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談“捐款援紐約醫院”:是校友互助,也能提升海外華人形象,上半場湖北下半場紐約


北大校友談“捐款援紐約醫院”:是校友互助,也能提升海外華人形象,上半場湖北下半場紐約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其中美國確診感染人數已超20萬,死亡逾4千,聯邦應急管理局已要求準備10萬個屍體袋,30個州被批准宣告進入“重大災難狀態”。

當地時間4月1日,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表示,紐約醫院急需醫療物資,在本週日前需要330萬個N95口罩、210萬個手術口罩、10萬件隔離服、400臺呼吸機。

4月2日,在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北大大紐約地區校友會的餘歌稱,自身所在校友會已籌款5萬美元,用於採購口罩等防疫物資,捐贈給這裡的醫院等抗疫防疫部門。

她表示,這樣做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美國疫情嚴重,特別是紐約,二是同學互助,因也有北大醫學部同學在這邊的醫院工作,三是希望通過捐助提升華人的形象。

餘歌說,她也參與捐助和號召捐助過湖北,“在這方面,北大湖北校友會和休斯敦校友會做得非常出色,行動最快,今年1月底就已籌集到200多萬元,用於採購物資捐贈湖北,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北大人從不缺席。”


對話餘歌


【1】北大校友在紐約


瀟湘晨報:你去美國多久了?

餘歌:我今年第12年在美國。我老家在北京,北大本科學的是國際政治經濟,後來來美國讀研究生,學的是藝術管理。畢業之後就留在美國了。


瀟湘晨報:為什麼留在美國?

餘歌:我沒有一定要留在哪裡,不管在哪兒,有自己喜歡的工作,能安頓下來就挺好的。


瀟湘晨報:你已經定居了嗎?

餘歌:有長居身份,但我還是中國國籍。我覺得你的工作在哪,你的家人在哪不衝突,並不是說我在海外就不能為祖國做貢獻


瀟湘晨報:你是做哪方面工作?

餘歌:我研究生學的藝術管理,畢業之後進入文藝圈。之前在古典音樂方面的藝人經紀公司,現在是自己做一些演出製作,跟中國聯繫蠻緊密的,基本是這樣一些跨國的文化交流和演出吧。


【2】前線醫生缺乏物資


瀟湘晨報:北大校友裡面也有醫生在紐約工作的?

餘歌:是的,其實有些在這裡的醫院工作,有的就在一線,ICU和傳染科,他們反映前線非常缺乏物資。


瀟湘晨報:有多缺乏?

餘歌:其實這邊不光是華人醫生,有很多老外醫生也都自發對外求助,就說 “你們誰有這種資源,我也可以買,可以給我”,就是醫生已經被逼到這個份上了。

現在這種情況是完全不亞於當時國內的狀況,美國主流媒體都有報道,某醫院一天死幾十個人,就那種大的冰櫃車停在醫院門口。


瀟湘晨報:聽說有個80級同學已將第一批物資送到洛杉磯方艙醫院和長灘社區醫院。

餘歌:

都是加州那邊的,那邊的情況我們紐約校友會了解不多。我知道的只是他們也把籌來的一部分資金捐給了紐約校友會,等於通過紐約校友會購買物資捐到醫院,這樣他們的募捐才有實際意義。


【3】紐約校友籌5萬美元


瀟湘晨報:紐約校友會籌來的款項購買到的物資捐給了誰?

餘歌:我們這邊有專門的醫院聯絡組,去篩選最有需求的醫院,優先考慮接待華人病人比較多的、病人較多的醫院,也把捐款用在最需要的醫院。

其實不單是醫院,社區也缺這些東西,亟需幫助,包括消防、郵政、警局及其他社區服務機構,他們也是非常需要這些捐助的,雖然我們目前條件有限,但我們將考慮往這些方面捐贈。

我們捐贈醫院並不是說醫院沒有資金,其實醫院有錢,政府也在想辦法增加補給,但這就需要時間,我們想做的是儘快把物資給到醫生們手上,給他們做好防護他們才能救治更多病患,搶來的時間就是在挽救生命。


瀟湘晨報:捐贈最初是想幫助在一線工作的校友,然後才想到幫助紐約的抗疫?

餘歌:兩方面都有吧。我們覺得在這個特殊時期,紐約校友會的職責,首先是校友有困難需要幫忙的我們肯定是要幫,二是前線需要物資的時候,我們也會盡自己的能力。


瀟湘晨報:你們如何採購物資?

