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即將發生的是什麼:衰退?金融危機?大蕭條?

疫情當中,人們最關心的是兩件事情,一件是疫情本身,一件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在社會或其他的層面,人們眼下還有點顧不上。老實說,對於這兩個問題,從專業的角度說,我都是外行。但外行不是不關心的理由,因為這兩個問題與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怎麼辦?只能努力去學習。前些天,是學習那些與病毒有關的知識,也拉拉雜雜寫了幾篇。這幾天,中國的疫情能夠讓人們喘口氣了,就找來一些文章,開始學習一些有關經濟方面的知識


韋森: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這兩個概念不完全相同
首先找來的是復旦大學韋森教授的一個演講。這個演講是他於3月13日在數字資產研究院等單位舉辦的”全球金融市場大震盪”閉門研討會上做的,題目是《全球股市暴跌是否會引發新一輪世界經濟衰退?》。
讓我感興趣的是,韋森教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要區別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這兩個概念。這對於釐清我們在疫中所面對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韋森教授說,在近代和現代史上,雖然這兩個概念常常相伴而生,但其內涵並不完全相同。
這樣,首先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是經濟衰退還是金融危機?進一步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樣的?
確實,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是我們經常遇到甚至不時使用的兩個概念。但這兩個概念各自的內涵是什麼?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對於經濟學家來說,可能是常識,但對我來說,卻是一個需要弄清楚的有意思的問題。
搜索一下專業的說法:金融危機是指利率、匯率、資產價格、企業償債能力、金融機構倒閉指數等金融指標,全部或大部分出現惡化,致使正常的投融資活動無法繼續的情況。也就是說,金融危機主要是圍繞貨幣、資本發生的,發生的場所是在金融市場中。而經濟衰退,則主要是發生在實體經濟的領域,指發展速度的減速與低迷。

就此而言,韋森教授的基本判斷是,金融危機已經發生。截止到他做講座的時候,美國股市一週之內兩次熔斷,3月12日全球11個國家股市熔斷,這是在1987年以來甚至在全球歷史上都沒有出現過的,連2008年的金融風暴都沒出現這種跌法。但儘管如此,韋森教授認為,這還不是全面的金融危機,其原因,一是還沒出現大規模銀行和公司倒閉。二是就目前而論,這種急跌還是短期的,像2007-2008年那樣美國股市的下跌持續了50多個月。
接著的問題是,這場金融危機會不會導致經濟大衰退。韋森教授認為,這次股市風暴確實有把全球經濟推入衰退的風險和可能性,且可能性很大。美國商業經濟學家協會一項調查表明,在210位參與調查的經濟學家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2020年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這裡還有一組數據表明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之間的關係:在過去的近100年中,標普500指數共有13次下跌20%從而進入熊市。其中只有兩次,美國經濟在一年內並沒有陷入萎縮。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這期間發生的14次經濟衰退中,只有三次股市沒有出現熊市。這組數據可以很明顯表明兩者的相關性。
記住,韋森教授這裡的分析,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從金融危機到經濟衰退的傳導脈絡。
許成鋼:能否避免金融危機和能否避免經濟衰退是兩回事

許成鋼教授的分析,也涉及到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理解許教授的意思是:在上一次金融風暴中體現的就是從金融危機到經濟衰退的傳導鏈條。他說,如果我們對比這兩次的衝擊,可以發現,上一次金融危機的背後,最重要的基本原因是所謂的次貸危機。而次貸是一種特殊的金融合同,以及由它衍生出來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裡面存在基本的結構性的問題。由於這些金融衍生品存在非常基本的問題,在市場上蔓延以後,造成了重大的問題,由這兒觸發出來。導致了全球經濟的巨大損失。
許教授認為,如果說上次金融風暴中的經濟衰退是由金融危機導致的,這一次則不是,這一次金融上出的問題是基本面導致的,而不是金融導致的。許教授的意思很清楚,上一次是金融出了問題,然後傳導到經濟的基本面。而這一次,表面上看起來的金融層面的問題,原因則是經濟的基本面出了問題。那麼,基本面出了什麼問題?許教授沒有細講,這裡我們關心的也不是這個問題,我們只要注意到基本面問題到金融危機的傳導鏈條就是了。
這種分析的思路,以及這種分析思路所體現的傳導鏈條,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有實踐意義的結論:即使保證了金融上不出大事情,不等於能夠保證不出現經濟衰退。許教授更進一步地說,這一次在金融方面,不存在上次我們看到的那些基本的結構性問題。因為吸取了上次金融危機的教訓,現在的金融機構,全世界普遍的都有相當的流動性儲備,即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遠遠超過了上一次。因此,如果這一次萬一觸發了金融危機,那不是因為金融機構自己的問題,而是外來的衝擊太大,以及各國中央銀行沒能及時地應對。許教授的意思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效的應對能夠避免金融危機,但能不能避免經濟衰退,是另外一件事。

