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古蹟石筍到底是哪個時代遺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古蹟石筍到底是哪個時代遺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古蹟石筍到底是哪個時代遺物?

在泉州新門外,有個規模不大卻影響不小的古蹟,兀然卓立於晉江之濱,它就是人們常說的石筍。石筍,是用五段經過琢制直徑不等的圓形花崗岩壘疊而成,高約三米,上尖下粗,石面粗糙,既無花紋雕飾,又非天然造化,完全是由人們經過簡單加工造成的。因為它的造型極似竹筍,故取名石筍。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古蹟石筍到底是哪個時代遺物?


雖然石筍旁的碑文顯示此物為"北宋以前”,但是具體始於何時至今仍無從考究,人們只能根據史料記載中的隻言片語來推斷:

北宋進士謝履詩曰:“秋日蓮峰淨,春風石筍抽。”

南宋祝穆詩曰:“人傑已知符石筍,魁星還復讖金雞。”

南宋狀元王十朋詩曰:“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

元代名僧釋大圭詩曰:“危石青入雲,上有千歲木。我來臥其間,天風響巖谷。”

明代著名書畫家黃吾野詩曰:“一片雲根天琢成,錦萌含籜綠苔生。煙中千古亭亭立,何必嬋娟映水明。”

明末進士鄭之鉉詩曰:“千年斷筍猶依壁,百丈斜虹直過橋。”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古蹟石筍到底是哪個時代遺物?

對這根“石筍”,學界前輩、地方史家均有研究:陳泗東先生(1924-1994年)曾評述高惠連事蹟涉學宮石筍,傅金星先生(1928—1996年)則以石筍釋山川民俗。而不少中外學者則堅持認為石筍是印度婆羅門教在泉州的早期遺物,是印度教徒的崇拜物“林伽”。因為泰國首都曼谷王宮附近,就有一座印度教寺,也有一根石筍,但通高也只有1.30米左右。

在印度傳統的性文化中,生殖器標誌物是以呤咖英和溼婆神名義出現的。在吠陀傳統中,性是人生輪迴的關鍵,是永生終結的。人們對性的信奉和拒絕是決定靈魂存亡的,性與宗教極其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婆羅門教的溼婆神具有毀滅和再生的能力,故其教派崇拜物以男性生殖器作為再生的象徵。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唐朝的泉州就是一個開放港口,有不少印度人來到泉州並帶來印度教(婆羅門教)。宋初,泉州人認為這個印度教的“石筍”與民間的風水有關,因為它既象徵著生命的再生,與婆羅門教溼婆神袛的功能是一致的。後來泉州“石筍”的崇拜融入民間信仰,人們認為對它崇拜可以人丁繁衍,仕進發達,所以這個印度教的石筍能保存至今。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古蹟石筍到底是哪個時代遺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古蹟石筍到底是哪個時代遺物?

石筍在泉州西側,剛好晉江的水也是從西流經泉州,在這裡紫回曲折,緩緩而過,所以這段江流就叫“筍江”。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的詩句:“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就是指此而言的。石筍附近的江流本無橋渡,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泉州太守陸廣造舟為梁,作為便橋以渡人,稱為“筍江渡”,也叫“浮橋”。到南宋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浮橋改作石橋稱“通濟橋”,又名“石筍橋”,也與此物有關。

更有趣的是,那時的泉州人,往往於明月之夜,泛舟筍江,觀賞那裡的山光水色,特別是在“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時節,筍江波平如鏡,月照江心,清源紫帽,二山相峙,倒影並立,真是美極了。夏元椿的《中秋筍江泛月》詩,作了生動的描寫:

江水碧涵空,江天一色同。

舟浮金鏡裡,人泛玉壺中。

浦樹千回綠,漁燈一點紅。

夜深衫袖薄,怕對荻花風。

筍江月色之美,現在的泉州人,還不時有去領略的。特別是遠離故鄉的遊子,偶爾回鄉,偕友同遊,想必也是情趣不減當年吧。

至於石筍,它到底是哪個時代的遺物,其所以立此小丘,是為了鎮邪,還是“圖騰”崇拜,可以不去探究它。因為缺乏資料,至今人們也無法作出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