺錢而面臨窘境,李自成眼看要進逼京師,國家窮到拿不出錢來給守衛京師附近地區的軍隊發軍響,直接導致昌平兵變。調吳三桂勤王之議,終於因為經費沒有著落而暫時作罷。這則記載和上面劉尚友《定思小計》中的記載共同說明崇禎帝手中以及國庫中都已經沒有錢財可用。其實只要想一想,如果有私房錢可用,崇禎絕對會拿出來的,如果不拿出來,明朝亡了,他的命都保不住,留下錢財何用?而且如果貪財,不是白痴的崇禎帝難道不明白打敗叛軍之後再徵收稅費能得到更多錢財的道理嗎?

崇禎帝不僅勤政、廉政,而且還是一個勇於做自我批評的皇帝,他每次施政出現重大失誤之後,國家每次出現重大危機之後,差不多都要下“罪己詔”。在歷代皇帝中,崇禎帝是下“罪己詔”最多的一個。然而即便他做了如此多的努力,明朝還是亡國了,他還是成了殉國的亡國之君。

那麼他為什麼還成為亡國之君呢?

事實上,明朝早在崇禎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實亡了。正如《明史》所言,也是史學界普遍認可的說法是:“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而歷史卻把崇禎推到了明末的風口浪尖之上。崇禎雖然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然而,卻只能成為亡國之君。他也有責任,但責任並不像其他亡國之君那樣重大。你是怎麼看呢?評論區一起來分享吧,期待你的關注和評論。


天天開心歷史


關於隋煬帝的記載可以說有失偏頗。修大運河其實是千秋功績,但有一點就是徵高麗確實失敗了,國內民壯損失慘重。


而崇禎沒能作為中興之主確實比較遺憾,但是當時情況也是沒有辦法。


崇禎元年,欽定逆黨,智除魏忠賢;

崇禎三年,己巳之變,圓嘟嘟平遼到北京。

崇禎八年,農民軍破鳳陽,崇禎下罪己詔。

然後啟用楊嗣昌,四正六隅獲得奇效。到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十八騎進深山,張獻忠投降。

崇禎十五年,明清松錦之戰,喪失最後精銳十三萬,洪承疇降清。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國破留遺詔: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借用當年明月說的話:真的是氣數已盡。內有農民起義,外有關外清軍。天災頻繁,大臣不思為國,財政困難,空有良將難挽大廈以傾。

兩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後世普遍對崇禎皇帝同情更多。


歷史如明鏡


楊廣和朱由檢都不能純粹的說可憐,他倆亡國,都有自己作的成分。

楊廣濫用民力,好大喜功,弒父殺兄,欺娘淫嫂,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好人。

楊廣修運河確實是惠澤後世, 他也可能被李世民抹黑,不過,開皇盛世被他折騰沒了是事實。

他接手過來的是一個富庶廣大的江山,這跟宋徽宗的情況差不多。

把一個盛世糟蹋得不像樣子,作為帝王,是絕對有錯的,楊廣難辭其咎,他並不可憐。

崇禎跟楊廣就比不了了,他繼位之時,國家已經陷入內憂外患之中。

崇禎之前,嘉靖帝近二十年不理朝政,萬曆皇帝更不用說,28年不上朝。這倆不理政事的時間加起來有半個世紀,這無疑是可怕的。

除了他們,朱元璋定下的分封制度也很有問題,藩王兼併土地,激化社會矛盾,並且國家每年還要承擔宗室的贍養問題,這加重了國庫負擔。

這很明顯是前人闖禍,後人背鍋。

背鍋也就算了,崇禎本人還經常犯錯,崇禎年間,大臣們屢屢撤換,將領們旦有失利,就傳首九邊。

他親手逼反了不少人,也打破了光宗留下來的平衡局面。
崇禎失國,原因是多方面的。相比之下他比楊廣要更為可憐,畢竟崇禎確實是殫精竭慮,一心圖治,楊廣亡國更多是錯在自己。


浮沉於史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的功績,可稱為:千古一帝。堪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各領風騷數百年。

那麼為什麼楊廣又當了亡國之君呢?

他開鑿大運河,首創科舉制度,開疆拓土,文治武修,推行了一系列強國富民法命,使隋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大好局面。

驕則墮,滿則亡。

楊廣躺在功勞薄上驕而生墮,應該享受皇帝的樂趣了。荒淫無度,欺母霸嫂,少理朝政,急流倒退。凡此種種,引起了擁兵自重的各路諸候強烈不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農民經受不起官府酷吏的強徵暴斂,官逼民反。以瓦崗寨為首的農民起義席捲全國,各路諸候有機可乘,紛紛響應。隋煬帝自滿則亡,丟掉了萬里江山,成全了李淵父子建立唐朝。

明未的崇禎皇帝是臨危受命,接手的是皇兄朱由校給他留下的一個爛攤子。外有滿清韃子虎視眈眈,內有饑民起義如火燎原,朝有宦官魏忠賢結黨營私。在這樣災難深重的歷史條件下,朱由儉首先除掉了禍國殃民,人人痛恨的醃黨頭目魏忠賢,朝野上下拍手稱慶,大快人心。崇禎象一隻貴州驢,只踢出漂亮的一蹄,再也唱不出一場好戲來。

登基以來,勵精圖治,以國家大事為己任,不貪享受,勤於朝政。由於剛腹自用,猜忌疑心,占卜決策,濫殺大臣,導致眾叛親離,內外不力,國庫空虛,財力枯竭。賊越剿越多,滿清越侵越近。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逼得崇禎上吊自殺。明朝滅亡。大順朝建立。

作為亡國之君,我覺得楊廣更讓人遺憾可惜。

千古一帝,竟落得如此下場。


白歡士


隋煬帝楊廣作為隋文帝的第二子本無成為隋朝的皇位繼承人,但是楊廣心思縝密,對皇位一直有覬覦之心,通過自己的優點平江南之功,不好色,善良等性格深得獨孤皇后與隋文帝的喜愛。最終登上皇位,開疆拓土,揚威塞北,東征高麗,開了隋朝大運河等不朽功績。但是對於百姓他卻有這樣的不顧。最終在江都宮變結束了自己悲劇而又傳奇的一生。

崇禎作為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朱常洛本來就不被崇禎的祖父萬曆皇帝喜愛,一直欲想廢掉他,最終登上了盼了三十八年的皇位確只當了一月的皇帝便魂歸西天。等到哥哥天啟皇帝繼位,就知道打傢俱,任命魏忠賢打點大明帝國,便使國家民不聊生,朝堂昏暗,打壓忠良。等到天啟七年,天啟皇帝病重,又沒有兒子,唯一的親弟弟只有信王朱由檢,便招信王入宮。一見到信王就說:“來,吾弟當為堯舜。”崇禎皇帝一上臺便手除了禍國殃民的魏忠賢,曾一度使明朝有了中興的可能。然而大勢已去,最終在煤山殉國。

隋煬帝接手的是一個強大的盛世帝國,確因不愛百姓使得國家破滅。崇禎接手的明王朝從他祖父萬曆皇帝那就已經埋下禍根,幾十年的弊病崇禎也無力迴天。崇禎對百姓一直是很愛護的,他的名言:“流氛原吾赤子。“死前遺詔:“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樣的君主如果在太平盛世,一定是中興勤政愛民的君主,或許可以和漢武帝,唐太宗一樣的皇帝,而他卻成為末代君主。也許是歷史的選擇。真是寧為盛世犬,莫做亂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