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鬥詩的?

會奔跑的金絲魚


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洎水藍,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我國不斷的文脈。詩歌的發展,經過《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詩(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諸多階段,詩歌歷史源遠流長,鬥詩的傳統也隨之綿延了兩千多年。

1、最早、最流行的一種“鬥詩”形式是當筵歌詩、投壺賦詩。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春秋時期,晉昭公和齊景公舉行宴會,以箭投入壺中為樂,投中後吟詩助興。開創了“當筵歌詩”、“投壺賦詩”的先河。

這一次鬥詩爭的是話語權,所以是贏者吟詩。

2、漢代漢武帝修了“柏梁臺”,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柏梁臺落成後,武帝於臺上置酒設宴,與群臣聯句賦詩,規定每人各一句,每句七言,全詩不換韻。比此,這種同題共作的聯句鬥詩被稱為了“柏梁臺體”,也是最早的七言詩。

其故事背景始見於《三輔黃圖·臺榭》;其聯句詩內容始見於《古文苑》卷八、《藝文類聚》卷五十六和《三秦記》等書篇

全詩如下:

日月星辰和四時(皇帝),

驂駕駟馬從梁來(梁王)。

郡國士馬羽林材(大司馬),

總領天下誠難治(丞相)。

和撫四夷不易哉(大將軍)!

刀筆之吏臣執之(御史大夫)。

撞鐘伐鼓聲中詩(太常),

宗室廣大日益滋(宗正)。

周衛交戟禁不時(衛尉),

總領從官柏梁臺(光祿勳)。

平理請讞決嫌疑(廷尉),

修飭輿馬待駕來(太僕)。

郡國吏功差次之(大鴻臚),

乘輿御物主治之(少府)。

陳粟萬石揚以箕(大司農),

徼道宮下隨討治(執金吾)。

三輔盜賊天下危(左馮翊),

盜阻南山為民災(右扶風)。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

椒房率更領其材(詹事)。

蠻夷朝賀常會期(典屬國),

柱枅欂櫨相扶持(大匠)。

枇杷橘慄桃李梅(太官令),

走狗逐兔張罘罳(上林令)。

齧妃女唇甘如飴(郭舍人),

迫窘詰屈幾窮哉(東方朔)

漢武帝后,梁武帝蕭衍有《清暑殿效柏梁體》、唐中宗有《十月誕辰內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詩,成為“鬥詩”之一種形式。

3、魏晉時期,西晉有個叫石崇的大富豪,擅詩文,他在洛陽郊外、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建造了豪華的“金谷園”,方便文人詩友聚會賽詩。宴席上,石崇與賓客常常當筵賦詩,創作出了不少佳篇,統稱“金谷詩”。

石崇為《金谷詩集》作序:“餘以元康六年,從太僕卿出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徵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永礁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時徵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換長安,餘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水,或列坐水濱,時琴笙築,合載車中,道路並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

現在仍流行的“罰酒三杯”之俗就是由此而來的。

石崇的金谷宴席往往有幾十人參與,其鬥詩規則被稱為“金谷酒數”。

曲水流觴”也是魏晉時期南方的一種斗酒形式。

“觴”是一種酒器,可漂浮,詩人們臨水而坐,從上游流來的觴在誰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飲酒賦詩。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節,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舉行了一場“蘭亭之會”。參加這場詩會的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高官謝安、孫綽等41人。會上每個人都要吟詩作賦,最後由王羲之為詩集書寫序文,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4、唐朝最主要的“鬥詩”形式是“唱酬”:即作詩與他人相酬和,或以詩詞相酬答。

唱酬又叫唱和、酬唱、唱酧,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和詩:只作詩酬和,不必用被和詩的原韻;

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唐朝人,“鬥詩”離不開酒, 特別喜歡行令飲酒,白居易詩云:“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絃”。

閒徵雅令”的“令”字,指的是“酒令”,最有代表性的文人酒令就是“飛花令”,即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裡的“飛花令”。在古代,屬於“鬥詩”形式之一。

白居易“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形容的就是“飛花令”。

飛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遊戲,得名於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

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詞曲中的句子,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

飛花令,原是飲酒助興的遊戲之一,輸者罰酒。在酒令中,飛花令屬雅令,比較高雅,沒有詩詞基礎的人根本玩不轉它,所以這種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們喜愛的文字遊戲。

