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家三姐妹”都嫁给了政客,能与她们媲美的,怕是寥寥无几,但苏州一户张姓人家的四姐妹肯定是比得上的。

张家的4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

01

这四姐妹可是门庭显赫,老张家的根在合肥,以诗书传家,她们的曾祖父还是张树声,晚清重臣,与李鸿章齐名。

她们的父亲张武龄由于受近现代新思潮的影响,嫌自己名字太封建,自改名为冀牖,又叫吉友。虽然张家富裕,但张武龄决不是个吃祖产的纨绔,他专情于笔墨纸砚,还在苏州创办平林中学、乐益女中,推动女子教育。

这四姐妹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及张充和,个个惊艳,才情斐然,是真正的闺秀。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老三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却说二姐张允和,被人形容为“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娇小病弱,可她一直不像外表那样,她是经得起苦难的,因此被亲友们用“侠肝义胆”来形容。她与周有光一直恩爱到白头,一起度过这风风雨雨的65年。

张允和: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

张允和从小便与姊妹们一起学习,她的学识才情,正是由父亲的开明和张家的诗书培养出来的。当时张家的藏书之多、之杂、之新,在苏州是有名的,这些藏书孩子们可以自由翻阅,父母从不限制。

而当时张家所住的宅子,处处体现苏式园林的秀美,四姐妹在这里读书之外,还学习昆曲进行排戏,这幼时的熏陶,成了张允和终身的爱好,在晚年时还写了《昆曲日记》,那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02

张允和十六岁时,暑假里到周有光家玩就认识了周有光,那时他在大学里念书。周有光在他的第一封情书里表示了对未来的担忧: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张纸的长信,所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张允和: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

1933年,两个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人终于举行了婚礼。婚礼新式而简单,来的人却非常多。结婚一周年的那一天,允和生下了儿子小平,接着小平又有了妹妹,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在战争年间,任何小家的幸福都是不稳定的。

1937年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张允和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与周有光辗转逃到四川,女儿小禾因盲肠炎救治无效而不幸夭折;她带着儿子迁回成都后,小平又被流弹打中肚子,肠子穿了6个洞,幸亏手术及时,保住了性命。

那粒子弹在她保存了半个世纪之后,交给小平的女儿作为纪念。而小禾的一块小手绢则始终留在她的身边,那是未及6岁便离开人世的小女儿唯一的遗物。

尽管张允和经受了丧女之痛,但她仍然坚强地照顾好家人,她用事实证明,现实的残酷是不会压倒她的,任何情况下,人都应该憧憬未来。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出身大地主”的允和居然成了“老虎”。夫妻俩之间的书信都被搜走了,张允和只能硬着头皮去要,但之后,她就只能放弃工作,成了一个标准的“家庭主妇”。

张允和: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

但谁知道,福兮祸所伏,正是这次的祸事让她避免了文革的动荡。正如允和先生说的:“‘塞翁失马’,时间越长我越体会到这是一种幸运。如果我没有早‘下岗’,如果‘文革’时我还在工作,那我必死无疑,不是自杀就是被整死。”

03

晚年的张允和,仍然在学习许多新知识,在她80岁时,日本一家公司把一部中英文电脑打字机送给了周有光,说是对他的写作很有帮助。

后来到了1995年,张允和突然想试试那台打字机,用它写信,虽然她不懂什么输入法,但家中不正有一个现成的老师吗?每当出现问题,听到她慢悠悠的一声喊,90岁的周先生就会从自己的小书房里颠颠地跑过去,耐心地帮她处理。

张允和: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

张允和渐渐地学会了如何打字,在1995年10月28日,她给所有的姐弟们发出了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一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

《水》是张家的姐妹兄弟所创的刊物,虽然成品只是在亲友之中流传。后来由于战乱,家人分离,这本刊物也就停载了。由于晚年张允和的号召,《水》就是这样在停刊58年之后复刊了。

这真是一份十分有趣的刊物。用“自封为主编”的允和先生的话说,是“世上最小的杂志、最老的主编”。

除了续办刊物,张允和在晚年还致力于写作,《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都是她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