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了,外資機構可以全面進駐了

有一條大新聞藏在國內外抗擊疫情的新聞裡,可謂字越少事越大: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券商外資股比限制。


券商股東不必只能混血,可以是100%的歪果仁了。


金融紅利,是中國的一塊大蛋糕,外資早就想吃,吃了還想外帶。但是苦於中國較強的金融管制,之前大概只能吃點盒上沾的奶油渣。在國外叱吒風雲的摩根斯坦利、高盛等金融機構,在國內完全掀不起浪花,業務量遠遠比不上國內券商,國內龍頭金融機構的外資比例也非常低,上市券商裡,比例最高的光大證券也只有22.8%的外資持股,大部分外資比例只有1%。


上市券商外資比例(%)

金融開放|他來了,外資機構可以全面進駐了


上一次金融機構外資限制的大規模開放是在2019年5月1日,中國銀保監會推出對外開放新措施,覆蓋銀行業、保險業和資產管理業。


銀行業:

取消外資銀行持股限制,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取消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子行的1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和設立分行的2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同時放寬中資和外資金融機構投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方面的准入政策等。


在中國剛加入WTO的2001年末,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是1.82 %。2017年底,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達3.24萬億元人民幣,較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增長10倍多,但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下降到1.32%,這說明在中國銀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外資銀行並沒有跟上中資銀行的步伐。


持股比例和業務範圍限制是導致外資銀行發展勢頭不如中資銀行的主要原因。取消持股比例限制,擴大業務範圍,一開業就可承做人民幣業務與代理收付款業務,內外資一視同仁,無疑的會提供外資銀行在市場上公平競爭的環境。


此外,降低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資產規模門檻,這不僅能吸引更多“小而美”的外資機構來華從事金融服務,也有利於滿足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發展需求。


保險業:

全面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兩年代表處的要求。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2018年底放寬到51%,2021年底以後外資持股比例不再設限。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投資設立保險類機構;允許境內外資保險集團公司參照中資保險集團公司資質要求發起設立保險類機構;允許境外金融機構入股在華外資保險公司;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的範圍,與中資機構一致。取消外國保險經紀公司在華經營保險經紀業務需滿足30年經營年限、總資產不少於2億美元的要求。


作為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最早、開放力度最大的保險業,外資保險機構2018年末的市場份額為6.36%,中資險企佔據了約94%的市場份額。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兩年代表處的要求,很可能吸引更多的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有助於落實“保險姓保”的監管趨勢。


與銀行業立即全面開放外資不同,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只是由原來的50%放寬到51%,但可代表外資股東有更大的主導權,可發揮外資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與經營理念上的優勢。而2021年底後不受限制可100%由外資持股時,現有的合資保險公司是否收購中資股東股權,或放棄合資公司股權另外新設全資子公司,值得密切觀察。


資產管理業

取消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2018年底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寬到51%,2021年底以後外資持股比例不再設限。不再要求合資證券公司境內股東至少有一家證券公司,不再對合資證券公司的業務範圍單獨設限,內外資一致。取消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信託公司的1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鼓勵在信託業引入外資。

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除了中央的政策以外,上海自貿區也推出吸引外商設立資產管理WOFE(外商獨資)的政策,目前已經有逾40家資管WFOE落戶上海自貿區,有幾家已經獲得私募基金牌照發行私募基金產品,並爭取在短期內得到政策許可,取得公募基金牌照發行公募基金,從而實現與全球業務接軌。


國內基金行業的歷史到目前不到20年,而海外比較成熟的資產管理公司均具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資產管理經驗。


上海自貿區已經先允許外資設立外商獨資資管機構,由於MSCI等幾家國際指數編制機構都打算要陸續提高中國股價指數佔全球新興市場的比率,因此預計會有更多的外商獨資外資進入國內資管市場,從私募證券基金開始到公募基金拓展,現有的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東也可能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外商獨資機構,將對行業格局產生影響。




誠然,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自己當然希望肥水不要流進外人田。聽到取消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很多人覺得非常不安,感覺是狼來了,要來吃兔子了。


但是中國一直希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畢竟這是一個世界經濟大國必須要走的路,如果中國遲遲不讓外資金融機構走進來,中國的金融業自然也難以走出去,所謂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金融行業對外開放本身也是中美經貿協議裡內容之一,這次對於券商的外資控股全面的放開比例,也表明了這個金融業對外開放在提速。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全球經濟出現緊張情緒,短期內無法平復,中國在這個時間加快了金融開放的節奏。現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開始量化寬鬆、有的政策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寬鬆,很多錢被放出來,我們加大金融開放,可以引導資金進入中國市場。


其實早在2018年4月底,證監會發布實施《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合資券商業務範圍就逐步放開。2019年10月,證監會表示,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現在政策4月份就開始實行,這比原來計劃提早了8個月。


金融開放|他來了,外資機構可以全面進駐了

最近有兩家合資券商被核准變為外資控股,分別為高盛集團獲准對高盛高華持股比例將從33%增至51%,摩根士丹利對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加上之前的由UBS AG持股51%的瑞銀證券,以及新設立就由外資控股的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這三家,中國的外資控股券商共有五家。據統計,目前還有18家左右合資券商在排隊待批。


金融開放|他來了,外資機構可以全面進駐了


外資券商的到來,到底是狼來了還是鯰魚來了?


沒完全開放前,國內券商受到一定政策保護。取消外資限制,短期必定會加劇券商行業的競爭,甚至不排除會引起新一輪價格戰。


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雖然限制放開了,卻也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外資得一家一家地進、慢慢來,所以外資券商目前主要還是發揮鯰魚效應,跟中資機構一起,提高中國市場的金融競爭力。


外資券商在全球大類資產配置和衍生品業務等方面具備優勢,有利於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金融選擇。


對於國內券商來說,外資進入可能也是個機會,外資進來更多是尋找合作或者是併購,對比市場上自己單打獨鬥,外資選擇直接合作和併購會更快更好地去佔領市場。相對來說,小券商在併購上受到阻力會較少,所以對於小型券商來說,可以在機會合適的情況下抱抱大腿,可以快速提高競爭力。


中國的金融市場規模巨大,1952年至2018年,中國GDP實現增長174倍,2018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人群規模達到197萬人,全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達到190萬億人民幣,預計到2019年底將突破200萬億大關。財富管理市場前景巨大,境外投資者配置中國資產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長。為便利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資本市場,中國已向全球提供了多元化的互聯互通機制。


放開外資券商持股比例限制是中國金融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在這個進程裡,我們已經經歷了:

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促進了人民幣跨境使用,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2019年9月,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

MSCI將指數中的所有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5%增加至20%;2019年6月17日,滬倫通在英國倫敦正式啟動;

香港與內地“債券通”上線,已經有3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66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債券通,2020年1月日均交易為224億元。


中國的金融開放正在穩步發展,但是在全球的背景下來看,中國只是處於一個起步階段,發展空間仍很廣闊。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是不可阻擋的,籬笆能擋住的狼其實本來就是最弱的,要來的狼終究會來,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變成更兇更強的那一隻。

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laocaishen88

-----------------------------------------------------

這是一個有態度的,

金融知識分享平臺,掃碼關注,帶你一起

學理財、懂投資、多賺錢、防掉坑!

(聚焦:銀行理財、公募、信託、保險、股權、二級市場、海外房產、移民、留學、美元投資等資產配置與高端定製化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