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武陵山區民族自治縣脫貧摘帽記

<article>
通訊:武陵山區民族自治縣脫貧摘帽記

圖為張迎春捕獲小龍蝦準備打包運往超市。 陳超 攝

中新網重慶4月3日電 題:武陵山區民族自治縣脫貧摘帽記

中新網記者 劉相琳

時下正值小龍蝦上市時節,苗族人張迎春兄弟3人忙的不可開交。他們需要在中午前,完成小龍蝦捕捉,送往縣裡的超市。每天捕撈20餘公斤小龍蝦,可為他們帶來近千元收入。

通訊:武陵山區民族自治縣脫貧摘帽記
圖為村民在青脆李基地工作。 陳超 攝

產業扶貧增強貧困戶“造血”能力

張迎春所在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重慶貧困程度最深的四個縣之一,這裡有34個少數民族居住,是全國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由於交通不便,產業落後等因素,彭水縣農村富餘勞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尋機會,張迎春曾是其中一員。

變化出現在2017年。由於當地持續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在外打工近20年的張迎春看見了“拔窮根”的希望,這一年回到家鄉彭水縣巖東鄉屵山村,拉上兩個因學致貧和因病致貧的哥哥與弟弟,貸款流轉40餘畝地,建成小龍蝦養殖基地。

經過三年多打拼,張迎春兄弟3人養殖的小龍蝦效益越來越好。蝦塘從40餘畝擴大到200畝。因為小龍蝦,三兄弟摘掉了建卡貧困戶的帽子,實現了脫貧致富。

“自己脫貧還不行,我還要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張迎春說,周圍不少鄉親看見小龍蝦不愁銷路,也上門學習養蝦技術。他希望和鄉親們一起打造彭水特色水產品牌和休閒垂釣品牌,讓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距離屵山村小龍蝦基地不遠處的河壩村青脆李基地是彭水縣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所建。為確保當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基地除了種植青脆李外,2020年繼續種植中藥材600畝。時下正是中藥材天門冬種植時節,脫貧戶陳世國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基地後,每天在這裡打工。

該基地負責人之一聶海燕為記者算起了“脫貧賬”。2400畝基地土地流轉費每年共計為當地農戶增收36萬元,基地林下種植和果樹管理用工基本由當地農戶組成,尤其以當地貧困戶為主,全年用工2萬餘人次,這又為農戶帶來勞務收入120萬元。基地帶動兩個村的貧困戶162戶、600餘人脫貧致富,發揮了產業扶貧的優勢作用。

近年來,彭水因地制宜發展紅薯、烤煙、畜禽養殖及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進“一村一品”產業培育行動,每個貧困村均有1至2個穩定增收產業。彭水目前蜜蜂保有量保持在10萬群,紅薯全產業鏈年收入5.6億元,烤煙產業年收入5億元,畜牧業年產值17億元。當地還扶持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在貧困村建立生產加工基地,完善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了貧困村“造血功能”、提升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能力。

通訊:武陵山區民族自治縣脫貧摘帽記
圖為羅家坨苗寨。 陳超 攝

民族特色旅遊為貧困戶打開致富門

“養兒養女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曾經流傳在渝東南地區的這句老話,形象地詮釋了重慶酉陽縣、秀山縣、黔江區、彭水縣4個民族區縣的生活條件。隨著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養在深閨”中的旅遊資源如今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利器”,這4個區縣正成為重慶吸引遊客最多的地區之一。

彭水羅家坨苗寨,是重慶境內最大的苗寨,2014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寨子依山而建,寨內木質結構的吊腳樓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這裡的苗歌享譽中國,但這裡長期不為外人所知。

苗寨裡的村民靠種玉米、紅薯、土豆等維持生計,村民家境都不寬裕。“公公患膀胱癌,三個孩子都要上學,丈夫又患肝病,自己也做了幾次手術。”脫貧戶謝瓊說,她曾經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活的轉機源於鎮裡對羅家坨苗寨的旅遊開發。

羅家坨苗寨所在的鞍子鎮從2016年開始,以農旅、文旅融合為著力點,分三期推進羅家坨苗寨提檔升級改造工作。

為鼓勵村民發展鄉村旅遊,開辦農家樂,鎮裡多方籌措資金200餘萬元,修繕了全寨43棟民房,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民房修繕遵循“外貌民族化、內部現代化”原則,43棟民房全部改建成了民宿,擁有300多個床位。

自從羅家坨開發鄉村旅遊以來,謝瓊也搭上鄉村旅遊發展的“快車”。在政府統一設計規劃下,謝瓊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農家樂、民宿,吃上了“旅遊飯”,現在每年有10餘萬元純收入。

“政府幫了我,我也要幫其他人。”謝瓊說,隨著農家樂生意火了起來,慕名前來的遊客也多了起來。“客人們很喜歡這裡的土貨,我平時就聯繫周邊村民,把山貨拿來賣給遊客,增加收入。”在謝瓊帶動下,當地不少村民也吃上了旅遊飯,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近年來,彭水縣將自然資源與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大力推進“旅遊+”戰略,打造了蚩尤九黎城、阿依河、摩圍山、烏江畫廊、鬱山古鎮等五大精品景區和羅家坨苗寨、善感周家寨等25個鄉村旅遊示範點,年接待遊客從554萬人次增加到1700萬人次,7500多戶貧困農戶通過旅遊產業實現增收,旅遊業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重慶市民宗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渝東南民族地區五個區縣2019年共實施扶貧項目5600個,投資63.56億元,佔重慶全市總投資的26%。重慶在民族地區優先實施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扶貧工程。自2017年7月以來,這些地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8萬餘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7%,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萬元。

近日,隨著彭水縣和酉陽縣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序列,宣告重慶民族地區5個區縣全部脫貧摘帽。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