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01

洮硯製作技藝


洮硯又稱洮河綠石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並稱中國三大石質名硯。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其巨大的文化藝術價值,岷縣“洮硯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洮硯擁有質堅而細,瑩潤如玉,具有發墨快、研墨細、不損毫、揮灑起來濃淡相宜,得心應手等特點。

傳統洮硯品種繁多,製作模式上有三大特色:一是多為帶蓋的雙硯,硯蓋間帶合扣,有利於蓄墨的保存;二是墨池較深,且多以圓形墨池為主;三是硯臺的某一側面留邊,不作加工,並保存自然石面,以示樸真。在硯面的處理上有素面硯和雕花硯兩大類。


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經過一些洮硯藝術家的借鑑,使洮硯雕刻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同時大膽創新,有了新的變化,在洮硯的雕刻題材上,傳統的圖案主要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喜鵲踏梅、松鶴延年、嫦娥奔月、歲寒三友、八仙慶壽等,現在的洮硯雕刻則引入更多的生活素材,使雕刻的題材種類花樣繁多。


02

傳承人李江平


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李江平,1986 年生於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鎮的一個制硯世家,是洮硯技藝第六代傳人,自幼受到洮硯文化薰陶,熱愛洮硯藝術創作。現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藝術家,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民協硯委會理事,甘肅潤玉洮硯藝術研究院院長 (原甘肅卓尼李氏洮硯研究會會長),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洮硯製作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

受到祖父和父親的薰陶,從9歲起,李江平就開始接觸洮硯製作。11歲那年,李江平獨立雕刻的一方“枯木逢春”洮硯被一位蘭州的書畫家看中,當即以200元成交,這給了李江平極大的鼓勵,熱愛製作硯臺的他也暗下決心要以此為職業,繼承和發揚洮硯文化。

從15歲開始,李江平就進入社會,在甘肅省臨洮縣的一家洮硯廠從事雕刻工作,磨練製作技藝。2001年至2003年,他在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愛軍的藝術品研究所裡半工半讀,一邊做工養活自己,一邊向老師討教技藝。


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經過10年洮硯學習、製作的磨礪,他的事業從2010年開始迎來騰飛。隨著更多作品逐漸被市場接受,李江平並未迷失在“錢”途看漲的藝術品行業,而是另闢蹊徑創作了不少公益巨硯作品。他在2008和2009年分別自費創作並無償捐獻的兩塊紀念“5·12汶川地震”的巨硯分別被中央檔案館和四川博物院永久收藏。

李江平認為,製作一方好硯,不僅選料非常重要,而且考驗制硯者的技術學識,就和考試一樣,拿到一塊料,你學了多少就能表現出來多少。

李江平不僅深諳制硯技藝,還拜師學習了中國畫、書法以及篆刻等,利用閒暇時間閱讀古典書籍。


此外,他還善於從生活中發掘靈感,撲克牌面上印刷的建築、風景等元素都是他取材的來源,他還將唐詩宋詞等融入到洮硯的製作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觀察,他設計了多個硯臺的題材,對構圖及形的標準更有把握,用刀尖雕刻出想要表達的意境。


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傳統的硯臺製作工藝中使用鏤空懸雕技藝較多,觀賞性強,但是實用性不強。李江平通過多次試驗,對雕刻技藝進行了創新和升級,製作出的硯臺等洮硯作品也更加具有實用性。

為了專心研究、製作洮硯,在2011年,李江平發起成立了甘肅潤玉洮硯藝術研究院。目前,該研究院已有洮硯國家級傳承人、省級傳承人、中華傳統工藝大師等50多人。

不同於過去洮硯製作父子相傳的封閉模式,自2005年起,李江平手把手地免費培訓了30多位洮硯雕刻製作藝人,他們中已有不少出師就業。


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人李江平:在方寸雕刻中走向傳承


儘管前路很難,但是李江平卻表示將一直從事制硯工作,將洮硯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對於洮硯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的發展,李江平持有樂觀的態度。


他認為,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洮硯是不會消亡的,而他本人作為甘肅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也為洮硯技藝傳習做出大量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