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

子午道是王莽時正式開通的由長安到漢中郡治西城縣的官方驛道。為何劉邦到南鄭就國要走子午道呢?為何不選擇更安全的褒斜道?原因有二:其一,走子午道可快速入山,"以備諸侯盜兵襲之",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其二,劉邦需先至漢中郡治所在的西城縣視察並佈置軍事事務,再到南鄭就國,如此則只能選擇經由子午道。由於張良至褒中以及北返歸韓都是經由褒斜道,所謂"燒絕棧道",應是兩次,一次是劉邦燒絕所經由的子午道,另一次是張良所建議的燒絕褒斜棧道。兩者均可起到"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的作用,但只有燒絕褒斜棧道才能真正起到相應的作用。

漢王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

文獻記載的說法

但因文獻記載的簡略,劉邦入漢中所經由的道路問題,成為秦漢史研究中的一大話題,學者眾說紛紜;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劉邦是由子午道入漢中的,持此觀點的學者既有一些大家,也有漢中本地的學者。但是,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而不選擇當時更為便捷的褒斜道?其中有什麼緣由?關於劉邦選擇經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的原因,在眾多的研究文章中較少涉及。筆者認為,要說明劉邦選擇經由子午道入漢中的原因,必須先搞清楚兩個問題:其一是子午道及其真正的走向,其二是"漢中"作為地名或政區名稱的沿革變遷。秦漢時期,由關中長安越秦嶺至巴蜀的道路主要是三條,即故道(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故道(陳倉道),從古陳倉向西南出大散關,沿嘉陵江上游穀道至今鳳縣,經今兩當、徽縣至今略陽抵漢中。漢王劉邦自漢中北出,還定三秦即經由此道。戰國秦漢時期,褒斜棧道不僅是由關中通往漢中、巴蜀的官方驛道,也是秦嶺南北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褒斜道把秦人立國的根本關中與其戰略後方巴蜀聯繫為一個整體,實現了秦蜀一體化,為秦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子午道"作為道路名稱的出現以及道路的正式開通,應始於西漢帝元始五年。

漢王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

王莽為何開通子午道

王莽開通子午道的原因,子午道的走向大體上是南北走向,是歷史上四條翻越秦嶺的蜀道中唯一一條以道路走向命名的道路。關於子午道的線路,李之勤先生在其《歷史上的子午道》一文中提出:由長安向正南,李之勤先生又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六〈子午道〉條校釋》一文中提出:"(子午道)是長安漢中驛道諸線中的偏東一條,同時因其貫通關中長安和陝西兩大主要城市漢中和安康,並進而西南聯繫川東、川西,東南聯繫荊襄以至江南、嶺南,軍事上的重要性特為突出,而備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對子午道線路走向也進一步做了較為具體的說明,並指出:"由池河鎮向西北,沿漢江河谷北側經石泉縣、洋縣去漢中,向東南順漢江支流月河經漢陰縣去安康。秦朝滅亡之後,被項羽封為漢王的劉邦'之國'前往南鄭,即今漢中市時,就是選行這條道路。"根據李之勤的觀點,由關中出發,經子午道,既可到達安康(秦漢漢中郡郡治西城縣),也可到達漢中(秦漢漢中郡南鄭縣)。就路程而言,經子午道到安康(漢中郡西城縣)較為捷近。由關中入漢中(漢中郡南鄭縣),經由子午道,不僅繞行,而且不利於大部隊行軍,特別是子午道未正式開通之前。秦漢之際,越秦嶺而出入漢中盆地,最便捷者當屬褒斜棧道。