餘歌:美國這邊的醫院、醫生也好,即使是接受捐贈,他們對醫療物資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像美國CDC(疾控中心)、FDA(食品藥品管理局)對醫院接受的物資標準有要求,所以我們有專門的物資採購組,採購組的專業要求挺高的。


瀟湘晨報:在哪裡採購物資?

餘歌:世界各地,因為美國這邊沒有買到。這個情況也是比較窘迫,不管醫院也好、老百姓也好,在美國就是買不到口罩。


瀟湘晨報:紐約校友會現在募捐情況怎麼樣?

餘歌:捐到我們紐約校友會的金額大概是5萬美金,這個數字也還在變。也有校友捐的是物資,幾十個幾百個一點點累計起來,總共現在大概收來了幾千個口罩。


瀟湘晨報:醫生收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什麼表現?

餘歌:有醫院的醫生看到我們發的公告,自己就來找我們的,這種的話就真的非常感謝我們。我們目前聯繫了紐約地區的18家醫院,這18家醫院都非常配合,比如我們要給捐款人公示說我們到底買了什麼東西捐到哪了,需要醫院提供一些證明,他們都蠻配合。


瀟湘晨報:捐贈過程校友會要收取什麼費用嗎?

餘歌:完全沒有。


【4】北大校友也給湖北籌款


瀟湘晨報:武漢爆發疫情,北大校友做了什麼?

餘歌:之前國內疫情爆發的時候,很多人來問,說怎麼捐贈,然後我們給大家推薦了幾個渠道,其中一個是北大休斯敦校友,一個是北大教育基金會(美國),一個是武漢大學紐約校友會。其實不光是美國,世界各地的北大校友,都有捐款,到處採購醫療物資運送回國內。

我們倡議校友們通過北大休斯頓校友會、武大校友會等渠道捐贈,是因為這些組織當時已經打通了從物資到運輸及接收單位的整個渠道,這樣可以整合資源,更好更快更集中地將急需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前線。


瀟湘晨報:後來呢?

餘歌:到了後期,北大醫學部派出四批赴鄂醫療團隊,這個時候紐約地區的北醫校友們特別感同身受,因為這些人就是他們的同學、師弟、師妹、師兄、師姐。

然後就說我們必須要為這些一線的醫護人員做點什麼,這個時候我們才決定發起自己的募捐,但是當時其實美國已經買不到物資了,所以我們給北醫的赴鄂團隊設立了一個基金。


瀟湘晨報:基金用來做什麼?

餘歌:這筆基金的用途包括三項:一是為一線醫護人員購買急需物品以及基礎短缺生活用品;二是獎勵、撫卹奮鬥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三是對於在援鄂工作中負傷、染病和犧牲的醫護人員及家屬給予生活上的資助,包括子女獎學金和醫療護理。這筆專項基金經過北大教育基金會(美國)的配捐後一共是5萬多塊,也就是5萬多美金給到北大醫學部。


瀟湘晨報:北大校友為湖北籌款多少?

餘歌:祖國有疫情,援助方面,北大人沒有缺席。北大湖北校友會今年1月底就已籌款200多萬元,這其中包含了世界各地校友們的捐款。拿北大美國地區校友來說,也曾為祖國籌集過幾十噸醫療物資。

其實在抗疫這件事上,做得比較出色的是湖北校友會和休斯敦校友會,打個比方,他們是真的上戰場的人,而我們就只是旁邊的啦啦隊,給他們加加油。


瀟湘晨報:現在號召給美國這邊籌款,什麼感受?

餘歌:國內發生疫情的時候,那個是我們自己的祖國,所以我們要幫忙,現在疫情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了,為了自己的家園也好,為了幫助自己也好,也是義不容辭。另外我們還肩負了海外華人這麼一個形象,我們儘自己的能力提升海外華人的整體形象吧。


【5】美國人前期不重視疫情


瀟湘晨報:看報道是說美國的感染已經是中國的一倍了?

餘歌:對,現在數據顯示超過20萬感染者了。


瀟湘晨報:現在確診的人都住到醫院了嗎?