古代的飛花令要求,對令人所對出的詩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詩句格律一致,而且規定好的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臨場現作。

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

比如說,酒宴上甲說一句第一字帶有“花”的詩詞,如“花近高樓傷客心”。乙要接續第二字帶“花”的詩句,如“落花時節又逢君”。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紅”,“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著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發”、“出門俱是看花人”、“霜葉紅於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個字位置上則一輪完成,可繼續循環下去。行令人一個接一個,當作不出詩、背不出詩或作錯、背錯時,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

在酒宴上,行令方式還可以有一些變化,如直接說一句帶“花”字的詩,“花”字在詩中的位置對應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對應到自身,則罰酒。如行令人說“牧童遙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從行令人開始數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剛好是行令人自己,則行令人喝酒。

飛花令”其實是“飛觴令”中的一種,約定所答詩中出現某字,就是某令,故又叫“拈字流觴”,如出現“花”字,就叫“花字流觴令”;出現“月”字,就叫“月字流觴令”。

5、宋朝是“詞的黃金歲月”。詞皆有固定詞牌和格式,依牌格填出即行,故寫詞多稱“填詞”。詞的這種特有屬性,也決定“鬥詞”比“鬥詩”更有規矩。

《六一詩話》記載:“當時有進士許洞者,善為詞章,俊逸之士也。因會諸詩僧分題,出一紙,約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於是諸僧皆閣筆。”

這就是宋代“鬥詩”中的所謂“禁體詩”。

現存的禁體詩以宋歐陽修的《雪》為最早,歐陽修寫詩,主張變新,他不滿意當時人作白兔詩“皆以常娥月宮為說”(《與梅聖俞》,《歐陽修集·書簡卷第六》),提出作“禁體詩”,即蘇軾在《聚星堂雪》序中所引的“禁體物語,於艱難中特出奇麗。”

清人趙翼《陔餘叢考》記載:“禁體詩始於歐陽公守汝陰日,因小雪會飲聚星堂賦詩,不得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等字,歐公所云‘脫遺前言笑塵雜,搜索高寒窺冥漠’者也。”

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歐陽修潁州任太守,作《雪》詩:

題注:時在潁州作,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事皆請勿用皇祐二年

新陽力微初破萼,

客陰用壯猶相薄。

朝寒稜稜風莫犯,

莫雪緌緌止還作。

驅馳風雲初慘淡,

炫晃山川漸開廓。

光芒可愛初日照,

潤澤終為和氣爍。

美人高堂晨起驚,

幽士虛窗靜聞落。

酒壚成徑集瓶罌,

獵騎尋蹤得狐貉。

龍蛇掃處斷復續,

猊虎團成呀且攫。

共貪終歲飽麰麥,

豈恤空林飢鳥雀。

沙墀朝賀迷象笏,

桑野行歌沒荒屩。

乃知一雪萬人喜,

顧我不飲胡為樂。

坐看天地絕氛埃,

使我胸襟如洗瀹。

脫遺前言笑塵雜,

搜索萬象窺冥漠。

潁雖陋邦文士眾,

巨筆人人把矛槊。

自非我為發其端,

凍口何由開一噱。

潁雖陋邦文士眾,巨筆人人把矛槊”,從這句詩裡,可知有人響應歐陽太守號召,紛紛出來“鬥詩”,而且是作“禁體詩”。

41年後,元祐六年。歐門弟子蘇軾因言致禍,罷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出知潁州,與客會飲於歐陽修曾作《雪》詩的聚星堂。蘇軾“忽憶歐陽文忠公作守時,雪中約客賦詩,禁體物語,於艱難特出奇麗。爾來四十餘年,莫有繼者。僕以老門生繼公後,雖不足追配先生,而賓客之美,殆不減當時。公之二子(歐陽棐、歐陽辨),又適在郡,故輒取前令,各賦一篇。”

《聚星堂雪》:

