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

導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張居正為大明攢了雄厚的家底,但是被萬曆皇帝這個敗家子揮霍光了。委實怪不得張居正,硬要怪的話,也只能怪張居正沒有來得及選好接班人,就匆匆辭世了。

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做了什麼導致大明滅亡?

在張居正的嘔心瀝血下,雖然明末的統治危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縱觀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的所作所為,還是能發現一些失策之處。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些失策是否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為何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

一、接受了明神宗對自己兒子的特殊照顧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次子張嗣修參加科舉考試,一舉高中二甲第二名(相當於全國第五名)。

按理說,這個名次還不錯,未來飛黃騰達的幾率也很大,但是明神宗為了籠絡張居正,硬是將張嗣修的二甲第二名提升至一甲第二名(榜眼),並且還毫不顧忌的對張居正說:“先生大功,朕說不盡,只看顧先生的子孫(《萬曆邸抄》)。”

對於明神宗公然破壞科舉公正性的舉動,張居正不僅沒有表示反對,反而還不無得意的對前來道賀之人說:“昌吾後者,非今日二子(長子張敬修和次子張嗣修),還是第四個小兒子方能繼我江陵(《見聞雜記》)。”

萬曆八年,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又被明神宗欽點為狀元。

從明太祖建國到明神宗繼位的二百餘年間,這種當朝大臣子孫接連登第的事情都相當罕見,絕大多數的明代大臣為了避免被人指摘以權謀私,甚至都不讓自己的子孫參加科舉。比如,明世宗在位的四十五年間,權傾朝野的嚴嵩和徐階“子弟何嘗有鄉試者”。

然而,張居正卻不管不顧的接受了明神宗對自己兒子的特殊照顧。隨後,閣臣呂調陽、張四維、申時行等人也群起效尤,競相幫助自己的子孫通過科舉入仕。接著,各部尚書、侍郎們更是直接出面為自己的家族子弟謀求在科舉各級考試中名列前茅。

發展到萬曆中期以後,伴隨著東林黨的崛起,楚黨、齊黨、浙黨等不斷通過干預科舉的方式將依附於己的士子送入仕途,以此來增加政治羽翼。

由此觀之,張居正接受明神宗對自己子孫的特殊照顧確實破壞了明代科舉的公平性,引發群起效尤後,又促成了明神宗中後期黨爭局面的出現。但是,明末黨爭激烈的主因在於明神宗的不作為和東林黨的崛起,所以張居正的這個失策並不是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

為何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

二、整頓書院

嘉靖時期,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發展、宣揚知行合一及致良知的陽明心學漸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並且許多官吏也醉心於心學的研究和學習。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致力於傳播心學的官吏、學者紛紛利用書院聚徒講學。

陽明心學流行初期,確實給暮氣沉沉的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解決明中後期所面臨的內憂外患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說扳倒嚴嵩的徐階、將記載有五行陣、三才陣等陣法的兵書交給戚繼光的唐順之都是心學傳人。

然而,明代的正統思想畢竟是程朱理學,心學的流行必然會引起堅持正統之人的抵制,那麼心學與程朱理學之間的碰撞必然會導致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尤其是王陽明病逝後,心學分裂為江右學派、泰州學派等七大派系,更加重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甚至假借傳播心學之名實則脫離實際、逃避現實的不良習氣也開始大行其道。

這些情況的出現,對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改革的順利推行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所以,為了統一思想、推進改革,張居正在借刀殺了著名心學傳播者何心隱後,下令整頓書院,並將64座影響力較大的書院全部收回官辦。

殷琦、陳仁驥在《張居正改革芻議》一文中,認為張居正整頓書院的做法促成了黨爭的形成,加速了大明的滅亡。但是,在我個人看來,這個鍋還真輪不到張居正背,張居正整頓書院的做法是為了讓居於正統地位的程朱理學重歸社會主流、統一思想,從而穩定社會秩序、推動改革,結果張居正一去世,禁止私人講學、整頓書院的做法就被廢止。此時,程朱理學尚未佔據心學退出後人們思想上的真空地帶,那麼,這些真空地帶必然會被其它各種思想所佔據,人們思想上的混亂自然就比張居正整頓書院前更甚。所以說,導致明末黨爭出現的根源不是張居正整頓書院,而是張居正沒能多活幾年。

為何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

三、選擇潘晟作為接班人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初,張居正患病,隨後的幾天裡,張居正病情突然加重,以至於“糜飲不進”。迫於無奈,張居正只得開始考慮選誰作為接班人。

當時的內閣中,排在張居正後邊的張四維和申時行都是他親自挑選的助手,並且按照明代內閣的慣例,張四維是張居正接班人的最佳人選。但是,張居正最後卻偏偏選了由馮保所推薦的潘晟。

對於當時的形勢來說,潘晟並不是最佳的接班人,原因有三:

1、潘晟當時已致仕多年,在朝中根基不深;

2、早在萬曆五年,明神宗就已明確流露出對馮保的不滿,以至於發生了明神宗練字時故意將墨汁甩到馮保身上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選擇馮保推薦的人選作為接班人肯定會引起明神宗的不滿;

3、選擇潘晟當接班人,肯定要將他推到首輔之位,但是此時的內閣中還有張四維和申時行等人,按照明代內閣的慣例,只有將張四維和申時行趕走,才能讓潘晟順利當上首輔。如果真發展到這一步,二人為了自保,肯定會竭力阻止潘晟入閣。一旦潘晟入閣失敗,也就意味著張居正改革難以繼續下去。

然而,張居正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為以後做出什麼縝密的安排了,他只能期望背後有馮保支持的潘晟能將改革推行下去。

萬曆十年六月九日,明神宗在接到張居正推薦潘晟的奏疏後,下詔讓潘晟啟程入京。萬曆十年六月十日,張居正病逝。

萬曆十年六月十一日,變故陡生,一直看馮保不順眼的明神宗派遣太監張鯨去內閣找張四維和申時行商量驅逐馮保,正為如何阻止潘晟入閣而發愁的兩人當即應允。

獲得了內閣的支持後,明神宗當即下詔將馮保逐至南京,接著張四維和申時行又授意御史彈劾潘晟。潘晟一看形勢不妙,趕緊上疏請求致仕,明神宗立即表示同意。

保住了自己的權位後,張四維和申時行也看清了明神宗想要消除張居正影響的意圖,就順水推舟成了張居正和張居正改革的反對者。就這樣,張居正病逝後沒多久,張居正的功績就遭到全面否定,張居正改革也隨即被廢黜,大明錯失了最後一個由亂到治、由衰到興的機會。

選擇潘晟作為接班人可以說是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最大的一個失策,如果他能選擇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如果沒有張四維和申時行為保權位的突然倒戈,張居正改革也許還能持續一段時間。

為何大明亡國,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張居正”!

結語

綜上所述,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雖有失策,但跟大明滅亡之間的關係確實不大。如果非要將張居正跟大明滅亡扯上關係,那就是張居正病逝的太早、張居正改革持續的時間太短。

如果明神宗能像秦惠王那樣“殺商鞅而不廢商鞅之法”,或許大明的國祚還能延續的更久,所以說,張居正不是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