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又稱霓裳羽衣曲。是一種唐代的宮廷樂舞。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裡。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曾經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就因擅長此舞蹈,而受到唐玄宗的極度寵幸。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胡旋舞

胡旋舞是由西域傳來的民間舞,此舞的傳入,史書中多有記載,主要來自西域遊牧民族。胡旋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胡旋舞》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西域旋轉性的舞種,胡旋女穿著寬擺長裙,頭戴飾品,長袖擺,旋舞起來時,身如飄雪飛如。歷史中,“安史之亂”的主要人物安祿山,就極為擅長鬍旋舞,頗得唐玄宗的偏愛。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盤鼓舞

盤鼓舞是一種踏在盤子和鼓上表演的傳統舞蹈,起源於中國漢代。舞時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盤、鼓數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藝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盤、鼓上高縱輕躡,浮騰累跪,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表演各種舞蹈技巧。因為一般用7盤1鼓,所以又稱七盤舞。盤鼓舞將舞蹈與雜技巧妙地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舞蹈的特殊風格。在漢代畫像磚石上便描繪得有盤鼓舞的形象,內容豐富,且舞姿生動形象,優美矯健。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清商樂舞

清商樂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俗樂舞的總稱,它經過了漢魏六朝直到唐初,不斷吸取民間樂舞的營養,代有新作,被認為是華夏正聲。漢魏西晉時代的清商樂舞是女樂歌舞,其間尤以曹魏時期最為鼎盛,西晉武帝也是個酷愛清商樂舞的皇帝,他保留了曹操時期的清商署。清商樂舞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它包括的內容愈來愈多,既包括中原舊曲、漢魏雜舞,又包括了江南新聲,直至唐武則天時期逐漸式微。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驚鴻舞

驚鴻舞屬於唐代宮廷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的成名舞蹈,現今已失傳。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驚鴻舞曾在著名電視劇《甄嬛傳》的第13集出現過,它是甄嬛與允禮愛情的開端,亦成為了本劇的一大亮點。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巴渝舞

巴渝舞是西漢初年從西南地區賨人(板盾蠻)那裡傳來的舞蹈,它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戰前舞。表演時,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戰歌,樂舞交作,邊歌邊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其伴奏樂器以銅鼓為主,配合擊磬、搖鼗、撫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臺本歌曲》、《行辭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發展到魏晉,則已完全變成廟堂祭祀性質的舞蹈。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渾脫舞

渾脫舞原名《潑寒胡戲》,又名《蘇幕遮》,就是波斯語中“披巾”的意思。它是五代十國北周以及初唐舞蹈,起源於伊朗,由龜茲傳入中原。史料記載,北周大象元年臘月在正武殿上使胡人作此舞,以水互澆身子,謂之乞寒。唐代武則天、中宗時期渾脫舞達到鼎盛、不但都市相率為之,宮廷中亦舞《渾脫》。後來《渾脫》和《劍器》二舞同演,甚至一度糅雜在一起。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宮廷樂舞,是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創作於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這種舞的具體表演方式,據《元史》記載,是十六個宮女,身著妖豔致極,性感逼人的服飾。每人手執法器,其中一個執鈴杵領舞,另外的宮女著白色透明絲衣,頭上繫著白色絲帶,做出各種性感的動作作為伴舞。宮中一有佛事,或順帝寂寞了,就讓他們載歌載舞,祝興歡樂。起初規定該舞只有宮中受過秘密戒者才能觀看,後來卻悄然流入民間。

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這些你都看過嗎,盤點中國歷史著名舞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