窗前暗響鳴枯葉,

龍公試手初行雪。

映空先集疑有無,

作態斜飛正愁絕。

眾賓起舞風竹亂,

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無翠袖點橫斜,

只有微燈照明滅。

歸來尚喜更鼓永,

晨起不待鈴索掣。

未嫌長夜作衣稜,

卻怕初陽生眼纈。

欲浮大白追餘賞,

幸有迴飆驚落屑。

模糊檜頂獨多時,

歷亂瓦溝裁一瞥。

汝南先賢有故事,

醉翁詩話誰續說。

當時號令君聽取,

白戰不許持寸鐵。

“白戰”,即徒手肉搏,以此來比喻“禁體詩”,後人又稱為“白戰體”。師生隔了41年,又鬥了一回詩。

6、明清時候,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鬥詩形式:詩鐘

這個時候鬥詩已成為一種文字遊戲。詩鐘是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聯或多聯,香盡鳴鐘,所以叫做“詩鐘”。詩鐘吟成,再作為核心聯句各補綴成一首律詩,遊戲結束。詩鐘多半限定內容(詩題)、文字和種格,比如如果限“來、去,七聯”,則必須吟成七字對聯七幅,“來、去”分別位於句中的七個不同位置。更有甚者,先固定每句的第一個字,比如“來”和“去”,再限“來、去,七聯”

來而不往非常禮,

去若能歸是醉仙。

來來往往千帆競,

去去回回百鳥旋。

來世來生都不管,

去愁去病復何求。

來即速來三萬貫,

去須長去一千年。

來財怎及來名好?

去勢常隨去世行。

來年只恐成來世,

去病誰知要去愁。

來世不知何處去?

去年難得此間來。

古代人的鬥詩,真是大浪淘沙,真心佩服古人才情。如果我們現在的人,去和古代人鬥詩酒,我想會醉倒一大片。


洎水藍


我最喜歡的就是蘭亭集序裡描寫的曲水流觴的故事。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日子裡,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暢敘幽情,豈不痛哉?




秋水軒qiushuixuan


一、春秋:“鬥詩”的開端

主要方式:“當筵歌詩”、“投壺賦詩”。

《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


“當筵歌詩”可以說是我國最原始、最流行的“鬥詩”形式。據《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當年齊侯、衛侯和鄭伯到晉國,拜賀新君即位。席間行投壺之禮,賦詩助興。

中行穆子舉箭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投中了,輪到齊侯。齊侯舉矢接其茬而歌:“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

中行穆子和齊侯如此“鬥詩”,不僅是中國“鬥詩”最早的古籍記載,也開了宴席酒令令辭之先河。

二、魏晉:開啟鬥詩集體創作模式

主要方式:“金谷酒數”“曲水流觴”。

《金谷詩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

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了五言詩,湧現出一批文化名人和詩賦大家,如曹魏建安文學中的“三曹”、“七子”,兩晉文壇則有左思、陶淵明、謝靈運等。魏晉南北朝不只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還為後世詩文創作、交流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這就是“詩詞大會”式“大家一起玩”的集體創作模式。

“金谷酒數”是中原北方文人的發明,而在當時的南方則流行臨水設筵,以“曲水流觴”的方式作詩、鬥詩。觴是一種酒器,多為木製,可漂浮,從上游流來的觴在誰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飲酒賦詩,他人唱詩應和。

西晉文人石崇最熱衷於此方式,他在洛陽郊外、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建造了豪華的“金谷園”,方便文人詩友聚會賽詩。宴席上,石崇與幾十位賓客常常當筵賦詩,創作出了不少佳篇,統稱“金谷詩”。他也為“金谷詩集”親自作序稱:“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現在仍流行的“罰酒三杯”之俗即由此而來。

東晉有一場著名的“詩詞大會”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節,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舉行的“蘭亭之會”。參加這場詩會的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軍政高官謝安、孫綽等41人。會上每個人都要吟詩作賦,最後由王羲之為詩集書寫序文,此即有名的《蘭亭集序》。

三、唐代:名副其實的“詩詞大賽”

主要方式:“飛花令”“拈字流觴”

白居易:“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絃。”


在唐朝,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離不了詩,以文人酒局來說,每一場都是“鬥詩會”。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便在宮城西開文學館,羅致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文士,歡宴暢飲,行令吟詩,扶琴弄墨……閻立本的《十八學士圖》描繪的就是這種場景。唐朝人特別喜歡行令飲酒,全民參與,此即白居易所謂:“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絃”(《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白居易生前曾組織過兩次由多位年過七旬老人參加的“尚齒會”。這是以作詩吟詩為主題的酒會,會上要求每位老人都要賦詩,然後安排畫工,給每位老人畫像,畫上還題上他們所賦詩文。

