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借刀殺李輔國,但程元振做大

今天開篇寫說一個歷史現象,叫做宦官專權。

很多人認為,閹人就是太監,這兩個定義其實有天壤之別。監,是古代的機構名稱,最早有三監: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欽天監觀測天象並負責解釋各種異兆,上林苑監管理皇家獵場,這三監跟太監沒什麼關係,裡面的官員都是正常人。

代宗借刀殺李輔國,但程元振做大

明朝的時候設內十二監,有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等等,這內十二監才是由閹人掌管的機構。內十二監的領事才叫太監,職位是四品內官,權柄極大。內十二監與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構成明朝完整的宦官制度。到了清朝,又有變化,變成了“十三衙門”。

太監這個稱呼僅在明清兩朝有,明之前沒有,所以歷史劇如果是明之前的內容而稱太監的,算穿幫。即便是明清,能稱為太監的人也不是很多,太監是官,並不是宮裡所有的閹人都是太監,能做到太監的閹人那已經算混得相當不錯了。

使用閹人在宮中侍奉,這種事在周朝就有,但是在當時,閹人未必是宦官,宦官未必是閹人,在宮裡侍奉的人中這兩種人都有。比如秦時,呂不韋獻嫪毐入宮為宦官,嫪毐並不是閹人,這一點當時宮裡都是知道的,並不違例,也不需要呂不韋做什麼表面文章。但是同樣是秦時,宦官趙高就是閹人。

代宗借刀殺李輔國,但程元振做大

秦漢時期,內侍依然是兩種人都有,特別是西漢時代,劉邦為了防範趙高禍國這種事,特意規定以文士充內侍,以制衡閹黨力量。但是到了東漢末期,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爭權,文臣依附外戚抵制宦官的局面,後來宦官挾持小皇帝奪取大權,為了鞏固自身的力量,才規定宮中內侍必須全部是閹人。東漢末年的那些宦官們對文臣非常不信任,弄這新規主要是隔絕他們與皇帝之間的往來以方便宦官集團弄權。自東漢以後,宮中宦官開始全面使用閹人。

宦官雖然被許多人瞧不起,但因為他們能夠接近皇帝,所以天然就是一股政治力量。宦官侍奉皇帝的飲食起居,因此比外人更瞭解皇帝的性格、脾氣、喜好、心事,這些事情雖然是小事,但在政治上都是非常關鍵的信息。宦官信息靈通,關鍵時候能發揮巨大的政治能量。

除此之外,宦官還是皇帝的心腹。皇帝自小到大都是宦官們陪伴成長的,天然會信任這些人,對於外庭那些咄咄逼人的大臣反而相當忌憚。當政治環境惡劣,讓皇帝感到有巨大的生存危機時,皇帝就會去找幫手,而他能找到的幫手除了後宮的嬪妃、宮女、宦官之外,實在是沒有什麼選擇餘地。當皇帝在宦官的幫助下解決了危機時,通常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政治難題,就是之前說的宦官專權。

唐朝的宦官由內侍省、掖庭局、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內府局管理,掌握宮中的人員名冊、身份檔案、物料管理、值班安排等事。這些事看起來很平常,但實際上是掌握了宮廷內部的各種防禦信息,甚至能調配這些資源。

代宗借刀殺李輔國,但程元振做大

太宗李世民對宦官的管理非常嚴格,太宗朝宦官很少,而且品級也有限制。太宗對政權有極強的控制力,所以他不需要宦官力量來幫他加強統治。高宗李治時期其實是武則天掌權,武則天是鐵腕人物,統治主要靠酷吏,她也不需要宦官的力量。但是到了中宗李顯時期,局面有了很大變化。

中宗是一個懦弱的皇帝,韋后雖然專權,但中宗韋后流放十多年,在京中並無力量,所以才不得已要用非常手段去籠絡武三思。除了籠絡武三思之外,中宗韋后還做了一個大力培植自身力量的手段,就是擴充宦官編制。中宗朝宦官多達三千多人,其中有一千多人被封四品、五品職銜,另外還有三品左右監門衛將軍上百人。由此可見,中宗韋后當時內心是多麼地缺乏安全感。

玄宗時期最著名的宦官當然是高力士了。高力士雖然貪財弄權,但總體來說還是一個不錯的人,他對玄宗很忠誠,沒有反心,所以他雖然有時候能夠有臨時兵權,但他並沒有謀反。這種局面與玄宗早期勵精圖治,大權在握,政治地位穩定有極大關係。玄宗大部分時候是不需要宦官來為他鞏固統治的,只是到了晚年落魄才不得已而有所求。

