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日前,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發佈了2019年年度財報。


報表數據都是冰冷的,在開始解讀之前不如先來聽聽,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安聰慧在財報發佈會上的一段發言,暖暖心?


“哪怕受到疫情影響,吉利也不裁員、不降薪、不延期支付員工的薪酬,同時不會下調年初制定的141萬輛銷量目標,公司會想方設法通過內部組織變革,提高效率,完成目標。”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執行董事安聰慧(左)吉利控股戰略財務中心高級總監、吉利汽車副首席財務官戴慶


在汽車市場雪上加霜的大環境下,安總能說出這段振奮人心的表態,究竟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份財報吧。


四面楚歌


從基本面看,在過去的2019年,吉利銷售汽車136.16萬輛,同比下跌9%;營收974.01億元,同比下降9%;淨利潤為82.61億元,同比下跌35%;毛利率為17.4%,同比下跌2.88%。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首先從銷量上看,吉利終結了連續四年的高增長,在2019年一頭扎進了負增長區間,9%的負增長率,甚至連“大盤”都跑不贏。


造成這種局面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對手逐漸強大起來了,吉利自身的優勢不再凸顯,甚至失去了優勢。


在汽車界,我們有一種說法叫“產品大年”,也就是優秀的新車密集發佈,週期內有助拔高銷量(例如近一兩年的豐田TNGA車型),而2014-2018年正值吉利的產品大年週期,期間推出的博越、帝豪、遠景系列都是當時的當紅炸子雞,銷量很自然就上去了。


但是來到2019年,這些老車型在面對,長安、長城、比亞迪等新產品時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銷量幾乎都是負增長。因此,2020年吉利必須制定有吸引力的新車計劃來挽回頹勢。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其實銷量下降9%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淨利潤足足跌了35%之多,這又是怎麼回事?PS: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吉利汽車指出,2019年淨利潤之所以下滑明顯,除了與車輛銷售額降低有關外,還與研發費用的大幅上漲密不可分。在吉利汽車2019年的銷售成本中,銷售費用佔營業額的百分比為4.4%,與往年相比變化不大。


但行政費用佔營業額的百分比卻由2018年的3.5%上升到了2019年的5.3%,達51.22億元。而行政費用的增加,則主要是由研發費用增加和用工成本提升所致。PS:行政費用包含研發費用和用工成本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尤其是研發費用方面,2019年度,吉利汽車集團研發支出30.67億元,相比2018年的19.26億元,暴增59%。李東輝指出,2019年,吉利汽車的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百分比為5.6%,2020年吉利的研發費用投入將在45億元人民幣左右。


也就是說吉利汽車的研發費用未來還將會攀升,總體用工成本也將持續攀升,畢竟搞電動車是很燒錢的。


既然錢都拿來加工資和搞研發了,淨利潤下降無可厚非,但毛利率的下降則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PS:毛利率是毛利與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2019年毛利率為17.4%


毛利率的下滑,正是反應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說明了吉利產品折扣的力度在不斷加大。


舉個比較貼切的例子,以前一分錢不優惠的領克,現在終於有5000塊錢左右的優惠了。在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有時候你不得不低下頭,而且這種局面很可能將會持續並惡化下去。


怪不得吉利也不得不在業績預告中坦誠,2020年可能成為集團歷年來最艱難的一年。


現金為王


儘管吉利四面楚歌,但是作為“指哪買哪的金主爸爸”,吉利卻一點兒也不慫,完美詮釋了什麼叫“現金為王”。


2019年,吉利汽車的現金水平同比增長23%,達到了192.8億元(主要是銀行借款和發債所得),這項數據應該是自主品牌裡數一數二的了。


吉利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李東輝坦言,這是吉利最直接的資本。“首先我們有190億元以上的現金儲備,比2018年增加了35億,也使得我們面對疫情的挑戰有了充足的底氣。”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現金流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重要性遠遠大於利潤率,它就像人體的血液一樣。大家可以瞭解一下京東,人家長期不盈利也能活得很滋潤,靠的就是紮實充裕的現金流。


表面風光?


2019年,吉利汽車流動負債達到了485.26億元,其中,應付供應商的貨款金額為337.58億元,同比增加了23.29%。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應收賬款對於一家制造業公司來說是命門所在,而吉利汽車對待供應商的貨款問題尤為嚴峻......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在財報中,吉利方面稱採購貨物的賬期為兩個月,但從應付貨款達到了337億元的規模來看,兩個月還款基本不現實,吉利在資金週轉方面似乎不太如意,或者說太苛刻?


雖說“壓賬”對工廠來說都是常態,很正常,但吉利這規模確實有點非同尋常了,極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把上游供應商給拖死。事實上,我們也曾多次在後臺留言裡看到,一些作為吉利供應鏈的網友,有這方面的抱怨。


此外,2019年吉利股息的支出為28億元,在2018年21.61億元的基礎上增加了6.45億元。這可以理解為吉利汽車在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反而加大了向母公司 吉利控股的”輸血“。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眾所周知,吉利近幾年一直都在”買買買“,包括以90億美元的價格投資戴姆勒集團。但直截4月2日,戴姆勒的市值已經從當初入股的900多億美元跌至300億美元附近,這也意味著吉利所投資的90億美元,現在僅值30億美元左右,沒了約2/3。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而且戴姆勒今年也有點自身難保的感覺(淨利潤跌64.5%),吉利也別想可以在戴姆勒身上分到多少股息(錢)了。所以,吉利看上去挺有錢,但背後的財務壓力還是蠻大的。


曙光在哪裡?


車企的命門始終都是產品,只要把產品做好,就什麼都好說。那麼吉利今年會有什麼重磅車型推出呢?


不裁員、不降薪、不下調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


安聰慧表示,吉利汽車今年將推出6款新車型,包括吉利ICON、豪越、Preface(B級轎車),幾何C(純電SUV),領克05、領克06,進一步開拓各細分領域,而PMA純電平臺的首款車型也終於在2020年正式發佈。


這裡不得不說,吉利近年雖然一直在極力推廣新能源汽車,但始終沒能打造出“爆款”產品,根本原因在於吉利沒有專屬的純電動車平臺,包括最新的幾何A依然是油改電而來,指標不如競品。因此PMA平臺首款車型的推出,我們必然是很期待的,而且吉利也說了,2020年將會是發力新能源汽車的年度。


在海外的市場上,吉利賣出去了5.8萬輛,同比增長109%,是財報上為數不多正增長的地方。眼看哈弗、奇瑞在海外混合風生水起,吉利肯定不能忽略這塊蛋糕,據瞭解,領克也將在今年正式進軍歐洲市場。


其實對於吉利而言,2020年最大的曙光或許是與沃爾沃即將到來的合併。兩者合二為一後,將會形成協同效應,有效降低吉利和沃爾沃的研發支出,提升淨利潤率。安聰慧指出,這裡的協同效應,不是僅僅指吉利和沃爾沃的合併,還有寶騰、路特斯的協同。現階段,CMA架構由沃爾沃和領克共享,PMA電動車架構,將會是領克、沃爾沃和Smart共用。

最後,回到開頭所說的,在層層挑戰之下,吉利堅持今年141萬臺的銷量目標,是確有底氣還是痴人說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