“飛花令”早在唐代就是詩人最喜歡玩的酒令之一。“飛花令”又叫“春城無處不飛花令”,因盛唐詩人韓翃《寒食》詩首句得名。“飛花令”其實是“飛觴令”中的一種,約定所答詩中出現某字,就是某令,故又叫“拈字流觴”,如出現“花”字,就叫“花字流觴令”;出現“月”字,就叫“月字流觴令”。

“飛觴”有多種玩法,如合席約定每人吟一句詩詞,其中要帶“花”字,其難在“花”字須出現在特定位置上,如第一個人說“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詩),那接下來的人說的詩句中“花”就得在第二字位,答“五花馬,千金裘”(李白詞)是對的,如果說“感時花濺淚”(杜甫詩)就錯了,要罰的。再接者“花”就得在第三字位:“月照花林皆似霰”(張若虛詩),如果說“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詩)也不對,要罰酒。

也有不講字序的,吟出古詩中的“花”字排在哪一位,哪一位飲酒,接著繼續行令“飛花”。一般情況下,所有參與者都飛到“花”時才令畢,酒席才可結束。因此,玩“飛花令”時人人都少不了被罰酒和敬酒,確是“春城無處不飛花”。“飛花令”雖為酒令,但它也是名副其實的“詩詞大賽”規則。

四、宋朝:火得跨時代

主要方式:“唱酬” 以“詞言情”

晏殊詞雲:“一曲新詞酒一杯。”

唐朝乃“詩的天空”,而宋朝則是“詞的黃金歲月”。宋詞的繁榮得益於晚唐和五代詞人的努力,南唐李煜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將詞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宋朝,“詩言志”下面的“歌詠言”,已換成了“詞言情”。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詞能不火嗎?

唱酬規則有酬和、賡和、追和、分韻、依韻、用韻、次韻、步韻等多種手法。在唐朝,詩人們無不唱酬,白居易《因繼集重序》稱:“未忘少年時心,每因唱酬,或相侮謔。”唐朝人的“鬥詩”精神被宋朝文人完全繼承下來,飲酒必填詞,填詞只須酒。用北宋著名詞家晏殊的詞句來說,這叫“一曲新詞酒一杯”,與唐朝人的“斗酒詩百篇”相映成趣。

詞皆有固定詞牌和格式,依牌格填出即行,故寫詞多稱“填詞”。詞的這種特有屬性,也決定“鬥詞”比“鬥詩”更有規矩。而且,鬥詞不僅可以在同輩、朋友間進行,後輩甚至後代都可隔時空“鬥”上一詞。

北宋時最著名的一場“詩詞大會”是在駙馬都尉王詵的私家花園西園裡舉行的,史稱“西園雅集”,舉行時間在宋神宗元豐初年。王詵邀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以及日本圓通大師等16位文化名人、作詞高手、繪畫大師等,作詩填詞,談經論道。宋代的這次“西園之會”與東晉的“蘭亭之會”一道,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兩段佳話。

歡迎關注@雲端一瞥,我們一起談古論今,站在雲端,瞥見歷史璀璨星河中最美的一縷星光。


雲端一瞥


四種方式:一是分韻,二是拈韻,三是同題,四是唱和。

分韻,即若干個韻字,如今一定順序分給個人,或接年齡,或接職務,或接所坐序列一一分韻。有時也由賢長者給其他人不念舊惡韻字定韻,如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次在光華殿大宴群臣,就給臣工們賜韻賦詩。韻字只派給文官,不給武將,大將曹景宗吵著要武帝賜韻,武帝就給他”競病“二字作韻,他隨即吟道:”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一個武將能吟這等詩篇,算得是佳作了。如若不是篇中重了一個”去“,我個人認為可壓整個蕭梁一朝。