肅宗的情況就很悲催了,肅宗的太子黨在歷次鬥爭中幾乎滅絕,因此太子黨最後留下的力量就是他的兒子們,以及東宮裡的那些女人和宦官。肅宗逃亡到靈武,當時他連自保的力量都沒有,對那些藩鎮將軍非常懼怕,生怕他們謀逆,因此急需提拔身邊人。李輔國、魚朝恩這些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得以大權在握。

昨天說到代宗李豫在李輔國、程元振的幫助下,剿滅了張皇后、越王李系一黨,但是李豫對李輔國等人並不滿意,於是開始圖謀親政。

代宗借刀殺李輔國,但程元振做大

這個時期的代宗其實也挺悲催的。當時安史之亂並未平息,前線還在打仗,他對郭子儀很放心,但是對別人可就不那麼放心了。郭子儀很會處理人際關係,但李光弼是一個直來直去的技術型將領,政治處理方面遠不如郭子儀高明。李光弼軍事水平比郭子儀還要強一大截,但是他對於軍事小白們是沒有什麼耐心的,每當代宗在軍事部署上犯錯誤的時候,他批評起來非常激烈。另外,李光弼非常討厭觀軍容使,這種人根本不會打仗,還跑到前線監軍,實在是太讓人討厭了。正因為李光弼脾氣不好,所以代宗對他不那麼放心。李光弼尚且不能讓代宗放心,那麼像田承嗣、薛嵩那樣的降將就更是讓他不放心了。

代宗初即位時沒有兵權,大唐朝的大部分兵都在前線,而京中的衛戍部隊都在李輔國手裡。他既不放心外面的將軍,也不放心李輔國,但是又沒有力量掌控他們,這種局面其實非常艱難。

代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因三弟李倓被李輔國等人謀害,曾想誅殺張皇后和李輔國,但是李輔國幫助他殺了張皇后,又將當初所有的罪過都推卸在張皇后身上,弄得代宗很猶豫。

代宗起初有點感激李輔國和程元振,畢竟這二人為他上位出過力。假如此時李輔國等人收斂一點,可能代宗也就算了,但是李輔國囂張跋扈慣了,根本不把代宗放在眼裡,他想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代宗借刀殺李輔國,但程元振做大

李輔國兵權在握,又自恃有擁立之功,越來越驕橫。代宗處理政務,想和他商量,他經常不理不睬,後來乾脆說:“你還是回後宮好好玩樂吧,外面的政務都由我來處理就行了,你愛幹嘛幹嘛去!”代宗聽了這話,心裡決意要殺他,但是表面上卻樂呵呵地和他交往,還尊稱他為“尚父”,封司空,兼中書令。司空是三公之一,李輔國開創了宦官兼任三公的先例。

代宗對程元振印象不錯,因為當初宮變時,李輔國率兵去宮裡抓張皇后和越王,程元振卻帶著人來保衛他,他覺得程元振這人不錯,很忠心。

程元振本來是內侍省的普通宦官,地位遠在李輔國之下,後來因為追隨肅宗輾轉各地,在肅宗左右乏人時,他得到機會成為實權人物,但即便如此,他和李輔國的地位也是不平等。李輔國掌握京中大權,程元振只掌握內宮的部分禁軍,雙方實力差距很大。

代宗想除掉李輔國,於是和程元振暗地裡商議。程元振此時是右監門衛將軍,位分和李輔國差遠了,因此內心裡對李輔國頗有些嫉恨,他見代宗有意除掉李輔國,立刻與他一拍即合。

儘管代宗和程元振聯手成功,但雙方的實力加一塊,依然無法和李輔國抗衡,後來還是程元振想了個陰招。

程元振表面上和李輔國還是繼續稱兄道弟,他了解李輔國的日常行程,也瞭解他身邊的護衛情況,於是安排了武林高手做刺客,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偽裝成盜賊入室行竊,把李輔國的腦袋砍了下來,扔到糞坑裡。

代宗借刀殺李輔國,但程元振做大

李輔國死後,代宗和程元振假裝很悲痛,大張旗鼓地舉辦葬禮。因為李輔國的頭顱已經臭了,所以他們讓人用木頭刻了個人頭代替,還追封他為太傅。待葬禮完畢後,禁軍軍權落在代宗和程元振手中,然後他們才慢慢地把李輔國安插的親信逐個除掉。等到這些事全部搞定,代宗才給李輔國定了個諡號,“醜”。經過這一場鬥爭,代宗和程元振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代宗封他為驃騎大將軍、邠國公,又追封了他的父母。

代宗是期望程元振給力一點,將來幫助他對付外面的那些將軍,因此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不但讓他執掌不少兵權,同時還讓他參與許多國家政務,但是代宗看人眼光不行,程元振就是一塊扶不上牆的爛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