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中活下来,原来需要这样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崩溃,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几家主要银行倒闭。

随之而来的是恐慌,人们认为如果不出售证券,他们将蒙受更多损失。伴随着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售,证券市场同样岌岌可危。同时,时代也造就了一批英雄。一些投资者认为大规模抛售恰好是一个以较大折扣增加其在市场中的头寸的机会。

沃伦·巴菲特

从金融危机中活下来,原来需要这样

2008年10月,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纽约时报》专栏文章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宣称他在信贷危机造成的股票下跌期间购买了美国股票。他的推论是“当别人贪婪时要害怕,而当别人害怕时要贪婪”。

巴菲特在信贷危机期间尤其熟练。他购买包括高盛五十亿美元的优先股,利息率10%,并且还包括认股权证购买额外的高盛股票。这些优先股规定每年支付10%的固定股息,折合为每年5亿美元。另外,在赎回时,高盛要额外支付10%的溢价,就是5亿美元。赎回之后,巴菲特获得高盛的期权,可以在2013年10月1日之前以115美元/股购买4350万股高盛股票。按照4月18日高盛收盘价154美元/股计算,如果巴菲特在当天就行使这些期权,他可稳赚约16.5亿美元,加上股息和溢价,巴菲特两年半的投资回报大约为34亿美元,投资回报率68%。而同一时期,道琼斯指数回报率约为10.1%,标准普尔500强指数回报率则只有7.7%。最终,2011年高盛将这些有些股赎回。

另外,巴菲特向通用电气公司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以10%的利率购买了30亿美元的优先股,并在10年内以10%的溢价赎回。他还购买了瑞士再保险和陶氏化学(DOW)数十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这些公司都需要外部资金来解决流动性的问题,才能使它们度过动荡的信贷危机。结果,巴菲特为自己赚了数十亿美元,但也帮助这些公司和其他美国公司度过了极其困难的时期。

约翰·保尔森

从金融危机中活下来,原来需要这样

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在信贷危机期间因对美国住房市场的一次赌注而声名鹊起。这场及时的赌注使他的公司保尔森公司(Paulson&Co.)在危机期间的估值约为25亿美元。他在2009年迅速下注用来赌复苏,并在美国银行(BAC)建立了数十亿美元的头寸,同样在高盛建立了约1亿美元的头寸。最后这些都为他在信贷危机期间赢得了名声还帮助他和他的公司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额外资产和可观的投资管理费用。

杰米·戴蒙(Jamie Dimon)

从金融危机中活下来,原来需要这样

杰米·戴蒙(Jamie Dimon)虽然不是真正的个人投资者,但在信贷危机期间利用恐惧使自己占了上风,为摩根大通(JP Morgan)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戴蒙利用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实力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这两家金融机构因对美国住房的巨额押注而破产。自2008年3月初以来,摩根大通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贝尔斯登,约占其价值的15%。同年9月,它还收购了WaMu。购买价格也仅相当于09年初WaMu价值的一小部分。自2009年3月低点以来,摩根大通的股价几乎翻了三倍,使股东及其首席执行官变得非常富有。

本·伯南克

从金融危机中活下来,原来需要这样

像杰米·戴蒙一样, 本·伯南克也不是个人投资者。但作为美联储(Fed)的负责人,他掌控着对美联储至关重要的时期。美联储采取了保护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免于崩溃的行动,但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敢行动对美联储和潜在的纳税人来说效果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2010年的利润为820亿美元。其中包括购买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资产的约35亿美元,450亿美元的1万亿美元抵押支持证券(MBS)的购买回报,以及持有政府债务产生的260亿美元。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2007年的8000亿美元增至三倍,以缓解金融体系的萧条,但由于情况已恢复正常,因此在利润方面表现良好。

卡尔·伊坎

从金融危机中活下来,原来需要这样

卡尔·伊坎(Carl Icahn)是另一位传奇的基金投资者,在经济低迷时期曾有过不良资产和资产投资的辉煌记录。他的专长是购买公司,尤其是赌博公司。过去,他在财务困难时期收购了三座拉斯维加斯博彩物业,并在行业状况改善时以巨额利润出售了它们。

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把握市场的高潮和低谷,他在2007年以大约1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这三处房产,是其原始投资的许多倍。在信贷危机期间,他再次开始谈判,并以约1.55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拉斯维加斯破产的枫丹白露财产的担保,约占建造该财产估计成本的4%。伊坎最终在2017年以近6亿美元的价格将未完成的物业出售给两家投资公司,是其原始投资的四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