二拈韻。拈韻有點和分韻相類似,不同的是從前人詩中取一首或若干句一個字一個字做成閹,參與者大家來抓閹,抓到哪個字就用哪個字作韻。

三是同題。這種形式多半是皇家考驗臣工文才,武則天最喜歡用,每次出個題目讓大臣們作詩,作完讓上官婉兒批閱以定優劣。

以上三種形式,既比速度又比質量,快而優者為勝。

第四種是唱和,一般是詩友之間鬥詩,韻不難不叫你和,韻字難用才讓你和。有步韻、用韻、依韻三種。步韻最難,也叫次韻,即依照原詩韻腳用韻,順序一成不變。用韻也用原韻字,但可以改變順序。依韻比較容易,只需和原詩韻腳在同一韻部就可以了。

清代大詩人袁枚,常與尹繼善唱和。尹詩才敏捷,往往一揮而就,和得很快。有年除夕在家守歲,就要到新春了,家人忽報袁枚寄詩來,打開一看,詩四句“知公得句便傳箋, 倚馬才高不讓先。今日教公輸一著, 新詩和到是明年。”袁枚終於贏了一回,因為除夕將近,尹繼善再能,和詩也要隔年才能送到袁枚處。

這些方法今仍在用。


深圳鄭海洲


說到鬥詩,那就離不開酒,酒文化就是中國的禮儀文化,婚嫁飲酒,征戰飲酒,孤獨飲酒,作詩也飲酒。鬥詩種類多樣,最普遍也是鬥詩使用最多的有兩種

一、飛花令。這一詞源自唐代詩人韓翃的名詩《寒食》中有“春城無處不飛花”。其形式就是先推舉一人為令官,由令官作出詩句,然後其他人得按照這個韻律形式作出詩對,不然則飲酒作罰。

二、流觴曲水。王羲之《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文人墨客鹹集於水渠旁,由上游放置一特製酒杯,當酒杯漂到某人身邊則取之飲酒且作出詩來。




文路話談


古人的詩會與鬥詩

紅樓夢中的鬥詩

古人的詩會常常會有個主題,另外還有些規則,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鬥詩的。

1、限韻聯句鬥詩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寫到黛玉、湘雲用十三元聯韻作詩的故事:

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興了,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們的興趣了。咱兩個都愛五言,就還是五言排律罷。”

湘雲道:“限何韻?”

黛玉笑道:“咱們數這個欄杆的直棍,這頭到那頭為止。他是第幾根就用第幾韻。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這可新鮮?”

湘雲笑道:這倒別緻。”於是二人起身,便從頭數至盡頭,止得十三根。

湘雲道:“偏又是‘十三元’了。這韻少,作排律只怕牽強不能押韻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罷了。

黛玉和湘雲選韻用數欄杆的土辦法, 欄杆是十三根,於是就用平水韻的第13個韻部:元。可見這次鬥詩有幾個規則:

第一是限韻,必須用【十三元】;第二是五言排律;第三是大家聯句作詩,一人兩句,第一句接前人對一個下聯,第二句給後面人出一個上聯。

2、限題鬥詩

在 《紅樓夢》中第三十八回 ,林黛玉們又搞詩會,這次不限韻了,但還是有兩個要求:第一是命題作詩,詠菊花;第二,詩體要用七言律詩。

如薛寶釵寫的是七律《畫菊》,押韻下平【七陽】:

詩餘戲筆不知狂,豈是丹青費較量?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 淡濃神會風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莫認東籬閒採掇,粘屏聊以慰重陽。

林黛玉是七律《問菊》,押韻上平【四支】: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書顏筆記


飛花令,原是飲酒助興的遊戲之一,先推一人為令官,或出詩句,或出對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續令,所續必在內容與形式上相符,不然則被罰飲酒。行雅令時,必須引經據典,分韻聯吟,當席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

例如,唐朝使節出使高麗,宴飲中,高麗一人行酒令,唐使即應對曰:“許由與晁錯爭一瓢,由曰:‘油葫蘆’,錯曰:‘醋葫蘆’”。名對名,物對物,唐使臣應對得體,同時也可以看出高麗人熟識中國文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鴛鴦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寫的是清代上層社會喝酒行雅令的風貌。


福爾摩機船長


你好,非常高興與您探討這個問題。

我國的詩歌的發展非常的早,是從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從楚辭、漢賦、魏晉南北朝五言詩再到律師、宋詞,經歷了非常多的發展。

