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前言:宋朝自开国后不久就逐步走向没落,其中的原因在于文武策略上的失当,同时也是此朝代皇帝流传的自私思想所至

。赵匡胤自从立国之后,害怕后世武将学他造反,连续拔高文人在朝中的地位及权力,而不断削弱武官的力量及权力。这最终导致军力像弹乒乓球一样逐波下降,最终无论是北宋或南宋,全部亡于外敌之手。

这并不是说,宋朝的文官就一无是处。其实,宋朝无论是北宋或者南宋,都出过不少有名的文臣。他们也提出过有许多能提高国家力量的好方略。只可惜,要么被皇帝否定,要么最终没能持续地坚持,最终半途而废导致走回老路。在北宋中期时,就有一位大臣名叫苏颂,对内对外都有好的意见,但其中重要的内容没能被当时的皇帝接受他为了正义甚至多次顶撞皇帝的旨意,结果意见虽好,但也并未能改变北宋逐步走弱最终灭亡的格局。让我们重温那一段历史吧。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北宋名臣苏颂

苏颂是什么人

苏颂于公元1020年12月10日出生于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即如今的福建省厦门同安区)。他自小聪明,且喜爱各类新奇之物,曾连续数月不下阁楼,将家中千册典藏读完,因此学识大增。自小就有的好奇心为他后来在天文、机械及药理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苏颂的父亲是集贤殿修撰苏绅,其家庭是闽南的望族,他对各类经文籍都十分精通,由于自小就有的努力,在数学、天文、药物、机械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文学上,更是位高产的诗人,其诗作中有许多精美的好作流传于世。公元1042年,22周岁的苏颂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及第。从此踏入官途,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为官生涯。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苏颂出生于官宦世家

官途见真心

苏颂在刚考中进士前几年,按当时朝廷典制,只是当一些小官。直到11年后的1053年,他才被召到朝堂中,担任馆阁校勘,从此开始一段时间的编撰古籍工作。过了一年多,他的官位被提升到大理寺丞的位置上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收入并不高,但极力照顾好祖母和母亲,此外还供养着姑长、姐妹以及外族中数十人的生活,还要按当时风俗及时地给他们操办婚嫁。这样下来,家中生活并不富裕,有时妻子儿女甚至吃不饱穿不好,然而一家人在一起,虽然贫困但也是和睦融洽。对此,当时的宰相富弼甚至把他称作"古君子"。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苏颂的清廉是出了名的,被称为"古君子"

再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公元1054年,苏颂调任到太常礼院作同知一职。之后数年,他的官位反复变动,但总体是提升的。直到1060年,提官担任太常博士,并仍然兼任医书校正官。一年后,朝廷开始让他出任地方首长,到颍州担任知府。一任知府还未完,公元1063年,他又被调回朝廷担任"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一职,这一职位权力要大于知府,因此是事实升官了。

在为官上,他开始表现出对百姓的体恤之情。那时宋仁宗去世,朝廷建造陵墓。负责建造的官员向地方征收物资,但这些物资难以一时收齐,官府由此向百姓增加赋税,百姓由此困苦不甚。苏颂于是对这些官员们说:"先皇遗诏要我等务必从俭节约,怎么可以强制下面各地方交纳他们交不出的东西呢?"苏颂为官的官声远扬,不久后就被调升到修起居注一职,并担任制诰知事。1065年,他再被调升为三司度支判官。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苏颂体恤百姓

出使中记录情报

公元1067年,苏颂被皇帝派往辽国出使,身份是使臣的伴送使出使中,一行人来到恩州,当晚驿馆突然起火,苏颂镇定指挥救火,现在措施得当,救火有序进行,大火很快被扑灭,没有给使臣造成损失,就连辽国使者也没有受到惊扰

。此事深得皇帝宋英宗称赞。一年后,辽国太后生生日,苏颂又被派去祝寿。之后于1069年、1077年、1082年,苏颂又三次被派往辽国出使。

在这前后数次出使辽国中,苏颂都十分用心且仔细地观察并记录下辽国的政治制度细节、其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及设施、辽国的地理图形、民风民俗、外交情形等众多交资情。回朝后,他详细地把这些情节向皇帝反映,为对辽作战提供第一手资料。

针对辽国的出使,苏颂创作出不少诗歌,其中《前使辽诗》与《后使辽诗》,详实地记录下其走过的路线,并把沿途所风所闻也按事实记录下来。后来,苏颂按神宗皇帝的诣令对辽朝往来各种礼仪及文件程式编写了一部书籍,神宗为书赐名为《鲁卫信录》。此书留传至今,为后世人们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神宗皇帝为书赐名为《鲁卫信录》