漢王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

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西漢漢中郡出現了守、尉分治的特殊現象,即漢中太守治西城縣、漢中都尉治褒中縣,這為後來漢中郡的沿革變遷埋下了伏筆。東漢,漢中郡治由西城遷至南鄭,其時間應當是光武帝建武六年。這一年,光武帝劉秀廢除內地郡國都尉,並將都尉職責合併於太守,鑑於褒斜道的重要性,漢中郡郡治發生相應的變遷。"漢末建安年間,漢中郡地理沿革出現了重大變化,即'東三郡'的分出",分別以西城縣、上庸縣、房陵縣為主,從漢中郡分化出了西城、上庸、房陵三郡。由此,"漢中"這一名稱作為地理名稱和行政區劃名稱從此脫離了原得名地。這是地名學上的地名飄移現象,也為後人在"漢中"釋名和相關方面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誤解。

漢王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

《史記》中的講解

查閱《史記》,有兩條史料值得關注。《秦本紀》雲:昭襄王二十年(前287),"王之漢中"。《六國年表》雲: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王之南鄭"。這裡所言"南鄭",系縣治;所言"漢中",當指郡治。如果是先至南鄭(今漢中),再"歷漢水而下",實則過於繞行,也無必要。《正義》所謂"漢中",應理解為漢中郡,準確講應是指漢中郡治西城。《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中府》"興安州"條也說:"漢高入關,使酈商分軍出此,先定漢中。"如此,則元始五年王莽為何"通子午道"就可以解釋清了。開通子午道是長安通往漢中群治西城縣的官方驛道,並且進而可"南通巴、達"。歷史上翻越秦嶺的蜀道,子午道是唯一一條以道路走向方位命名的蜀道。

漢王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

在秦漢時期,其起點是長安,向南翻越秦嶺至池河鎮,道路走向大體上是正南正北的走向,符合其命名的特點;而且在池河鎮又與漢中郡治西城縣通向南鄭的道路相接。經由子午道,可至南鄭(今漢中),也可至西城(今安康);但顯然到南鄭過於繞行,到安康則更為捷近。由此應可以確認,子午道的終點應是漢中郡治西城縣。劉邦至南鄭就國,不走更為便捷的褒斜道,而是選擇繞行通行條件不堪的子午道,其中有兩點因素值得考慮:其一,劉邦雖然在鴻門宴上僥倖脫險,但在至南鄭就國時不能不防備可能出現的再次襲殺。若經由褒斜道至南鄭,在到達斜谷口入山之前,所經行的都是平川地區,難以擺脫可能出現的追兵襲殺。據《史記》及《漢書》所載:"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加上劉邦入關中後的兵力十萬,如此則隨從劉邦入漢中至南鄭就國的總兵力就在十五萬至二十萬人之間。但子午道的通行狀況並不利於大部分行軍,如果全部人馬隨從劉邦經由子午道入漢中,殊為不便。如此,則分兵、分路入漢中就成為一個可能的選擇。大部分人馬包括項羽給的三萬士卒及"楚與諸侯之慕從者"由通行條件較好、更為便捷的褒斜道入漢中,同時也可以起到疑兵之計的作用。劉邦親率少數親信的精銳人馬從杜南由子午道入漢中,可用較少的時間快速入山,以擺脫可能出現的追兵襲殺;加之"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其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漢王劉邦為何由子午道入漢中至南鄭就國?

劉邦為何必須經由子午道入漢中

至於劉邦為何必須經由子午道入漢中,原因有二:其一,走子午道可快速入山,"以備諸侯盜兵襲之",安全性更高;其二,劉邦需先至漢中郡治所在的西城縣視察,再到南鄭就國,如此則只能選擇經由子午道。而張良至褒中及北返歸韓,走的都是褒斜道,其所建議的"燒絕所過棧道"也只能是褒斜棧道。就褒斜道與子午道的通行條件而言,也只有燒絕褒斜棧道,才能真正起到"以備諸侯盜兵,亦視項羽無東意"的目的和作用。而漢初功臣"從入漢中",應是指親隨劉邦經由子午道入漢中,實際上是先入漢中郡治西城縣,再到南鄭就國的功臣經歷。

參考文獻

《秦本紀》

《史記》

《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