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前言:有許多文人經歷了從南宋到元朝之間的鉅變。這一段歷史對於當時南宋的人們來說,是無比悲痛的

,不僅僅是戰亂帶來的痛苦,還有被奴役的心靈之痛。對於當時的文人,心靈上的創傷則更是無法忍受的苦難。當元朝建立後,雖然大勢已定,但許多文人選擇避難,並不與元朝統治者為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雖然避難,但心中仍然裝著百姓,因此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為百姓做著事。這在當時,形成了統一的定勢,也是文人無奈的選擇。

這其中就有一位,那就是著名的文學家,並擁有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術等多項學問的陸文圭。陸文圭學識十分廣博,他甚至預知了自己的身後之事。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愛國文人陸文圭

陸文圭其人

陸文圭於公元1252生於江陰(即如今的江蘇省江陰市)。他有一個專屬的雅號,叫牆東先生。在《後漢書·逄萌傳》中,有一個"牆東避世"的典故,其中牆東指的是隱居於市井意思,具體"牆東"指的是隱居的地方。因此"牆東先生"的本意指的是隱居的士人,這是當時的人們給予陸文圭的專稱。當然,陸文圭是很喜歡人們給予他的這一雅號的,因為他把自己的創作的作品集就叫作《牆東類稿》。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牆東類稿》

陸文圭自小努力學習,不止學習普通的文化,對天文地理算術等也有深入研究。南宋接近末尾的公元1273年,他加與了鄉試,一舉中舉,當時作的文章叫《春秋》。但當時元軍入侵南宋,戰事緊張,元兵侵入樊城、襄陽等地,宋境已難保全。因此,陸文圭不得不放棄參與省試。不久後,南宋被元軍滅亡,蒙元政權成立。陸文圭對此心中悲痛不已,並不願意為元政權服務,因此隱居於江陰東鄉,後來的人們就此稱他是牆東先生。到了公元1291年時,陸文圭用平生所學在在吳縣的縣學裡當教師。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牆東先生的隱居生活

拒絕當元朝的官,為何卻為元人獻策?

為加強對漢地區的統治,元朝廷學習漢人開科取士。但當時漢人多數並不願意去當元政權的官,因此許多文人並不響應。到了延祐年間,當時元朝地方政府嚴令各漢人學子參與科考,否則將被嚴厲處置。陸文圭也在強制參考之列,於是他前後兩次參與了鄉試,並都中舉。到了延祐七年,即公元1320年,他參與省試,成績名次位列江浙行省的第二位。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陸文圭參與了元朝科考,但卻不做元朝的官

在平時裡,陸文圭的文章是出了名的好,而且其他各方面的學問深厚,加之其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學問都很深,且融匯貫通,聲名遠播。他在澄東教學時,許多人都慕名而來,拜人為師。陸文圭參與科考成績又很好,元朝廷為拉攏人心,多次派人要請他出來當官。但陸文圭心中只有並不願意為元朝當官,因此每次都用不同的理由推託了。他不出山當官,但卻積極地為百姓講課授業,不久後,他應邀請,在容山教學。

幾年後,元政府的統治已經穩定,當對百姓壓榨甚深,民不聊生,陸文圭對此十分憤慨且為百姓憂慮,因此心中希望元政權能減輕人們的負擔。到了公元1332年後,他應元政權要求,寫出策論,其中的內容都能切中時弊,其策略主要有三點內容:對地方官吏要精心選擇、大幅減少民間賦稅及徭役、對災民要發放賑災物資。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為元朝提出治國策論

具體地來說,對貪官汙吏要朝廷革除,要點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明確官員選用的規矩、二是對官員的俸祿供給要平均化、三是在制度上制定嚴格的彈劾方法;對當時食鹽法規存在的弊端用三個方面的策略:一是對給官府造鹽的人及家庭要給予撫卹、二是大量減少有關官員差吏的人數、三是對冗官及過多的辦事者進行冊減;

對當時貨幣混亂現象,策略有三條:一是停止印發新鈔、二是朝廷要節約各項用度、三是禁止各級官員奢侈浪費。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陸文圭雖然隱居,但心中裝著百姓

顯然,上述這些方法是很有見地的,如果能徹底實行,將能大幅減低民眾的負擔,對穩定社會將直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可惜的是,

這些策略將讓統治者的利益受損,因此多數沒能得到採納百姓的負擔也因此沒能有效減輕,這也加速了人們的反抗,最終讓元朝維持不到百年時間就被滅亡了。

從陸文圭的內心裡,他並不認同元朝的統治,否則元廷派人來要他出山當官,他早就當官去了那麼,他對元朝提出治國方略,其本意並不是要讓元朝統治的時間更長久,而是希望統治者能減輕民眾的負擔。他想的是讓老百姓能過上好一點的日子。雖然最終沒能實現,但從此事可以看出,陸文圭心中是裝著百姓的。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陸文圭的內心裡,並不認同元朝的統治

遠見卓識,預知了身後事

陸文圭的才能並不僅僅表現在文學上,他在天文、地理、道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對於地理,他有十分詳盡的考核。他對眾多郡縣的來龍去脈,及其人物物產等都能瞭然於心。陸文圭對於星相及占卜之學,也深有研究,因此史書中對他有過總結:"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

陸文圭到了85歲時,他自知生命即將走到終點。於是,他家人及自己的徒弟說:"此地江陰二十年過後,定然起兵災,其慘烈程度較之五代或南宋建炎時期有過之無不及。我亡故之後,將物葬於亂葬岡中,不可修建華麗的墳地,也不可在墓地四周植樹,這可不至於讓人覺察我墓地所在,如此就不會引來盜墓賊,我便無暴屍荒野之患了。"及至他死後,其家人及學生果然將他葬於綺山冷水灣,並按其生前要求僅修建簡單墓地,不樹不封。

如此過了二十年,江陰地區果然兵亂四起,百姓無法生存,盜賊四出,有些規模的墓冢都遭受盜掘一空,骸骨遍野,而葬在亂葬崗中的陸文圭墳墓安然無恙。到了此時,陸文圭的預測能力被世人更加欽佩,其遠見卓識也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陸文圭對預測深有研究

結語:

陸文圭於1336年去逝,享年85歲。他一生不為元朝當一官,但卻為元朝獻策治國。我認為,這並非為了媚元,而是希望讓元統治者減輕百姓的負擔,讓民眾能生活得好一些。這種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深深值得稱頌。

在文化上,陸文圭的造詣很深厚。他創作了《牆東類稿》共有20卷。這本書本已失傳於戰火,但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朝廷編修《四庫全書》時,從明朝的《永樂大典》裡採輯,共獲取陸文圭文章有300餘篇,詩詞作品共有600餘首,依照原有目錄,分20卷收錄於《四庫全書》中。而後來,有多種印本依此刊行於世。

對於陸文圭,《元史》中對他的評價甚高:"文圭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

對於陸文圭,我認為,其才學能力十分高深,對身後之事能如此精準地進行預測,表明其學問研究已超越常人。我認為,他最值得敬重的,是對百姓之情,對國家之愛,這些深深值得後人學習。

陸文圭才學高遠不侍元朝,為了百姓卻提治國方略

《四庫全書》重新收錄陸文圭作品

《"牆東先生"陸文圭》.江陰文廟

《陸文圭》.中華詩詞網

《元史》

蔡晨.《陸文圭其詞其人初探》

薛雨姝.《陸文圭文學思想研究》.《 瀋陽師範大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