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傳承

清明

百度百科: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從以上可以看出,從節氣上看,是個溫暖怡人的節氣,適合出遊踏青;從節日看,是個莊重肅穆感念追思的節日。

自己的感覺是:在這樣一個讓人清楚明白的日子裡,國人應該好好做一些思考,從家到國,有個清楚明白的紀念追思。

人心善忘,記憶也要好好的傳承。

鄰國日本每年都會有人對靖國神社進行參拜祭奠,特別是甚至一些黨政要員也會出席參拜,作為鄰國的我們以及韓國等對此會憤怒,我們憤怒是因為感覺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而實際上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為什麼憤怒,只是隨大流進行一下情緒表示。

那可能是對為家國作出貢獻犧牲的人的感念,同時也是對國民進行的一場愛國教育,甚至可以說是立國的一種精神。

這些年,我們的國家在國家層面上設立了紀念日,比如,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並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國家在國家層面設立紀念日,不是為了鼓勵國民的仇恨情緒,而是為了紀念,不忘歷史,讓民族有共同的記憶,凝聚民族的情感,知道我們從哪兒走過,經歷的苦難,要愛自己的國家。

小到家庭,每年清明是每個中國人家庭祭奠過世親人祖先的日子,農村有墳,墳前燒紙默唸,城裡無墳,也有靠著牆根燒紙紀念的,這樣,至少在一個特定的日子裡,可以好好想想過去,知道自己從哪兒來的,撫今追思,然後想想以後如何行為,家風家訓該如何傳承下去。

愛家,當然沒錯,我們同時作為國民,我們愛國的表現是否也在特定的日子裡有著特別的追思記憶,對國家的英雄,烈士有認真深切的緬懷。

2020年4月4日,國家以國之名追憶英雄,國家領導人肅穆默哀,這些給國民以深刻印象,愛國,愛我們的英雄從來都是理所應當的。

我希望我的國越來越好,希望每一次的風雨後都能有更好的改變,讓我的國,每個家少一些風雨,多一些春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