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同村鬧烏龍,泉州永春的他竟成了“老賴”

同名同姓還同村

一場烏龍鬧劇隨之而來

永春這人真的是太“冤”了

同名同姓同村鬧烏龍,泉州永春的他竟成了“老賴”


劇情簡介

家住永春縣桃城鎮的餘某平時以務工以主,一向沒敢多借錢,更不敢給人做擔保。然而,2019年5月,他要交保險時發現銀行卡被凍結,接著才知道自己在兩年半前因債務擔保成了被告,之後被強制執行成“老賴”。這讓餘某一頭霧水,不知如何“申冤”。

幾經打探詢問後,他於2019年12月到永春縣檢察院申請監督,即要求對案件再審查。再審才發現,有人和餘某同名同姓且同住一村,或許是這個烏龍,讓餘某背了黑鍋。

同名同姓同村鬧烏龍,泉州永春的他竟成了“老賴”


交保險時發現銀行卡被凍結

自己成“老賴”一年多

今年48歲的餘某早年買了一份人壽保險,交了幾年了,到2019年5月時,他發現與保險賬戶掛鉤的銀行卡使用不了。“2018年10月的交保險的時候還能交,今年就不行了。”餘某很納悶,由於這張卡他平時基本不用,也未設置短信提醒,所以這期間發生什麼他根本不知道。去銀行詢問才知道,銀行卡被凍結了。“被凍結了?我犯什麼法啦?”這把餘某嚇一大跳,經銀行工作人員介紹,他去法院一問才知道,自己在2013年為一筆5萬元的債務擔保成為被告,判決生效後未還款,又被強制執行,所以銀行卡凍結了,而他也被列為“老賴”。

“我從來沒有給人做過擔保啊。”這讓餘某更是一頭霧水,自己沒有債務,未做過但保,也從未收到過法院的訴訟文書,怎麼就成了被告了?


借條上字跡不是自己的

想起同村有人同名同姓

經過查詢,餘某發現雖然判決書上被告的名字的確和自己的姓名一樣,但是借條上擔保人的字跡和電話號碼都不是自己的。“我們村就有一個和我同名同姓的。”餘某想起了這個細節。之後,幾經查詢,餘某大致搞清楚了案件的過程:這起債務糾紛共有三個被告,其中一位姓名“餘某”。

借條上只有“餘某”的簽名和電話號碼,並無他的身份證號等信息。而原告向法院提供的被告人身份信息即上述48歲的餘某,法院根據原告撰寫的起訴狀和提供的被告信息確定了“餘某”的身份。開庭時,由於聯繫不到被告,法院進行了公告送達和缺席審判,因此沒人對“餘某”的被告身份提出異議。判決生效後,原告申請強制執行,餘某2018年10月之後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同名同姓同村鬧烏龍,泉州永春的他竟成了“老賴”

筆跡鑑定出結果

案件水落石出

弄清情況後,餘某決定為自己“伸冤”,於是向永春縣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即對案件再審查。檢察院受理後依法啟動民事監督程序。在展開詳盡調查核實後,檢察院打印了一份材料,讓餘某抄寫。經過筆跡鑑定後,檢察院發現借條上的簽字的筆跡確實非餘某所有。2020年3月,檢察院以“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為由,向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並被採納。至此,案件水落石出。

檢察院提醒,我國同名同姓的情況並不少見,在生活中若產生借貸關係,出借人在提供借款時除了要求借款人在借條上註明詳細的身份信息外,還要複印留下借款人的身份證複印件。發生民事糾紛後,若要提起訴訟,一定要先明確被告的真實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齡、住址、公民身份證號碼等,確保訴訟維權時主體適格,否則不僅無法及時解決自己的訴求,還可能給他人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