餘歌:沒有,輕症是自己在家,重症才在醫院。


瀟湘晨報:你覺得他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

餘歌:

一是美國人最開始沒有把這事當回事兒,然後就是他們比較開放,包括政府,尤其是紐約人。州政府、市政府一再說就是儘量在家待著。華人更有集體意識,當時國內爆發的時候,政府說大家在家待著,即使是那些必須要出門的人也都做好了周密的防護措施。美國人就覺得為什麼要這樣,一旦天氣好,中央公園裡跑步的人非常多。

昨天一艘醫療船靠岸,大批的人在港口,就是看熱鬧,拍照片,許多人不戴口罩,也沒有所謂的安全距離。

第二個原因就是,美國最近這邊檢測量上來了,比如不用下車,可以在車上接受檢測,這下子檢測量大大提高,然後接受檢測的人多了,確診的病例就會高。


瀟湘晨報:可能他們早期的時候也有提醒,只是沒那麼多人重視?

餘歌:這個是有一個時間節點,最開始2月份的時候,這邊的華人看到了中國的情況就很擔心,但川普說這個沒事,這個就快過去了,不用戴口罩,然後最近就是,中外的百姓都會拿川普對於疫情的態度的180度大轉彎當成一個談資。

應該是到了3月份,美國這邊政府覺得情況真的很危急,讓大家不必要的都不要出門,像現在這種500人的聚會,百老匯還有各大演出場所都關了,雖然那個時候數字很低,但我個人推測那時應該有挺多人已感染了。

但是我覺得西方人,就同樣的情況意大利也有出現,政府說你不要出門,很多人不聽的,所以包括現在,比如說百老匯都不開了,但我估計今天如果說政府不管,讓它開著,很多人還是會去的。

我覺得最嚴重的事情就是外國人不重視,這樣沒辦法從根源掐斷這個傳染途徑,就很麻煩。


瀟湘晨報:現在開始有哪些重視的措施嗎?

餘歌:現在就是政府要求大家儘量在家,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即使是人員見面,保持安全距離。畢竟官方都這麼說了,還是有一些效力的,包括藥店也好,超市也好,店裡面會限制人數,如果在外面排隊,在排隊的地方會貼一個圖標,一個標站一個人,保證安全距離,這個還是挺好的。


【6】慶幸家人在一起


瀟湘晨報:你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有沒有感染的?

餘歌:暫時還沒有,也希望沒有。有聽說北大校友中有人覺得自己高度疑似,但還沒有聽說確診的。


瀟湘晨報:高度疑似是怎麼安排的,要集中到一個“方艙醫院”或者“上船”隔離嗎?

餘歌:沒有,海上那個“船”其實是不接待新冠肺炎病人的,是接待那種普通病人的。因為新冠肺炎的病人已經大量佔用了現有的醫院資源,所以就變成其他一些普通生病的病人沒有地方去看病。

我今天看了相關報道,說船上有藥房啊、手術室、ICU什麼的全都有,不能接待的只有三類病人,一是婦科,二是兒科,三是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病人,其他的病人好像都可以接待。


瀟湘晨報:你覺得海外華人回國的原因有哪些?

餘歌: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的,像留學生,他們年紀都蠻小,本科剛畢業出來的20多歲,在這邊人生地不熟的,根本不瞭解這邊的醫療體系,你說出了這麼大的事,這些留學生在國內的父母肯定非常擔心他們。

現在有人擔心自己被感染就回國,大家吐槽得比較多,其實說實話,這真的是個例。


瀟湘晨報:有一個華人黎女士,從美國回來,對中國媒體講自己在美國申請檢測了三次被拒絕。

餘歌:後來已經證明她在撒謊,這邊的醫療機構也一直在找她,這個是非常個例的情況。成千上萬的留學生回去之後乖乖在隔離區接受隔離,反而是出了一個這種不好的例子之後,大家會特別關注。


瀟湘晨報:你打算回國嗎?

餘歌:我暫時沒有回國的打算,長途旅行比在家待著感染幾率更大。父母也在這邊,他們去年11月過來的,本身計劃挺好的,去南美玩,包括在美國境內自駕遊什麼的,然後5月回國,機票早定好了。因為疫情,計劃就擱淺了。雖然他們在這隻能在家待著,但我們都還蠻慶幸的,起碼是一家人在一起,心裡踏實,不會在國內的擔心在國外的,在國外的擔心在國內的。


瀟湘晨報記者耿志方 溫豔麗 肖潔 實習生譚思慧 黃紫薇 吳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