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還孩子的目光》讀後感-不一樣的角度看孩子


《關注還孩子的目光》讀後感-不一樣的角度看孩子

做為一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兩位孩子的媽媽,應當保持終身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教育領域方面的知識。疫情在家期間,我計劃學習《關注孩子的目光》這本書,書的作者是日本的佐佐木正美。知道這本書已經很長時間,但因為要帶著兩個孩子,沒有時間能讓我安靜的、仔細的去閱讀這本書,而遲遲沒有行動,最後我選擇用聽音頻的方式和做筆記並用的方式,學習了這本書。這本書我一共聽了六遍,給我的啟發非常大,用淺顯易懂的舉例,讓我們知道早期教育和社會性的重要性、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和培養自立、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是如何發展的。對於孩子的成長,這本書從懷孕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再到青少年期,分章節的講解了作為家長要如何做。其中還有很多進行與老一輩的教育對比的方式,和例舉

《關注還孩子的目光》讀後感-不一樣的角度看孩子

很多世界知名的實驗來引發我們的思考。這本書很值得所有的媽媽們去閱讀,特別是準備做媽媽的,如果能提前學習,我覺得能幫助我們解決大部分養育孩子的問題。孩子每個成長階段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對孩子未來會造成何種影響,都非常清晰明瞭的告訴了我們,同時對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給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是非常專業的書籍,但是卻簡單易懂,很多的案例也會讓我們產生非常多的共鳴,包括一些實驗案例,也讓我們產生深思。這本書不光教會我們用何種態度去陪伴我們的孩子的成長,同時也讓我們自己在這個個過程中找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缺失,明白自己現在存在的問題找到突破點。

書中的第一章說到:嬰幼兒期是打下一生人格基礎的根本時期。佐佐木醫生非常形象的用塔建築來比喻嬰幼兒時期教育的重要性。一座塔能保持1300多年經歷了40多次大地震依然屹立不倒,這歸功於它的地基打得好,地基雖然我們看不到它,但是對建築的命運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像嬰幼兒時期是人格完善的基礎時期,小學和初中就像是房子的柱子和地板,高中的話就類似於像屋頂瓦片,而大學就像是內部裝潢。在建築中,雖然我們看不見地基,但大家都知道地基的重要性,也是不容易更改的;而這些我們看得見的,都是可以進行更改和變化的。一座建築的倒塌,我們可以重新去建立它,但是人們的教育就很難重來,沒有了小時候的穩固地基,長大了就會出現問題。他不像是大學這樣的高等教育,到了大學可以轉學,也可以學其他的,我們沒有辦法重新回到嬰幼兒時期,回到幼兒園。雖然說小時候的童年記憶,我們是非常的模糊不太記得,就好像看不見的地基一樣,但這並不代表它不重要,不需要引起重視。

文中還說到了人際交往對育兒的重要性。孤獨的人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十個媽媽八個焦慮,那焦慮和不安從何而來?1、用書中標準去衡量孩子的發展,孩子沒有想象中的發育好。2、與丈夫交流少,有很強的孤獨感。3、職業女性放棄工作,對外的溝通少了,對外界有疏離感。這些情況疊加導致了人的焦慮和不安,從而影響了親子關係。孤獨的父母依賴孩子,這樣的依賴會導致孩子失去自主能力,不愛說話,失去判斷能力,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等。

書中有一句話說到:在富裕的國家,人們不會因為麵包而死去,但是有很多人因孤獨死去。這句話我聽後是醍醐灌頂,驚出一身冷汗。我們現代社會的孩子,大家都不缺麵包,都希望孩子通過讀書有一個遠大的前程。所以孩子們除了知道讀書學習,好像真的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在媒體上看到一些讀博士後的一直無法畢業,其實就是因為他不知道畢業後能幹什麼?從小父母就只告訴他們讀書這一件事,大半輩子只知道讀書,所以一直讀到博士後,畢業了就沒有書讀了,不讀書又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所以就不敢讓自己畢業。從小隻知道學習根本就沒有朋友,所以也無法在朋友身上習得任何父母教給他的以外能力。孩子從小隻有父母陪伴長大。父母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也就儘量不帶孩子去交朋友,時間久了就不知道怎麼樣去交朋友了。佐佐木醫生說,如果只能在父母和朋友之間選一個,那一定要選朋友,在一生中朋友比父母重要多了。我們應當讓孩子之間養成社會性,彼此互相商量學習,養成信任感,打成一片,學會一群人一起放鬆。而不是培養孩子學會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能感到放鬆。

《關注還孩子的目光》讀後感-不一樣的角度看孩子

書中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內容,在此不好一一講述,我下一步的行動就是深度分析這本書的每一個理念,寫成文章發表。佐佐木醫生在後記中寫到:健康的養育生活在未來社會的孩子,是具有價值的任務和使命。不為他人著想就不可能實現自我。只考慮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找到幸福!作為父母也應當思考我們可以留給下後代什麼?與所有的家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