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前言:有许多文人经历了从南宋到元朝之间的巨变。这一段历史对于当时南宋的人们来说,是无比悲痛的

,不仅仅是战乱带来的痛苦,还有被奴役的心灵之痛。对于当时的文人,心灵上的创伤则更是无法忍受的苦难。当元朝建立后,虽然大势已定,但许多文人选择避难,并不与元朝统治者为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避难,但心中仍然装着百姓,因此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为百姓做着事。这在当时,形成了统一的定势,也是文人无奈的选择。

这其中就有一位,那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并拥有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等多项学问的陆文圭。陆文圭学识十分广博,他甚至预知了自己的身后之事。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爱国文人陆文圭

陆文圭其人

陆文圭于公元1252生于江阴(即如今的江苏省江阴市)。他有一个专属的雅号,叫墙东先生。在《后汉书·逄萌传》中,有一个"墙东避世"的典故,其中墙东指的是隐居于市井意思,具体"墙东"指的是隐居的地方。因此"墙东先生"的本意指的是隐居的士人,这是当时的人们给予陆文圭的专称。当然,陆文圭是很喜欢人们给予他的这一雅号的,因为他把自己的创作的作品集就叫作《墙东类稿》。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墙东类稿》

陆文圭自小努力学习,不止学习普通的文化,对天文地理算术等也有深入研究。南宋接近末尾的公元1273年,他加与了乡试,一举中举,当时作的文章叫《春秋》。但当时元军入侵南宋,战事紧张,元兵侵入樊城、襄阳等地,宋境已难保全。因此,陆文圭不得不放弃参与省试。不久后,南宋被元军灭亡,蒙元政权成立。陆文圭对此心中悲痛不已,并不愿意为元政权服务,因此隐居于江阴东乡,后来的人们就此称他是墙东先生。到了公元1291年时,陆文圭用平生所学在在吴县的县学里当教师。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墙东先生的隐居生活

拒绝当元朝的官,为何却为元人献策?

为加强对汉地区的统治,元朝廷学习汉人开科取士。但当时汉人多数并不愿意去当元政权的官,因此许多文人并不响应。到了延祐年间,当时元朝地方政府严令各汉人学子参与科考,否则将被严厉处置。陆文圭也在强制参考之列,于是他前后两次参与了乡试,并都中举。到了延祐七年,即公元1320年,他参与省试,成绩名次位列江浙行省的第二位。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陆文圭参与了元朝科考,但却不做元朝的官

在平时里,陆文圭的文章是出了名的好,而且其他各方面的学问深厚,加之其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学问都很深,且融汇贯通,声名远播。他在澄东教学时,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拜人为师。陆文圭参与科考成绩又很好,元朝廷为拉拢人心,多次派人要请他出来当官。但陆文圭心中只有并不愿意为元朝当官,因此每次都用不同的理由推托了。他不出山当官,但却积极地为百姓讲课授业,不久后,他应邀请,在容山教学。

几年后,元政府的统治已经稳定,当对百姓压榨甚深,民不聊生,陆文圭对此十分愤慨且为百姓忧虑,因此心中希望元政权能减轻人们的负担。到了公元1332年后,他应元政权要求,写出策论,其中的内容都能切中时弊,其策略主要有三点内容:对地方官吏要精心选择、大幅减少民间赋税及徭役、对灾民要发放赈灾物资。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为元朝提出治国策论

具体地来说,对贪官污吏要朝廷革除,要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官员选用的规矩、二是对官员的俸禄供给要平均化、三是在制度上制定严格的弹劾方法;对当时食盐法规存在的弊端用三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对给官府造盐的人及家庭要给予抚恤、二是大量减少有关官员差吏的人数、三是对冗官及过多的办事者进行册减;

对当时货币混乱现象,策略有三条:一是停止印发新钞、二是朝廷要节约各项用度、三是禁止各级官员奢侈浪费。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陆文圭虽然隐居,但心中装着百姓

显然,上述这些方法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能彻底实行,将能大幅减低民众的负担,对稳定社会将直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可惜的是,

这些策略将让统治者的利益受损,因此多数没能得到采纳百姓的负担也因此没能有效减轻,这也加速了人们的反抗,最终让元朝维持不到百年时间就被灭亡了。

从陆文圭的内心里,他并不认同元朝的统治,否则元廷派人来要他出山当官,他早就当官去了那么,他对元朝提出治国方略,其本意并不是要让元朝统治的时间更长久,而是希望统治者能减轻民众的负担。他想的是让老百姓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从此事可以看出,陆文圭心中是装着百姓的。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陆文圭的内心里,并不认同元朝的统治

远见卓识,预知了身后事

陆文圭的才能并不仅仅表现在文学上,他在天文、地理、道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地理,他有十分详尽的考核。他对众多郡县的来龙去脉,及其人物物产等都能了然于心。陆文圭对于星相及占卜之学,也深有研究,因此史书中对他有过总结:"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

陆文圭到了85岁时,他自知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于是,他家人及自己的徒弟说:"此地江阴二十年过后,定然起兵灾,其惨烈程度较之五代或南宋建炎时期有过之无不及。我亡故之后,将物葬于乱葬冈中,不可修建华丽的坟地,也不可在墓地四周植树,这可不至于让人觉察我墓地所在,如此就不会引来盗墓贼,我便无暴尸荒野之患了。"及至他死后,其家人及学生果然将他葬于绮山冷水湾,并按其生前要求仅修建简单墓地,不树不封。

如此过了二十年,江阴地区果然兵乱四起,百姓无法生存,盗贼四出,有些规模的墓冢都遭受盗掘一空,骸骨遍野,而葬在乱葬岗中的陆文圭坟墓安然无恙。到了此时,陆文圭的预测能力被世人更加钦佩,其远见卓识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陆文圭对预测深有研究

结语:

陆文圭于1336年去逝,享年85岁。他一生不为元朝当一官,但却为元朝献策治国。我认为,这并非为了媚元,而是希望让元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负担,让民众能生活得好一些。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深深值得称颂。

在文化上,陆文圭的造诣很深厚。他创作了《墙东类稿》共有20卷。这本书本已失传于战火,但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编修《四库全书》时,从明朝的《永乐大典》里采辑,共获取陆文圭文章有300余篇,诗词作品共有600余首,依照原有目录,分20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而后来,有多种印本依此刊行于世。

对于陆文圭,《元史》中对他的评价甚高:"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

对于陆文圭,我认为,其才学能力十分高深,对身后之事能如此精准地进行预测,表明其学问研究已超越常人。我认为,他最值得敬重的,是对百姓之情,对国家之爱,这些深深值得后人学习。

陆文圭才学高远不侍元朝,为了百姓却提治国方略

《四库全书》重新收录陆文圭作品

《"墙东先生"陆文圭》.江阴文庙

《陆文圭》.中华诗词网

《元史》

蔡晨.《陆文圭其词其人初探》

薛雨姝.《陆文圭文学思想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