为正义三次拒绝皇帝旨意

在古时,皇帝的旨意必须无条件执行,抗旨意味着死亡。然而苏颂却抗旨了,而且不止一次,而是连续三次抗旨。当时,皇帝要任命李定去当太子中允、并拥有监察御史的权力。这事公文发到苏颂那里,被他给扣下了,拒绝草诏发布这个任命。皇帝后来又连续两次发了同样内容的命令,结果一样,被苏颂给扣了下来。宋神宗对这位竟然敢连续抗旨的臣下大为愤怒,把苏颂找来斥责他说:"轻侮诏命,翻复若此,国法岂容!"

对此,苏颂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因此对皇帝解释三次抗旨的原因第一,李定此前只是小官,如果因为皇帝的爱好对其加以破格提拔,那么这就违背了法令。这会引起官员任命的程序,会引发以后的混乱,因此第一次的命令被他扣了下来。而官吏的任命必须依法而行。

第二,李定不时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达不到破格提拔的要求及标准,不能因为他让皇帝高兴了就去破格提升他的官位。第三点原因在于,对于官员的任用,本来应该先放在皇帝身边考察一段时间,如果确有真本事,到时再提拔不迟。现在还没有对他进行考察,不适合立即提拔他。

这些理由是充分的,意见也很忠恳。可是皇帝听不进去,结果还是把苏颂撤了职。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三次抗旨后,苏颂被撤了职

竭尽所能,造福百姓

苏颂顶撞抗旨,被撤职的时间并不长。毕竟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并不是昏君,不久后又让他回来当官了。公元1071年,苏颂被授予了婺州知府,两年后转任亳州知府。到了1075年,又改回去当应天府的知府。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苏颂一生为民作主

不久后,他被任命当淮南转运使。当时到处饥荒,百姓们哀鸿遍野,灾民塞道,惨况令人痛心。苏颂就此向皇帝呈书,请求朝廷对百姓们救济,他在奏书中写道:"臣窃闻近日甚有近北灾伤人民流移往邻路州逐熟……今并淮诸郡,......必致物价腾踊......彼时须烦县官赈救,......臣以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价......使之常食贱价之物,则不觉转移流徙之为患也。"这其中,他在表达希望朝廷在荒年对灾民进行赈济,而且想到了物价会提高很多,因此提出平抑物价的方法,并想到让灾民安居乐业,可以看出,苏颂心中对百姓是十分体恤的,而且目光很是长远。

北宋中期,极重理佛,全国上下都在大建寺庙,对此皇帝宋神宗对寺庙有求必应,滥赐匾额,这加极大地加大了寺庙的修建数量,百姓负担由此大幅加重。对此,苏颂再次进书皇帝:"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建议对违法修建的寺院进行拆毁,并让这些寺庙的僧侣还俗从事劳动。如此一来,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北宋中期滥建寺庙,加重百姓负担

苏颂对民众是十分关心并尽力体恤。对此,宋神宗是很清楚的。公元1076年,苏杭区域再冷色出现大灾荒。皇帝称"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 ,于是让他赴杭州当知府。苏颂每到一处当地方官,都竭尽所能,造福于百姓。像上面的例子有很多,因此深得百姓爱戴,后世人们在多处为他建祠祭拜。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苏颂深受百姓爱戴,人们建象记念

结语:苏颂是位好官,他不仅在为官上政绩显赫,在其他方面,比如机械、药理、文学等众多方面,他也博学多才,也有很大贡献。

公元1086年,苏颂受令检验太史局等的各种架浑仪。此物制造方法已经失传,没人懂得它的制法。苏颂经过仔细研究,并寻访各种古册,

最终修复成功。

到了嘉祐初期,苏颂受皇命主持校对并编撰医书。他指导众人,并亲手创作,最终完成了医理书籍的编写。

在文学方面,苏颂诗作众多,其中仅收录进《苏魏公文集》里的就有诗歌587首,其中的长律多达1400余字,这些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并流传于世,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从上述描写,我们知道苏颂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清廉、忠贞爱国、体恤民众、敢于对坚持原则。而在个人能力上,他博学多才,是位深深值得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

苏颂为官一生体恤百姓,为坚持正义连皇帝都敢顶撞

苏颂编撰的药理书

《优良家风育英才》

《润州先贤录》

《宋史》

朱水涌,周英雄.《闽南文学》

白寿彝.《中国通史》

《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

《八闽通志》

《续资治通鉴》

《清波杂志》

《智囊全集》

《闽中理学渊源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