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閉症日丨別讓“貴人語遲”耽誤孩子 背後原因更重

世界自閉症日丨別讓“貴人語遲”耽誤孩子 背後原因更重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同樣大的孩子,別人家的寶寶早已經會說話,自家的卻連“爸爸、媽媽”也不叫。有的家長認為這是“貴人語遲”、“男孩兒說話晚”,有的家長則擔心孩子患上自閉症。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其規範的診斷名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醫師馬揚指出,自閉症是以社交溝通障礙、狹窄的興趣愛好和重複刻板的動作行為為核心症狀的疾病。雖然表現多種多樣,功能有高有低,但大部分自閉症孩子會伴隨語言問題,如語言發育遲緩或者語言發育倒退。

馬揚表示,語言發育跟其他神經心理發育一樣有一定的規律,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多個“發育里程碑”。比如,大多數寶寶在6個月齡時能發出“mama”、“baba”、“dada”等無明確意義的音節;1歲時能有意義地開口叫“爸爸、媽媽”;2歲時能說短句……

“寶寶語言發育遲緩僅僅是一個症狀性的描述,不同原因引起的語言發育遲緩,表現往往也不同。”馬揚舉例,自閉症患兒的語言發育過程,其實是以非言語交流障礙最顯著。就是說患兒可能容易同時出現手勢、姿勢性的語言發育落後,如眼神、對視不好,不會點頭、搖頭等,還會有語言理解能力受損或沒有語言等。他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常伴有社交障礙、興趣缺乏。

而智力落後兒童、構音障礙兒童的語言發育遲緩,雖然說話較晚,但基本上都有社交意願,願意與人交流或能聽懂指令。馬揚強調,臨床上比較複雜的是,智力發育落後、構音障礙、自閉症等,有些臨床表現、症狀往往會交織在一起,不太容易分辨。

馬揚提醒家長們,如果家裡的寶寶“說話晚”,不要簡單評估後就去做語言訓練,而應該好好查一查背後的真正原因,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和語言訓練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