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產後缺乳的特效方!

產後缺乳怎麼辦?推薦艾灸膻中和點揉少澤,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點燃艾條的一端,用溫和灸的方法艾灸膻中穴,每次5分鐘,每天1~2次。

用牙籤的鈍頭點揉少澤穴至痠麻脹痛感,每天刺激1~2次。

注意不要燙傷和刺破皮膚。


產後乳汁缺乏,多因身體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鬱氣滯,乳汁運行受阻所致。

膻中、少澤是治療本病的主穴,《雜病歌》雲:“無乳膻中、少澤燒。”

《針灸大成》也記載了膻中主治“婦人乳汁少”。  

婦女產後乳汁分泌過少或者全無,稱為缺乳,多因身體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鬱氣滯,乳汁運行受阻所致。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種情況都可能造成缺乳,比如母體體質虛弱、乳腺發育不良;或產婦厭食、挑食以及營養物質攝入不足,使乳汁分泌減少;或產婦過度恐懼、憂慮,通過神經系統影響垂體功能等。

通常情況下,氣血虛弱的患者,除了少乳或無乳之外,還伴有乳房鬆軟、胃納不馨、神疲乏力、頭暈心悸等症狀。

肝鬱氣滯的患者,則伴乳房脹痛、脅脹胸悶、煩躁易怒等症。

一般治缺乳常選用膻中與少澤兩個大穴。

膻中屬任脈,同時也是心包經的募穴,募穴指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所以膻中又被稱為氣會。

由此可見,膻中穴與氣密切相關,和氣有關的問題,如氣虛、氣機淤滯等,都可以找它來調治。

我們已經知道,缺乳的原因只有兩種,一種是氣血虛弱,一種是肝鬱氣滯,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膻中穴。

膻中穴的位置很好找,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即是。用艾灸刺激這個穴位,每天1次,乳汁很快就會下來了。

少澤也是通乳的要穴。少澤穴在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屬於小腸經的井穴。

井穴我們知道是水流開始的源泉,經脈從這裡開始。從字面來看,少是小、幼小;澤是沼澤、低窪,水流聚集的地方,而少澤即是小水塘的意思。

因此,刺激這個穴位,就可以使經脈裡的水流動起來,水一旦流動,乳汁也就順勢而出了。

刺激方法很簡單:找幾根牙籤,或者小小圓鈍頭的東西,在小指甲的外側輕輕按揉,按到感覺酸脹之處就可以。每天這樣按揉幾分鐘,嬰兒就可以輕鬆喝到乳汁了。

另外,對於有抑鬱傾向的缺乳患者,還須加用合谷、太沖兩穴,以調暢氣機,理氣活血。方法既可用點按法,也可用艾灸法。

除穴位療法之外,食療對產後缺乳也有十分明顯的輔助治療作用,對氣血不足者,應鼓勵產婦多進食芝麻、茭白、豬蹄、鯽魚等既有營養,又有通乳、催乳作用的食物。

肝鬱氣滯者,應勸說寬慰產婦,多吃佛手、麥芽、桂花、雞血、蘿蔔等具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作用的食物。

同時,產後缺乳者所選用的食品,最好能製成湯、羹、粥之類,一是易於消化吸收,二是多汁可以生津,以增乳汁生化之源。

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芥末等;禁酒、濃茶、咖啡等飲料。

滑石、冬葵子,作為治療產後缺乳症的主方,配合辨證論治,其效甚佳!


筆者受《醫學衷中參西錄》滑石“且滑者善通竅絡,故又主女子乳難”的啟發,兩年來重用滑石治療產後缺乳症68例,均有效。

本組68例全為初產婦;年齡23~32歲;缺乳病程1周~3個月;屬血氣盛而壅閉者52例,血氣虛而壅閉者16例。

治療方法:治則應以盛當疏之,虛當疏而兼補之。

主方:滑石粉60克(包、先煎),炒冬葵子30克(杵碎)

每日一劑,水煎服。

血虛加當歸、熟地黃各20克,氣虛加黨參30克,黃芪60克。

療效標準:藥後下乳量多,嬰兒服食有餘者為顯效;藥後下乳量中等,僅夠嬰兒服食者為有效;藥後下而不爽,不夠嬰兒食量者為無效。

結果68例中獲顯效者52例,有效者16例。服藥3劑見效者51例,6劑見效者17例。

如治袁某,26歲。1998年2月6日初診。

分娩一週後,乳汁仍濃稠澀少,乳房脹硬,乳頭痛,胸脅胃院脹悶不舒,情志抑鬱,食慾不振。舌質稍紅、苔薄黃,脈弦數。

處方:滑石粉60克(包、先煎),炒冬葵子30克(杵碎)。

服藥3劑,乳下漸多,餘證均減,又服3劑,乳下正常,神爽納增。

滑石味甘,性寒。有利尿、滲溼、清熱之功,作用較和緩。筆者試用於臨床,確有通絡達乳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冬葵子含脂肪、蛋白質,並有催乳作用,兩藥合用,相得益彰。

筆者臨床常用中藥方:下乳湧泉散

治療產後缺乳的特效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