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祭不如厚養,孝道注重當下—北京周邊赤城縣鳳凰山公墓孝道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出自【唐】杜牧的《清明》

一年一度又清明,在這掃墓祭祖、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適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今年清明祭祀,倡導文明、綠色、低碳、安全的祭掃新風尚,改變的只是形式,不變的是對先輩們的敬仰和尊重,是對親人的追思和懷念。

每年清明時節掃墓祭祀多數為50歲左右的人,是掃墓的“主力大軍”,很多人掃墓時每每提及逝去的父母,總是熱淚盈眶,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表露無遺。在這個驚呼“死不起”的時代,然而不惜代價的“厚祭”除了是本著對逝者的告慰之外,還包含著生者囿於攀比心理而搞的一些面子工程。父母去世以後,你對他的厚祭,還不如在父母生前的時候多一些陪伴,多給父母買一些所需物品,多給父母一些關愛,也許你一個簡單的電話,一句問候,都會讓父母感到很欣慰。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珍惜父母的養育之恩,陪伴父母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有生之年子女的“厚養”更為重要。不要給自己留下後悔,留下遺憾。

春暖花開,戰“疫”仍在繼續,防控不能放鬆。緬懷先人,重於心勝於形,樹立科學文明節儉的祭奠風尚,實行文明祭掃、環保、安全的良好祭祀氛圍。


豐祭不如厚養,孝道注重當下—北京周邊赤城縣鳳凰山公墓孝道篇

(圖為赤城縣鳳凰山公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