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會被秦國幾年時間就“滅國”了?

楚武王建立了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權縣,這是他在滅掉權國之後建立的。因為權國地處荊門,正好卡住了鄂東銅源運往楚都丹陽的大動脈。為了保障銅料運輸的安全,楚國才不得不滅權設縣。可是對其他地方,楚國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吞併擴張的衝動了。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帥軍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隨國。闔廬派使者赴隨國索要楚王,隨人答覆說: 以隨之闢小而密邇於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於今不敗。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 隨人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楚國有意留手,伴虎而眠的隨國絕不可能苟延殘喘,歷世而不絕。

在《左傳》名篇《季梁諫不追楚師》的一段楚武王時,想效法華夏古人與隨國結聯盟的故事。因為楚國是漢水流域西邊的大國,而隨國是漢東諸姬之首,兩個國家為了誰當南方大哥,展開了一場談判。楚武王先派了薳章去談判求和,而他在後方的瑕地等待談判結果。當時隨國也派少師主持和談。後來談崩了,只好比拼武功看誰更厲害了。然而,楚國與隨國比武的方式也很特別:要看誰在比武的過程中佔據道德原則,以及誰用兵時候更有“民為神主”的不傷害平民百姓的理念誰贏。所謂的春秋風流,即是如此,遠比戰國的血腥來的溫情陌陌。

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會被秦國幾年時間就“滅國”了?

雙方的文臣武將都對各自的君王提出建議,怎麼才能夠既要佔據“民為神主”的道德制高點獲得民心,又要戰勝對手。那麼,要佔據“民為神主”的道德制高點,誰先動手就成了最關鍵。楚國的令尹鬥伯比給楚武王出主意說:“在漢水東邊的國家中,隨國最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利用它的這種心態,引誘他先動手對楚國佔據道德制高點有利。隨國的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君王隱藏我軍的精銳,而讓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長他的驕傲。”楚武王說:“隨國有一位高德之士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鬥伯比說:“這是為以後打算,因為季梁可以得到他們國君的信任。”於是,楚武王按照鬥伯比的辦法,故意把軍容弄得疲疲塌塌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隨國國君將要答應去追擊楚軍,季梁勸阻說:“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軍隊顯得疲塌的樣子,是引誘我們。君王何必急於從事?下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佔據道德制高點,而大國君主失去道德沉溺於私慾。所謂道德制高點,就是民為神主。王所要做的一切都要想到對平民百姓有利,這就是民為神主。現在平民百姓飢餓而國君放縱個人享樂,我們的祝史浮誇功德來祭祀,下臣不知道怎樣行得通?”

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會被秦國幾年時間就“滅國”了?

隨國國王說:“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無雜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豐盛完備,為什麼不能取信於神明?”季梁回答說:“所謂“民為神主,就必須讓君主看重平民百姓。君王在奉獻祭品的時候祝告說:‘牲口又大又肥。’這只是說明平民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興旺繁殖生長。在奉獻黍稷的時潔淨的糧食盛得滿滿的。’只是說明春、夏、秋三季沒有天災,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又好又清的美酒。’這只是說明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沒有壞心眼,老百姓都和睦相處。用這些行為來致祭神明,讓平民百姓有物質生活的滿足雖然很好,但現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想要有精神方面的得到尊重的依靠。君王一個人祭祀豐富,平民百姓又能求得什麼福氣呢?平民百姓需要的是個人的尊重。民為神主就在於在上位君主如果不尊重和體恤平民百姓,那麼神明的主人平民百姓都會離他而去。君王姑且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指楚國)是最好的辦法啊!”

於是隨國君王聽信季梁勸告,從而對內修明政治,對外與楚國締結和約,修好結為盟國關係。兩國此後形成了平等關係的聯邦國。由此的影響力,此後又有很多南方小國加入進來,楚聯邦國由此不斷壯大。楚聯邦於是就以大道邏輯原則的自由、平等、互利、博愛來形成凝聚力,用尊重個人的“民為神主”的精神信仰為紐帶建立起貴族政治聯合體。

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會被秦國幾年時間就“滅國”了?

在楚國幾乎是每個城邦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些城邦的君主可以參與楚國議政,以楚國為宗主。但這些聯邦國有保持相對獨立自主,也就是自己有獨立的經濟、軍事,還有相對獨立風俗文化風俗和宗廟社稷制度,但楚國必須派遣大員去聯邦國當總督搞監管,用楚國的公正法律制度去推行實施,以強化文明的進步的管理機制。在楚聯邦制裡的每個小邦國都有自治權,每個小邦國都行政管理獨立、司法獨立。國與國之間處於一種自由選擇自由競爭互利互惠狀態。

據統計,楚國最終有70多個封君貴族,等於楚國國內有70多個自主權力很大的封國。春秋戰國時期,君權隳毀,王綱解體,諸侯紛紛逾禮犯禁,攻強兼弱,這為楚國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楚國是春秋時期最早建立縣制的國家,所謂“縣”,義通於“懸”,也就是說治縣的權力懸於國君之手,是不能經分封下派給卿大夫們的。所以,楚國的政治特點,是貴族聯合政治下的聯邦制。

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會被秦國幾年時間就“滅國”了?

後來楚悼王時期,吳起相楚六年,開展了一場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結果楚悼王身死法滅,連吳起都被貴族反攻倒算被殺死了。此後,楚國就在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博弈中迎來了戰國晚期。白起也是帶著幾萬人馬,一路殺向楚國都城。結果,楚國甚至都來不及反應,都城就丟了。所以,楚國雖然地域廣大,兵士眾多,但是與秦國相比,楚王手中能夠掌握的中央資源很有限。秦國在佔據了巴蜀之後,不管從人力、物力、財力已經不弱於楚國。封地國君對為國家開疆拓土的事情沒有興趣,除非打下來的地盤能夠分給自己。秦楚之爭,所爭的是政治制度。朝秦暮楚,說明的也是在大爭之世,究竟選擇哪種制度下,國家才能昌盛強大。歷史也證明了,在國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中央集權更容易調動國家整體資源參與競爭,勝率更高。這在如今的經濟領域裡,屢見不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