詩的興起主要在唐朝,這主要是因為唐朝整個社會對於詩歌都非常的重視,無論是上層人士還是底層的民眾,都非常的愛好這一文體,並且詩的主題可以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鬥詩也可以說是經常會出現的。

對於文人們來說,酒局之上必要有鬥詩。他們非常喜歡行酒令,而這些酒令往往便是以詩作為來往。

在近日非常火爆的“中國詩詞大會”中所使用的的“飛花令就是其中一種,其實飛花令是”飛觴令“的一種,就是在場的人約定所答的事中要出現某令,比如說要出現”月“字,那麼就是月字流觴令。

而不僅僅是唐朝人喜歡鬥詩,這個興趣隨著時代的變遷也一直保留下來,甚至在後來的紅樓夢中都有關於鬥詩的場景:

第四十九回結尾處,原文如下: (眾人)一齊來至地炕屋內,只見杯盤果菜俱已擺齊了,牆上已貼出詩題、韻腳、格式來了。寶玉湘雲二人忙看時,只見題目是“即景聯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蕭韻。

後面的鬥詩,大家往往會設定鬥詩規則,對於作詩的主題、形式、字數進行規定。對於在固定時間內需要個人來給出與主題相符的詩句,這也是非常考驗個人的詩詞功力的。


曉說談心


四種方式


z1荷鋤月下


古人鬥詩,相與唱和,宴飲行令,實乃以詩言情言志,或教化人倫,或經世致用。何以尤愛如斯?

一為有情,“不知人之有情,非歷幾千百年日月之精華、山川之秀氣、鬼神之契合、奇花異草、瑞鳥祥雲、禎符有兆,方能生出這痴男痴女。”

二為有雅,“當此韶華滿眼、春色無邊,苟不一觴一詠,不教花月笑我儕俗物哉?”

三為有趣,“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申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四為有才,“才子弸中彪外,茹古涵今;才女花能解語,玉可生香。天下才一石,看雌雄獨得幾鬥?”

談鬥詩之前,先說說什麼是文明。可以說,文明的誕生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文明從文字開始。倉頡創造文字,為什麼天雨粟、鬼夜哭?因為文字是文明的肇端,它標誌著一個民族的心靈衝破了空間的桎梏和時間的矇昧,開始逐漸擺脫了自然力和超自然力對人類的控制,到了孔子宣告“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文明取代了宗教,開始領導和治理中國,文明自此“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

“鬱郁乎文哉”的文明到唐代抵達極盛,人文的光亮照亮黑暗,在宇宙間飛翔,化成天下。文明是一雙靈魂的翅膀,衝破限制;是一團精神的光焰,照亮黑暗。“詩書千載荷龍光,禮樂百年承燕翼。”中華這條巨龍的輝煌,靠的是詩書千年的承載;中華這隻飛燕的輕靈,靠的是禮樂百年的化育。

自甲骨文始,卜辭、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彙集成一條無限寬廣且從不間斷的文脈河流,數千年來,滋養著這片神州大地,鬥詩的傳統也隨之綿延了兩千多年。

春秋時期,流行“當筵歌詩”、“投壺賦詩”。一開始,詩和歌是分開的,堯帝當年任命虁為其樂官時,說“詩言志,歌永言”,可見堯帝對詩與歌已頗有研究。當年齊侯、衛侯和鄭伯到晉國賀新君即位,席間便投壺賦詩助興,《春秋左傳》因此成了中國記載鬥詩的最早古籍。

魏晉時期,開始推崇“金谷酒數”、“曲水流觴”,開啟了“詩詞大會”的集體創作模式,西晉擅長詩文的大富豪石崇,在豪華的金谷園常與文人詩客當筵賦詩,賽得之師為“金谷詩”,鬥詩規則為“金谷酒數”。石崇在金谷詩集中親自撰序稱“……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東晉時最著名的“詩詞大會”是永和九年的蘭亭雅集,王羲之一行四十一人以“曲水流觴”的方式鬥詩,王羲之為詩集書寫序文,此乃書文並茂的曠世不朽之作《蘭亭集序》是也。

唐盛世之時,出現了“飛花令”、“拈字流觴”,斗酒詩百篇,全民參與,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