那經濟基本面的問題在哪裡?在許教授看來,最直接的是石油市場的衝擊,但最核心因素還是疫情。這個我們暫不討論,但從許教授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不同的分析思路,以及一種不同傳導鏈條。
金刻羽:現在的問題可能不是一般的經濟衰退,而是大蕭條
金刻羽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似乎更直接了當,更一針見血。她首先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這就是危機和蕭條。她說,這兩者區別很大,一個是crisis,一個是depression。一個是喪失GDP的5%,一個是喪失GDP的50%。她進一步說:我覺得嚴重程度可能是2008年的10倍左右。我們面臨的有可能是經濟大蕭條,而不是經濟衰退,是1931年的情況,而不是2009年的情況。有可能面臨的是大的國家40%的產出的喪失,而不是5%的產出的喪失。
金刻羽分析這個問題的思路,與金融危機的思路明顯不同。她認為,這不是一個金融危機導致實體經濟受壓力的情況,而是病毒直接影響實體經濟,反過來會使得金融系統崩潰的情況,然後,金融系統重新回來對實體經濟形成第二次衝擊。這樣一來,很多邏輯都不一樣了。比如,失業的問題。在典型的經濟衰退中,企業解僱工人是因為社會缺乏消費。如今,企業的做法直接導致大規模失業,因為它們不能也不應該讓人們重返工作崗位。再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美國一些大銀行瀕臨違約,政府當時出手拯救了銀行。如今,政府需要出面拯救一切——包括她的人民、中小企業、銀行和金融機構。

由此可見,這是與2009年從金融危機到實體經濟危機相反的邏輯與鏈條,是與前面韋森教授分析思路完全倒過來的思路,與許成鋼教授的思路比較接近一些,但也不完全相同。
這也就意味著,疫情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甚至,不同的抗疫模式,對經濟的影響都是不同的。金刻羽教授認為,現在的抗疫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方式就是中國。中國是以非常強的手段來幾乎控制到每一個案例,但是這需要經濟停滯起碼一個月。另一種就是意大利的方式。意大利的方式是剛開始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也不在最好的時機上得以控制,只能靠一些比較中性的手段來延緩高峰期的到來。每個國家的措施對他們經濟的影響都不一樣。對於中國來說,如果可以控制疫情的發展,那麼,影響就僅僅限於第一季度,對整體經濟可能也就影響到GDP喪失10%或者15%,而不是40%。但如果以西方國家的這種方式,要讓疫情延緩,要靠每個人都比較守紀律,主要呆在家裡不出去,這很有可能就會持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時候會對經濟有一個巨大的損傷。
梁紅:情況可能比預期還要糟
最後看一下中金梁紅女士的看法。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最近很短的一段時間裡,梁紅女士的判斷有很大變化。3月10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梁女士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衝擊是短期的,大約在一個季度左右,甚至可能無礙中國在今年實現其經濟增長“保 6”的目標。但是就在十幾天之後的23日,梁紅髮表報告,將20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預測從此前的6.1%下調至2.6%。這件事情在市場中引起很大反響。

這個變化發生的原因在哪裡?
梁紅女士解釋說,我們當時用的是2003年SARS時候的框架,基本觀點是,如果只是中國的疫情,我們會損失很多一季度的GDP,但在各種有效隔離之後,應該在一兩個月後,我們的經濟活動會逐步恢復。當時預測的是應該到3月底4月初,工業生產能夠快速恢復到正常開工率的80%~90%。
但在此後的若干天中,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中國的疫情明顯得到了控制,而海外的疫情在擴張。因為海外疫情的發展和應對的方式不同,會使得疫情帶來下一步的衝擊,使得中國的出口需求可能會類似2008年那樣的短期停擺。6月份之前我們看不到其他更有效的技術和醫學解決辦法,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隔離。隔離雖然會有效控制疫情,但會有比較大的經濟活動的代價。用這樣的模式來算,中國在二季度之後會有出口下滑,雖然國內可以復產復工,但是出口訂單會可能面臨快速消失的風險。而且,現在看,疫情的狀況
正在引起大家對未來經濟、企業盈利的擔心,並且開始引發金融市場上的震盪。

陳默:即將發生的是什麼:衰退?金融危機?大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